装满了石子,还可以再装进沙子、石灰和水。徒弟无言以对,看来也只好打消那出山的念头,继续留在师傅身边装他的那只永难装满的“大碗”。
这个徒弟实在笨得可以,“学无止境”是小孩子都知道的起码常识,他却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已经学够了”,“满了,装不下了”。在师傅一再地譬喻开导下,迟迟不能领悟,最终也只落到个“无言以对”,真是一个十足的木头脑壳。
徒弟是笨的,师傅是灵的;但若探究徒弟为什么这样笨,就不能不追究师傅的责任了。徒弟学艺多年,这“艺”,师傅是如何教的,我们无从知道;我们只看到了由石子到细沙,再到石灰到水的这一套“循循善诱”,每一程序、每一方案,全由师傅指定。第一次粗放型的“石子”还可以由徒弟“照办”;后几次则全由师傅包办了。徒弟只有呆在一边,观摩师傅精熟的手法,领略由师傅预定好的哲理。不让徒弟动脑、动手,徒弟不笨才怪!这样的师傅还要把这样的徒弟留在身边强行“补课”,再多年学艺下去,徒弟的脑子真该让师傅装满石子、沙、灰加水和成的泥浆了。
徒弟再笨,但有一点却是对的:他“出山心切”,想“独闯天下”,倒不失是一个明智的要求。也许徒弟悟出了一点再如此学下去没有出路的道理,他说的“够”,未尝不含有几分厌倦的意味。也许外面的世界实在精彩,而“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声音又依稀传进了深山,徒弟这才萌生了独自去闯练一番的念头。可惜,被他那“必欲灌满而后快”的师傅扼杀了。
真知,在深山里,在师傅身边,是装不满的;装满了也就不再是真知,而只能是僵化的教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真应当让世上所有的师傅解放自己的徒弟,真应当劝山中所有的徒弟走出闭塞的山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荆山之玉、东海之珠,等着有志之士去采撷;北国的云杉、南岭的矿藏,等着有为青年去开发,纵马天涯、踏遍青山的学子,将有一个真正充实而多彩的自我!(本文获全国中学生作文比赛二等奖)
[简评]这篇作文,在命题寓言的字里行间,披沙拣金,审视推敲,终于一反命题原意,作出了有力的反驳,表现为雄辩滔滔的完整构想。这构想,绝非为反驳而刻意为之,它是建立在“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一真理基石之上的。在作者缜密、锐利的雄辩锋芒下,命题寓言的陈旧与疏陋于是昭然若揭。“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一国学研究中的至理名言,在这篇小小作文中闪射出睿智之光。通过这篇作文的启发,我们应能在创造意识与方法上都取得借鉴。意识上,我们应体会到,某些即使俨然正气的作文命题,也可能包容着陈腐气息,在改革巨变、思维更新的今天,尤其如此。而我们只要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就可以高屋建瓴,有所创造。方法上,我们则应切身体会到,逆向创造如逆水行舟,举步维艰,必须经过细察文题、精深思考的“小心论证”,使自己的思维和文章无懈可击,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像律师站在法庭上,人命关天,半点含糊不得。驳论的无穷魅力,就蕴蓄在这“细察深思”之中。
[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某市各区县为选拔三好学生、市优秀少先队员,进行严格的测试。各区县17名参加测试的候选人是从28000多名学生中出来的佼佼者。在时事政治、演讲、音乐、图画、体育等各项测试中,他们都有出色的表现。但一项在他们不知不觉状态下进行测试的项目,却使他们几乎“全军覆没”。
镜头一:美术试场门口,一把扫帚、一块脏抹布随意横在地上。17名优秀生先后从它们上面跨进跨出,却没有人理会这影响环境整洁的“分外事”。过了一会儿,倒是一位与这次测试毫无关系的老师经过,注意到这一问题,把扫帚、抹布捡起来。当然,这些考生和教师都没想到这原来是主考官们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
镜头二:美术测试场内,考生们面前除了有图画纸外,台上还放着草稿纸、铅笔、刀片等。题目宣布后,考生开始削铅笔,17个人中只有3人把铅笔屑削在稿纸上,其他人随意削在台上、地下。考试完毕离开考场时,只有1名学生把削下来的铅笔屑用纸包好,丢在废纸篓里。
要求:可以写一篇记叙文,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题目]
[例文]
纯真的孩子和纯真的人
十七名胸前飘着鲜艳红领巾的孩子从28000多名学生中脱颖而出,参加某市为选拔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而进行的严格测试。他们不仅是28000多名纯真可爱的孩子中的佼佼者,更是中华民族几亿同龄人的代表。可以想象,他们个个都还稚气未脱:玩笑时可能还要掐掐同伴的耳朵;解题时可能还要吮咬自己的笔管;天黑时可能还要急着扑进妈妈怀里----就是这些纯真的孩子,绽放开一朵朵昭示希望的“童子面”。
他们的体重也许还不足一袋面粉,但在时事政治的考卷中,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帮老婆婆背面送回家”;他们的个头也许刚高过讲台,但在庄重威严的主考面前,却能侃侃而谈,演讲得十分出色;他们的嗓音也许还是没有个性的童声,但唱出的却是我们听过的最纯真的歌声;他们的图画也许还不合透视比例,但却是大人们不能企及的缤纷世界。哦,祖国的这些纯真可爱的孩子们!
是的,他们个个不凡,样样出色;但一项在他们不知不觉状态下进行的测试项目,却使他们几乎“全军覆没”。该怎么评价这种测试和怎么看待这次“覆没”呢?
十七名优秀生先后从美术试场门口横倒的扫帚、抹布上跨过,这当然让主考官们失望,但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关注这“分外事”呢?他们理应全神贯注于即将开始的美术比赛。难道走向手术室的外科医生应该先擦净医院的走廊?难道走向绿茵场的甲A球员应该先捡拾场边的塑料瓶袋?“与这次测试毫无关系的老师”才“注意到这一问题”,这是多么合理的结果!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分内事”,这是多么优秀的素质,也是优秀生成为优秀生的基本素质。如果大家都干好自己的“分内事”,那么,这世上就没有了倒扫帚和脏抹布;反之,如果我们在上班、上学的路上都竞相去干“分外事”,我不知道有谁还能准时走进自己的教室和车间。这种精心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究竟有几许现实意义呢?
孩子毕竟只是孩子,他们中的多数将铅笔屑随意地削在台上、地下,的确让人遗憾。可我们的主考官为什么不明示给他们呢?或许孩子们因为备考而紧张,或许因试毕而兴奋;更何况大多数孩子在不明了“稿纸使用须知”时,又怎敢斗胆用它来削、包废铅笔屑呢?如果我们的孩子从小受的就是循规蹈矩的教育,如果他们的纯真就产生于“听话”的温床,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为他们今天的不尽如人意而责怪他们呢?当第一片铅笔的废屑飘落到地上的时候,就去提醒孩子们,是不是比事后长吁短叹更有意义呢?可尊敬的考官们,请扪心自问,给我们一句诚实话,以无愧于孩子们称您“老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也许,对这屑屑笔屑,您们当时也并未发现,更没想到;那么,事后道貌岸然地指责孩子,是不是有些过分?也许,您们“火眼金睛”,当时早已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就是留一手,成心不说;对不起,那我倒要问了---如此,是何居心?
须知,我们的考试和选拔,不是为了难住孩子,考倒孩子,也不是为了给他们什么“生活即隐性考试”的玄虚启示;而是为了教育孩子,帮助他们由纯真的孩子成长为纯粹的人。我们的应试者都还是戴着红领巾的“小不点”,他们还没有足够的主见。这就要求社会,包括我这个年长一点的大哥哥,少一分严肃,多一点呵护,少一分难为,多一分明示,让纯真的孩子在我们的呵护和提携下成长得更从容、更坦然。请相信,实现由纯真孩子到纯真的人的跨越,不唯需要时日,更需要恰如其分地提携。(本文获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
[简评]这个命题的初始意图也是很明显的,无非在批评当今对学生的教育,一手硬,一手软。使得孩子们在那些技能方面,比如演讲、政治、音乐、美术等都很出色,但在品德方面就比较不遂人意,以至于面前的扫帚、抹布都没人俯身一拾,铅笔屑随意削在台上地下。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篇作文题出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作者细察文题,深思社会,将对文题和现实的“细察深思”紧紧结合在一起,写出了这篇绝不拖泥带水、绝不折衷调和的辩驳文章。文章开始,先用两段文字,用极其细腻、抒情的笔触,从两个层面、多个角度,描绘出孩子们天真幼稚和聪颖可爱的形象,这种描绘得到了“细察”文题和“细察”生活的双重支撑,牢牢打下了全文立论的基础。基础打定,文风一改,语言由温软,一变而为犀利。对文题中提供的第一个“镜头”,作者明察秋毫,抓住文题内的“分外事”立论:对于“分内事”,我们大家都应该做好;但是对于“分外事”,实事求是讲,在很多具体情况下,我们是没有可能顾及的。这其中,作者作了有力的类比辩驳,展示出平日对生活“细察深思”得来的丰富积累。对文题中提供的第二个“镜头”,作者立足于孩子年龄本身,对这样年龄的孩子,该怎样进行教育?是应该事先提醒,对他们呵护关照,还是应该事后指责?这当然是立足于社会现实,对生活深思得出的质疑。至于后程,作者就主考官当时是否有所意识所做的假设推理,令对手左支右绌,简直被逼上悬崖。这种逻辑力量,当然也源自深思生活的积淀。
尽管违背了命题的原意,但是这篇作文仍然在全国作文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当时的评语是:
作文的立论别具一格。他认为孩子们对扫帚、抹布的不“关注”是有道理的。他举了医生、甲A球员等例,用以阐明:全神贯注干好自己的“分内事”,是一种“优秀的素质”。这种精心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并没有多少现实意义。细读全文,你会觉得他讲得也有道理。可见,对任何问题的分析,都可以从正反两方面立论,不能人云亦云。当大家都叫好时,你恰如其分地说两句“不好”,未尝不是好事。只不过你说“不好”,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有理有据地说,而不能为说而说。这篇文章推理严密,论据充分,有一定的说服力。从这个角度想想这种测试有什么弊端没有,对于打开作文思路不是很有帮助吗?
文章得奖发表后,我找写这篇作文的同学谈了一下。我说你这篇文章写得还不够有力;这两个镜头结合起来,才更有力:正因为在第一个“镜头”中,由主考官们特意设计的胡乱扔倒的扫帚、抹布,造成考场环境的赃和乱,才诱发了第二个“镜头”的出现。正因为又脏又乱的环境,考生才不去珍惜、爱护,才随意往地下削铅笔屑。如果这里是一种窗明几净、非常整洁的环境,考生自然就不会这样做了。这场主考官设计的“隐性情景测试”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作文在某一方面没能充分展示逻辑的力量,没能把雄辩推向更深的层次,其原因,不也是思考欠深吗?
当然,无论我还是这篇作文,都不反对爱护环境,更希望青少年能养成珍爱环境的美德,只有千百万纯真的孩子成长为纯真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可是现实中,像这么一类不顾生活实际,也不顾青少年实际年龄和心理状况,刻意拔高的做法,是有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这种状况,并不鲜见,同学们这方面的切身感受也不少。“细察深思”,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也可以使我们具备更敏锐的思维和雄辩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生活的本来面貌,维护自身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
五、“细察深思”,挑战生活智慧之源
先看一篇竞赛得奖作文。
[例文]苦乐年华
又翻过了一页台历,高考倒计天数变成了“192”。
几口灌下了外婆端来的牛奶,攥着半块面包,我冲下了楼,满口浓浓的甜香……
听着同学哼着的歌,我匆匆忙忙坐到椅子上,习惯地一手托着脑袋一手翻看本子,记事本上满满的全是新年联欢会的事:
复查初三⑴舞高二⑷京剧高一⑵相声课----间操
帮高一⑷赵阳改舞----中午
给赵飞请人辅导相声----课间办好
录像胶卷主持人服装
敲定节目单,送政教处审批
开会讲化妆要求,辅导演员化妆
修改主持人台词,串场
……
天!脑袋都大了。我拿出“专心卡片”,由1数到20,又由20数到1,连数五张才算“专”下心来。“好累呀!”我闭上眼,轻轻捏了几下晴明穴。老师走进了教室。
……外语早自习……课间托冯岩找陈阳,约定课间操为赵飞辅导相声----课间操谁都不爱上,没问题……语文课……
下课铃一响,我狂奔出教室。先去操场向班主任请课间操的假,又飞跑到政教处复审节目,外面早有几个班的宣委等着,一见我,立马围上来,都是相同的一句话:“李璇过来一下,有事求你……”演员陆续一拨拨来,有的是要求上节目的,有的节目改了要求再审一遍,还有的抬出××老师的大名,说节目是他给排的。为这为那喳喳不休,我只有点头的份了。一心惦记着第三节体育课,体育老师查考勤倍儿严,今天居然出政教处办公室时,拍了我一下肩:“忙吧,体育课甭写假条啦!”“啊,老师!”我差点没哭出来。珍贵的45分钟啊!赶紧改主持人的台词,几个人推敲节目单。一节课好快,下一节,好像是政治。算了,不去了,晚上回家自己背吧!可第四节,数学。没辙,赶紧让王宇去打探。一会儿,他兴冲冲回来说:“没关系,数学测验,回头找老师要卷子,晚上补呗!”我长舒一口气,这下时间有了。
中间不断有人来找。跳“宫廷舞”的同学,来质问他们的节目为什么不行,我一愣才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历年高考议论文满分佳作精彩语段及阅卷专家点评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记叙文角度的选择 :“小”、“巧”、“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