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王大绩指导14年高考作文:创造性思维是满分作文的必由之路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2/14 9:09:2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荒唐。莫不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都如那个青年一样,急功近利,懒惰成型,需要特殊的针砭?不然我们何以要用“少说空话”来规劝他们呢?这不是错认对象吗?须知,这并不是爱因斯坦的原意呀。

生活中短短的一幕,需要我们“细察深思”,才能排除误解,求得理解。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差其言观其色”呀!

“细察深思”,是准确、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题意的基础,有了“细察深思”,认识才能不只浮在生活的表面,思维才能突破“一般性”的窠臼,创造才能舒张开飞翔的翅膀。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个例子。

[文题]就下面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北京市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台前,排着不长不短的队伍。一位刚有柜台高的小姑娘,把鼻子尖贴到玻璃柜台上,“妈妈,我要吃糖!”她已经迫不及待了。售货员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当他以精熟的“一抓准”的手法给那位妈妈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这是刚才给小姑娘的两块”,他把糖投入柜台,“这是您的一斤糖,八角,请付钱吧。”柜台前的顾客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

这位售货员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

缺乏“细察深思”意识的同学,大约都会写成一篇赞颂“爱心”的读后感。泛泛地谈“爱心”,并不是由就这一特定材料引出的感想,并没有揭示出张秉贵此时、此地,面对特殊对象献出的“爱心”的特性;他们所写的那种“爱心”,实际是很多同学头脑中都有的定式,就写成作文的立意而言,是毫无创造价值的模式。

略能“细察”,稍有概括“深思”能力的同学,会从材料中发现对比关系:小姑娘还很小,刚有柜台高;而张秉贵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小姑娘的要求很幼稚,而糖果柜台前,顾客正多,张秉贵的工作分外忙碌。但这位劳动模范,并未因此而忽略一位小姑娘幼稚天真的要求。这正是张秉贵的模范本色。但只有这些,似仍嫌不足。要想让作文实现超越,绽放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需看得更细些,想得更深些。

是呀,在顾客盈门的售货大厅内,一个稚嫩的童声发出的天真渴求,并未被一位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忽视,这本身的确十分动人;但集中体现张秉贵这份关注的举动“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并未引发“柜台前的顾客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的动人场面。将一件“两块糖果”的小事推向“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高潮的,恰恰是张秉贵“给那位妈妈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并且让这位妈妈付钱的言与行。这是颇耐人寻味的。生活要求我们“深思”。看来,张秉贵给予小姑娘的爱心,并不是我们惯常认为的那种“爱心”。

让我们回到张秉贵所处的特定的时间、地点,面对特定的对象,替他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听到小姑娘对妈妈提出的“我要吃糖”的请求,张秉贵大致可作如下选择:一、事不关己,不予理睬;二、劝说小姑娘几句“小妹妹,别着急,就快到啦”云云,而且可以是笑容可掬的;三、从柜台里拿出两块糖递给小姑娘,不再取回;四、出以公心,事后自己补上这两块糖钱。四种选择全有各自道理,甚至全都不失高尚。

但张秉贵单单选择了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一种,一种绝对纯洁,剔除了任何物质色彩的纯粹的心理体贴、精神关护——“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这是刚才给小姑娘的两块’,他把糖投入柜台”。在场顾客的内心深处,也都渴望着这一份特别纯净的“爱心”,此时此刻,他们的渴望被张秉贵的极为自然流畅的举动唤醒,于是,“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于是,才出现了“掌声像春风般拂荡在售货大厅”的动人场面。从这一个生活细节中,我们可以分明感到老劳模那份明净的爱心,这份化作糖果香甜的挚爱,这份为满堂喝彩所强化的醇美,一定会常驻小姑娘的心头:张秉贵用两块糖果铸造着一个人的灵魂!

这种“细察深思”使认识、理解,也使作文立意超越了文题材料本身,实际,也是对生活本身的超越。超越就是创造,这种创造的价值在于,它能给读者以启迪,促使读者产生新颖的认识,形成对生活深刻的理解。经过“细察深思”,才能写出有创造价值的作文。让我们撷取一位同学的作文片段。

[例文]蓝天白云般的爱心(片段)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是堂堂五尺男子汉,但他心细如发。它不仅关注了小姑娘稚嫩的要求,“从柜台里拿了两块糖果,给了小姑娘”,而且更细心地在“称好糖后,微笑着从里面取出两块”。张秉贵这一举动,为小姑娘解除了可能面对的烦恼。试想,如果他不取出那两块糖果,小姑娘回家可能就要受到妈妈的指责。妈妈会对她说:“以后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许再这样说话!这样说话无异于向别人索取,这是在占小便宜……”为此,小姑娘的天真可能就要蒙上一层阴霾,他再面对人世也许就不再像今天这样质朴无瑕,她再看头顶的天空也许就不再像今天这样亮丽蔚蓝。张秉贵不但关怀着小姑娘的今日,而且关注到了小姑娘的未来。这种关护大约并非张秉贵刻意为之的,但这是他为人的准则,是他行为的规范。张秉贵无愧于今日百货大楼门前的纪念塑像——他用两块糖果,为共和国塑造了一颗美丽的心。

 

三、“细察深思”,升华为独到的见解

冲破思维一般化的束缚,表白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使这种冲破和表白,通过文字合理化,为大多数读者所接受,这种有价值的创造性思维,也离不开“细察深思”。没有“细察深思”,就往往会迷失在一般模式的窠臼而不自知;没有“细察深思”,即使有独到见解的萌动,也无法言之成理,说得清清楚楚,使“萌动”扎根、抽芽、长叶、开花、结果。胡适先生谈到国学研究时,曾提倡“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治学态度。借用来说作文,可以转化为“大胆地立论,小心地论证”,当然,这里的“立论”也好,“论证”也好,都不仅限于议论文术语的狭窄范畴,而是就思维和写作的广泛天地而言的,它可能是直接的论说,也可能是间接的文学的描述。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只要是“大胆立论”的突破,“小心论证”的表白,都离不开“细察深思”。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文题]就以下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感想:

今年夏天,北京市40余家大商场联合推出了“文明伞,大家用”的公益活动。为什么叫“文明伞”呢?因为“借时无须抵押,还时全凭自觉”,用以提倡精神文明。据统计,自六月一日起,共投放伞具2万把,约十万多人从中受益,雨后还伞率最高时可达80%左右;另一方面,截止到九月十日(雨季已过),四十余家商场“文明伞”的保有量共为3344把,回收率为16.72%。活动结束以后,在记者就这一数字随机采访时,有代表性的回答时:“也许是不下雨,想不起来还”,“可能不顺路”,“没准坏了,不好意思还”。有一位女士举例说,她的一位同事出去旅游,用来遮太阳的就是一把“文明伞”。

面对生活中的这种现象,绝大多数同学将会发“忧思”之慨。会痛惜“文明伞”回收率之低,会谴责不归还“文明伞”的行为,会归结为“精神文明”太差,亟需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大家会众口一词,万人一面。这种立意当然不差,也自有其积极意义。但若众口一词,没有独到见解,也就淹没了个性,消失了创造和超越。

一次在厦门讲作文,用到了这则材料。当读到“四十余家商场“文明伞”的保有量共为3344把,回收率为16.72%”时,在场的几百位同学不约而同地倒吸一口冷气。这不约而同的一口冷气,形象地表明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大家共同关注的,大家神经的兴奋点就“在投放两万把,最终保有量仅3344把”这巨大的反差上。这种思维定势是可以找到根源的。相对来讲,中学生心地纯洁,渴求美好,年龄决定着这一群体的认知特征:可以对许多美好的东西视而不见,眼里却糅不得半点沙子。从小到大,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多许多,我们可能习以为常;但若有一点不如意,就可能伤透了心——难得设身处地想想父母的不易。班里谁做的好事,可能毫无感知;一旦谁有丁点差池,就可能深恶痛绝——全忘了这个班级几年正常运转下来,多少人,包括自己,曾做过无私奉献。这种由年龄、阅历、地位决定的思维片面性,再经过舆论的熏陶,强化为定势,也就不足为怪了。

打破思维定势,形成独到见解的唯一途径,是“细察深思”。细察,我们会发现这则命题材料,正像生活一样,是分为正反两个方面的。分号之前是一个方面,好的方面:“文明伞”活动,从规模、宗旨、口号、目的,到投放量、受益面、回收率,都是很值得肯定的。分号后是“另一方面”,这才是值得忧思的一方面。

我们还是将材料还原为生活。设想四十余家商场的董事们,今天在这里开会讨论,明年“文明伞”还投放不投放?假如与会者都千篇一律地说:“不再投放了,精神文明这样差劲,还投放什么呀?他们不配!等精神文明上来再说吧……”整个会场沉浸在一片死气沉沉之中。假如你是其中一家公司的董事,风度翩翩,年轻有为。你坐在会场一角,静观眼前愤怒的灰色波涛汹涌,当那些陈词滥调说倦了的时候,你缓缓站起,面带谅解的微笑,操着浑厚而沉静的声音,轻轻而坚定地说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应该投放!”

这富有创意的“大胆立论”一经提出,相信你必定引来万众瞩目。你必须说出立论根据,你必须“细察深思”

当然,在说出全新见解之前,你已经经过“细察深思”,现在你从容道来:这令人忧思的16.72%,并不是一场雨的结果,据统计,6月1日至9月10日共降雨34场,那是经过一个夏季34场雨之后的结果啊,经过34场雨的检验,剩余16.72%,3344把。

设每场雨的理论还伞率为X,可得出这样的算式:20000×X34=3344。计算结果,理论上每场雨的还伞率是高达95%的。当然这是理论上的数字。为什么实际上最高还伞率只有80%呢?因为实际情况有些复杂:可能有些雨很小,借出的伞不多。如果30多场雨,每一场雨伞全都借出去,这样还回来,再借出去,最后剩下3344把,那么每一场雨后的还伞率就是95%。这样细细推算,结果表明并非像直观的那样糟糕。一场雨是一场文明的洗礼,北京人的精神文明是经受了考验的,忧思之外也还是可以怀有很大希望的。于是,你可以用诗一样的语言发表陈词了:

“上万把文明伞绽放在雨季北京的街头,这本身就是精神文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是精神文明生动、形象地展示与检验。即使是对它散失的采访、讨论与忧思吧,也是精神文明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推广。精神文明是抽象的,很难量化。文明伞,既是高效的公益广告,又是对精神文明程度最直观的量化检测,将为决策部门提供多么宝贵的数据资料!”

“文明伞是散失了一些,但像漫天飞舞的蒲公英,它把文明的种子播向四面八方。这使我想起了长征,由江西瑞金到陕北直罗镇,几十万红军只剩下几万人,但毛泽东说得好,红军是宣传队,是播种机……”

相信,沉郁在会场上的阴霾将会一扫而开,你的发言定会迎来满堂掌声。当然,你倜傥不群的风采,你的公司群贤毕集的形象,也必将深深刻印在人们心目之中。

当然,谈“忧思”也并非不可,只是应具体地谈,切中材料地谈,这其中的独到见解,也由“细察深思”升华,“由表及里”而来:

“也许是不下雨,想不起来还吗?你遗忘的岂止是一柄文明伞?可能不顺路吗?难道你踏上文明之路竟这般艰难?没准坏了,不好意思还?是呀,就连我也不好意思挑明,您究竟是哪儿坏了?用来遮太阳的就是一把文明伞?她遮蔽的岂止是自然的阳光?是心灵也遮上了阴霾吧?”

 

四、“细察深思”,揭示生活本来面貌

面对现实生活中错误的、陈旧的观点、现象,怎么办?对方若是公认的荒唐,那还好办;对方若是凭借着强大的习惯认识,以势压人,需要你仰身一格,怎么办?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不是战斗”,真正具有战斗力量的是雄辩,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遵从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雄辩。雄辩现实与逻辑的力量从何而来?来自“小心地论证”,来自“细察深思”。我们处在一个从下层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在巨变的时代,我们的观念也必然承受种种新旧观念交锋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现实“细察深思”拂去表层蒙蔽的尘埃,才能还“真、善、美”,或是“假、恶、丑”,以本来面目。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的力量在于理性和逻辑,这理性和逻辑,也蕴蓄在“细察深思”之中。

[文题]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傅辞行:“师傅,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什么叫够了?”师傅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那么你装一碗石子来。”徒弟照办。“满了吗?”师傅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师傅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溢出来。“满了吗?”师傅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师傅又抓来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师傅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满了吗?”师傅笑问。徒弟无言以对。

阅读上面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题目]

寓言作者和以这则寓言作为材料的命题人,他们的立意指向是很清楚的:“学无止境”,在学习上是不容许自满的,这一点与学生从小所受的教育高度契合,于是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但是,细察之下,我们会发现,就这一则寓言而言,立意很具有两面性的。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其意而为”挺身一辩呢?但要使“反其意”反得合理,反得雄辩,必须“小心地论证”。“小心”,并不是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小心”也要大胆前行,胆气的根基就是“细察深思”。

首先看徒弟的要求:徒弟“出山心切”,想“独闯天下”,并没有什么不对。其次再看徒弟要求的根据,看徒弟要求出山的理由是否合理。这里有值得商榷之处:“满了,装不下了”,好像难以为其辩白;但“我已经学够了”,却包含有“满了”、“厌了”两重含义。这就为“反意辩驳”打开了通道。他为什么愚钝地自以为满?又为什么学而生厌?只有到师傅这一次“装大碗”的“教学”中去寻找答案。于是,寓言原有的寓意,破绽百出;而批判构想的锋芒,便成为雄辩滔滔的破竹之势。

[例文]走出深山,充实自我

从前,有个徒弟学艺多年,想出山独闯天下。不料师傅不鼓励他出山,认为他学得还不够,就像一只碗,即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