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者。
他们用思想去漫游,去尝试和经历常人在来日可能面对的苦难,用灵魂的自我爆破来标注出苍生的痛苦可能存在的雷区。他们走得永远比现在快,却又追不上未来。他们是普通人的童话。所以,我们能看见他们伤痕累累的背影,却没有机会站在他们面前献上衷心的礼赞和感恩。但是,我们依然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既是思想的拓荒者,更是生命的苦行僧。
残酷是他们的宿命。艾米莉•狄金森深居简出,把一生的才华嫁给孤独;顾城有一双黑色的眼睛,偏偏要在无眠的夜里去寻找不可能看见的光明;海子做着春暖花开的梦,命运却把他丢在山海关的风中去写诗意的绝唱——但是,这又何妨!思考是思想者唯一的权力,也是最后的幸福。
悲悯是他们的生活。其实,爱就是一种用自己的痛苦去铺垫别人快乐的行为,而悲悯尤甚。庄子悲悯,天地同化鼓盆而歌;孔子悲悯,仁者无疆一路颠簸;墨子悲悯,节用非乐兼爱万物。奥勒留在古罗马王宫的暮色中悲悯,《沉思录》救赎了世人千年的迷茫;尼采在街头抱住被人鞭打的马儿悲悯,滴滴眼泪至今温润着良知的胸膛。
坚持是他们的信仰。伽利略的坚持,让真理结束了在比萨斜塔上长达1900年的倾斜;布鲁诺的坚持,终于将地球送上了绕太阳公转的航向;培根的坚持,让《新工具论》启迪后人。屈原的坚持是汨罗江的水,选择用清澈的波涛来祭奠坚贞的气节;袁隆平的坚持是大地的泥,只愿用一生的才智去喂养一个不再饥荒的年代。
灵魂是他们的存在。奥勒留曾说:“人啊,你是一个担负着躯体的小小灵魂。”世上大部分的灵魂在躯体里假寐,思想者却常常要将它唤醒。也许糊涂本身就是另一种陶醉,却有损思想者的尊严,于是被放弃,于是被驱逐。只愿清醒地活着。即使死去,也要看着头颅坠地的方向,选择灵魂重生的位置。
当然,他们的自然生命也终将尘消雾散,湖静山空,但他们留下了,留下了那在千人万人之中也绝不会被错认的背影。好似浩瀚宇宙中的一簇小小烛火,虽暗淡,却维系着生命的温度;虽微弱,却能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这,正是我们生之为人的骄傲!
【简评】
寓感慨于沉静,寄澎湃以清醒。不惊不宠,多角度条分缕析;亦嗟亦叹,全方位飞云溅雨。哲人的思维,词家的韵味,诗意的情绪,尽在一文之中。
佳作选萃二
在宽容的烛光中,一笑天下
作为平凡人,我们未必想过“王”天下。很难,也很没必要。只是,容身天地之间,俯仰一世,“知”天下,进而“行”天下却是必需的。
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是一次漫步“天下”的旅行,差异只在于每个人的“天下”范围不等。有的困厄局促,有的游刃有余;有的捉襟见肘,有的浩荡无垠。
同样的足印,同样的奔波,何以有异?
“天下”不只在脚下,不只是用脚步去丈量的地域面积;“天下”更在心里,是你用微笑去开拓的信任宽度。你用真诚的笑容“俘获”的信任越多,你的疆域就越发宽广。
一笑天下。
但是,笑得出来吗?面对那些无端的指责,恶意的中伤,还有挥之不去的阴翳,难以释怀的沉痛,可能血已上涌,面已变色,愤怒上膛,仇恨出鞘。是的,
这是你的权利。你有权利去澄清从前,为委屈复仇,却就此堵住了一条通往“天下”的路途。
回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前行。
当周遭已成为一片黑暗,别忘了有一种光,叫宽容。
而宽容,正是最灿烂 的笑容。
宽容是理解的一笑。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一字行天下。站在对方立场,换位思考。
恕,设身处地。面对他人待你的不公,一笑置之。
这一笑,笑出了春秋霸主。
齐公子小白能摆脱窘境,从乱世中一跃而出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功莫大焉。
而平民管仲摇身一变为丞相管仲(且是春秋第一相),倚靠的正是一个人的琅琅笑声。此人,姓鲍,名叔牙。
管鲍二人为布衣之交。当年合伙商贾,管仲总是利益多占,叔牙却只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看见的不是黄金,而是管氏破衣烂履的酸楚;两人一同征战,管仲三次只身逃跑,叔牙犹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看见的不是那逃跑的踉跄脚步,而是管氏的老母孤身在家的身影;后来两人各事其主,在管氏兵败末路之时,叔牙还是淡淡一笑,因为他看见的不是英雄穷途的无奈,而是管氏眉宇间汇聚的旷世韬略。
也许是受叔牙笑声的感染,齐国新君齐桓公用豪爽的大笑淹没了当年管仲曾射衣带钩的那一声箭响,成就了良相,更成就了自己的基业。
于是,历史的天空留下了管仲的一声浩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宽容是怜爱的一笑。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笑容,在火光中盛放。
据《后汉书》载,刘秀败王郎,兵入邯郸,在检视前期公文时,发现了大量自己的部下奉承王郎的信件,这些人投情示好,自然令刘秀怒火中烧,但他很快平静。自己当年处境维艰,这些前途渺茫的部将要给他们的生命留一个出口,又何错之有?而今大局已定,这些部下一定为曾经的行为惶恐不安。那么,树敌,还是感化?刘秀把信投入火光,作出了决定,“令反侧子自安”。一把火,烧毁了嫌隙,却熔铸了肝脑涂地的忠诚。
可见,怜爱,也是笑容的一种。
宽容是潇洒的一笑。
宽容的天敌是患得患失。得与失原本是一块魔镜的两面,可随时转换,拒绝了在今朝“失去”的义务,也许就“失去”了在明天“得到”的权利,何况那可能的“得到”,还附上了时间的利息。
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一日忽接夫人在老家桐城快马送来的书信,言及与邻居为修建院墙发生纠纷一事,请示如何处置。依礼部尚书的地位,要强压强占几乎是不用费力的事,但张英摇摇头,笑了笑,给夫人回诗一首:“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夫人接信照办,退地三尺。邻居自然识理,感动之下也退让三尺。于是,“六尺巷”里你来我往,其乐融融。若张英倚仗权势执意不让,得到眼前的三尺土地一时快意,失去的呢?失去的不仅是邻里的友好,也会失去历史的尊重。无须权衡,得失自明。
世人往往为一些无谓的获得而竭尽心力。有些东西对于自己分明无用,却执手不放或苦苦以求,究其出发点,探其动机,竟然是宁可自己浪费掉,也不让它对别人有用。结果呢?自己不仅为拥有那些“资源”付出了时间与体力成本,而且在心中给狭隘与偏执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在这样的“土壤”里,开不出宽容的花,见不到潇洒的笑容。没有笑容,“拥有”何用?
宽容是遗忘的一笑。
据说世间的傻瓜最快乐,原因在于他什么都不记得。之所以把时间称为疗伤的良药,因为它拥有让人遗忘的利器。那么,擅于遗忘,也就少了心伤。
人间有许多的仇恨,源于一个遥不可及的从前,遥远到已经找不出最初的结怨的原因,只是习惯性地为仇恨而仇恨。在那枪声不绝的中东,有谁还记得真主与耶稣的争执?一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用几滴廉价的眼泪,来讲述民族的苦难从前,唆使百姓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去祭祀一段已经模糊的宗教冲突的故事。于是,已经远走的“仇恨”在炮声中一次次地被惊醒,用更愤怒的目光诅咒现实,吞噬生命,缔结一份新的仇恨,让明天去痛苦。
如果世间没有遗忘,世界将全部褪色为灰色的历史,那将是一个苍老的世界,更是一个没有笑声的世界。犹如一片枯黄的树叶,面对呼之即来的春风却迟迟不愿落下,就会断送新芽报春的期待。
“天称其高,以无不覆;地称其广,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曹植)人呢?人称其德者,“以无不笑”。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佛的形象注解了自己会所向无碍满地春风的原由。那么,用一夜沉睡去宽恕昨天、遗忘从前吧,在熹微的晨曦中,深呼吸,露出笑容,给今天,一个拥抱——
霎时,暗夜消逝。天地间,一片灿烂!
【简评】
笑容是宽容的面孔,宽容是笑容的内容,而烛光正是宽容的笑容的现实效果——作者匠心独运,立意奇巧,飘然切题,古而不淡;几多难以言说的曾经,多少不愿提及的往事,都在宽容的烛光中悄然涅槃——证古论今,纵横捭阖,信手拈来,化物无痕。结尾处气象宏大,明丽高远,尤能动人魂魄!
专题十 社会与我
【主题说明】
如果用一个比喻,我们似乎可以把“社会”比喻为土地,人﹙我﹚比喻为庄稼。土地的肥沃与贫瘠,决定着庄稼的长势与收成,社会的状况,当然也就会影响着人﹙我﹚的发展。不过,同样的社会状况,人﹙我﹚的发展也会不尽相同,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姿态去对待。
选文一
母亲的知青岁月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是一段父辈难以忘却的岁月,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在懂事的日子里,便从母亲的故事里知晓了一些故事,那个年代具有血色浪漫的诗意,有时像画卷般展现在我的眼前,幻化成一幅幅蹉跎岁月抑或是激情燃烧岁月的画面。
四十年前,一批又一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从城里泪别亲人来到公社,再由公社分配插队到各个村里。奔赴人民公社的那天,母亲至今记忆犹新。当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造势宣传充斥于每一处空间。猎猎招展的红旗导引下,母亲带着自己的背包、铺盖、装衣服的箱子,还有崭新的钢锨,惜别家人,乘坐大卡车翻越山岭,来到农村,来到知青们共同的新家。知青都是情窦初开的年华,他们背负着理想怀揣着青春而来,梦想在农村释放生命的激情,绽放青春的豆蔻年华,踏上上山下乡的寻梦之旅,勇敢地绣红地球,为祖国奉献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