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的激情和力量。
在这广阔的蓝天,我们注定会成为展翅翱翔的雄鹰!
【简评】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抒发对青春的畅想,内容充实,文笔流畅,使读者看到“90后”的坚强与渴望,不失为一篇佳作。
文章层次清晰,内容丰富。从一开始表达“90”后的个体特点,诸如叛逆、标新立异、特立独行,到后来,叙写这个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价值,从而让人们对“90”后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正是作者所要表明的立场。全文语言丰盈、流畅、自然,多用短句,读来琅琅上口,有一种气势美感。(高亚芹)
专题八 有书的日子
【主题说明】
有书的日子是幸福的,因为有书,我们快乐充实;有书的日子是富有的,因为有书,我们拥有精神食粮;有书的日子是充满希望的,因为有书,我们梦想花开……在有书的日子里,以书为友,生活甘美如饴;在有书的日子里,挑灯夜读,与古人对话;在有书的日子里,遨游书海,畅想未来。人生有梦书作枕,莫待用时方觉少。
选文一
只有一本书的日子
父亲被安排在郊区劳教,我们全家也就随父亲住到了郊区。房子只有两小间加一个更小的厨房,极其简陋,一家八口人挤着住在里头。白天里,哥哥姐姐上学去了,我和两个弟弟在家。这栋房是那种一长排的宿舍房,傍着山坡盖起来的,一打开门就看见山。天晴时,我们整天都在山上,找野果和野毛栗子吃,要不就到溪水里抓螃蟹小虾,有时也帮外婆捡柴。除了肚子饿以外倒也一点不觉得“苦日子”有什么苦。
可是下雨天就有些无聊了,江南的淫雨要落好几个月,三个人呆在没有任何一件玩具的家里免不了吵吵闹闹,有时还小小地打一架。虽然总可以想出点花样来玩,比起晴天来到底差远了。忽有一日,我们得到了一本小人书,是哥哥或姐姐借了别人的,忘记还给人家了,于是落到了我们手里。啊,那一天真是一个充满了欢欣喜悦的日子!我们三个人并排坐着,我拿着书,将那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不懂的地方就问外婆,外婆对三国的故事是很精通的。终于我们将每一个细节都搞得清清楚楚了。我们一致认为,最值得喜欢的人物是张飞,每次我翻到黑脸汉子出场那一页,三个人就要欢呼起来:“张飞!”那骑在马上,双手握着丈八蛇矛的形象是多么的威风,多么的扬眉吐气啊,简直百看不厌!当然关公也是很好看的,一个长胡须的红脸汉子(外婆说他是红脸),不论摆出什么姿势都令我们羡慕不已。只有刘备没有什么印象。我记得那本书很厚,封面是彩色的,里面是黑白的。我们一连看了好多天,兴奋也一点点地下降。然而只要翻到张飞那一页,尤其是骑在马背上打仗的场面,仍然忍不住要欢呼:“张——飞!”黑脸的大胡子的张飞是我们三个人的偶像。
后来当然又找到了一些其他的好玩的事。可是只要一静下来,三个人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看图书去!于是拿了那本书到厨房后面的山坡下去欣赏。厨房傍着山坡,中间只隔了一条下水沟,这里是最不受打扰的地方。每次我们都要在那里消磨一个多钟头。总是那同一本书,总是那同样的欢呼,三个人一起看书是何等的畅快!“到后面去。”这句话成了我们三个人的暗语。后来那本书就总放在那里的一张破凳子上,隔一阵我们就要去那里充一充电。那大概是我们儿时看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到后来封面都破了,书页也掉下来一些,但在我们无聊时,它仍然是解闷的法宝。
到底是书中的什么东西吸引着我和弟弟们呢?我记得我们三个并不关注书中的情节,而且以我们当时的年龄也不可能理解那些情节。我们只看画,看张飞的表演。不论已看了多少次,我们仍要兴奋,并且会情不自禁地欢呼。是什么在刺激着我们呢?
后来我有了儿子,儿子两岁时,我给他买了《大象巴伯的故事》。那是一本在大人看起来平平淡淡的外国图画书,讲的是动物大象巴伯的日常故事。儿子看得多么专注,多么激动啊。那种情景立刻令我想起了我的张飞的图书。幼儿的内心都有强烈的表演欲,那时我们的阅读是将自己全身心地摆进去的,不论是张飞还是大象巴伯,那就是我们自己。那是真正的、一去不复返的纯洁的阅读,没有任何功利,也不会让俗套的思考来干扰。所以才会有那种出自内心深处的欢呼啊。想想卡尔维诺那位童年时代坐在鸡圈里读书的编辑吧。
今天我所写下的这种文学,就是要唤醒人们早已失去的那种阅读能力。可是失去的东西是很难再找回来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的读者需要重新训练才能进入到那里,他们将遇见的是他们童年曾有过的那些奇异欲望。
(选自《中国现当代散文名篇》)
【赏析】
在那贫困艰苦的年代,一本书就是一种慰藉,一种寄托,一种希望。文章开头部分描写童年的苦乐,为下文作了巧妙的铺垫,有力地反衬了有书的日子的欢欣。文章的主要部分,作者集中笔力,反复渲染,“总是那同一本书,总是那同样的欢呼”,强烈地感染着读者,仿佛把我们拉回某种回忆中。
那样的欢呼中充满了纯真,充满了新奇,那样的一本书就是我们童年的另一个世界。可是现在书多了,那种纯洁的阅读与内心的欢呼却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为什么呢?
选文二
在北大“吃”书的日子
大学毕业已经10年了。第一次走进北大的那天晚上好像还是昨夜。那天,当大客车驶进校园的时候,天色已经黑了一大半。那时的海淀还不像今天这样商贾云集、灯火灿烂,比起刚刚走过的长安街来阑珊了许多。校园里弥漫着树叶的香味,那是我所陌生的北方的树叶。两个高年级的师兄蹬着板车来帮我运行李,可惜我没有能够记住他们的名字。后来,我听说校园里有这样一种传统——老生喜欢抢着承担接新生的任务,因为可以趁此机会认识新生中最漂亮的女生。然而,我却相信那两位师兄并不怀有这样的念头。尽管他们跟我同样瘦弱,蹬三轮车的时候是那样的吃力,但还是坚持着汗流浃背地把我的行李扛进了我的新宿舍。那是北大给我的第一份温暖。
在北大的7年里,我几乎不参加班级活动,也不知道班上究竟有几个女生。呆在图书馆的时候比在宿舍还要多。那时,商品经济的大潮开始翻涌了,校园的静谧也受到了莫名的搅动。面对着各种诱惑和干扰,即便是在北大的校园里,爱读书的学生也日渐稀少。那时,图书馆的新馆还没有开始修建,旧馆的建筑呆板平庸,毫无特色,让我感叹世界上居然有如此愚昧的建筑师。但是,图书馆里的藏书却是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藏。对于我来说,外观丑陋的图书馆比美丽的未名湖更加重要——未名湖是恋人们的世界,图书馆是单身者的天堂。我最喜欢到图书馆里的各类阅览室去,随心所欲地翻阅那些积满灰尘的书籍。通常在那些最不起眼的角落里,隐藏着最好的书。我穿梭在图书馆与宿舍之间,每隔两天就背回来一大摞砖头一样的书籍。牛仔书包洗得发白,却很结实,无论装多重的书都承受得住。
似乎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鲁迅全集》是两本两本地借出来看的,然后便是《复活》《莎士比亚全集》《巴黎圣母院》《浮士德》……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以及文艺复兴时代的欧洲,爱上了那些为文学、艺术、自由、民主和爱情而献出生命的人。我似乎在与他们一起讨论、争吵、歌唱和哭泣。普希金的卷发和鲁迅的胡须同样让我着迷,哈姆莱特的脆弱和堂•吉诃德的天真都溶入了我的血液里。这些高贵的灵魂是可以穿越时空的。
在每一本书的后面,都贴着牛皮纸制作的借阅登记卡。有的密密麻麻地填满了借阅的时间,有的则只有孤零零的一行,甚至还有的全部是空白(有时好书偏偏没有人光顾)。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个读书人,每个时间都对应着一段奇妙的青春。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人读过这些书,但他们跟我之间似乎有着某种类似于血缘的奇特关系——喜欢同一本书的人应该都是兄弟姐妹啊。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在茫茫人海中辨认出他们来,为着我们曾经共同拥有过某一本书。
那些日子,连吃饭都如同军校里那样迅捷。吃完饭又骑上自行车往图书馆赶。记得有一年的夏天,我挥汗如雨地在台港报刊阅览室翻完了十几册厚厚的《文星》合订本——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台湾最优秀的刊物,它聚集了一群天真而坚强的反抗专制、追求自由的文化人。在密密麻麻的书架与书架之间,我发现了整整一个格子的《文星》,就好像一个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处文明遗址一样兴高采烈。我如饥似渴地翻阅着那些已经开始泛黄的期刊,也翻阅李敖他们狂放不羁的青春。30多年前的刊物,装帧和印刷都显得无比简朴,但那些竖排的文字在我眼前像星光一样闪烁着。作者们当年少年轻狂,如今大概已经满头华发。他们在那么小的一个岛屿上,思考着关于大海的问题,我在文字间听到了潮水的声音,也闻到了潮水的腥气。我多么羡慕他们啊,他们的文字能够在像《文星》这样的刊物上发表,而我的文字却只能压在抽屉的最底层。
笔记本很快就写完了一本,然后是下一本。后来等我离开北大的时候,居然积攒了整整一箱子的笔记本,足足有20多本。看着这些用不同颜色的墨水写的笔记,我想,我真是一个卡内提所说的“吃书”的人啊。
北大是一片肥大的桑叶,我是一只小小的蚕。我一辈子都啃不完这片桑叶。这片桑叶,不仅我啃过,我的老师以及老师的老师也啃过,将来我的儿女以及孙子孙女还会来啃。
【赏析】
文章用简朴的文字,热情洋溢地描述了作者在北大疯狂读书的情景。文章不事雕琢,并无多少技巧,却自有一份真诚和感动,汩汩滔滔的笔墨随作者的青春一起流动。人生因为有更高的追求,不关注漂亮女生,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受商品大潮的冲击,躲在读书馆,近乎疯狂地“啃书”,这正是作者后来成为“北大才子”的基础。作者对书狂热的爱,对知识狂热的追求,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们相信有书的日子是幸福的。结尾的比喻,巧妙地呼应了题目。
升格作文版
作文题目
自从有了书,就有了人与书的故事。从古至今,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写书、编书、读书、抄书、“偷书”、买书、找书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人启发,让人敬佩,令人警醒,成为了读书人的美谈。正在读书的你与书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写出来和我们一起分享吧。
请以“我与书的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关系型的话题作文。其中“我与书”是并列关系,写作时,既要写“我”,也要写“书”,不可偏废,不能理解成“我的书”,或者“我读书”。“我与书”作定语修饰“故事”,构成偏正关系。这就是说,只能写“我与书”之间发生的故事,而不是写“我”读书的体会、感悟、方法等。这个“故事”里的主角是“我”,不是别人;不是“我”的其他“故事”,而是写我与“书”的故事。
这道作文题目虽然可以自选文体,其实,就话题来看,最理想的文体是记叙文。记叙“我与书”之间发生的故事。“我与书”之间发生的故事也许很多,读书、抄书、借书、买书……甚至是写书、编书等。这就需要选择一个印象最深、启发最大、影响最远的故事来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对自我的认识、人生的思考、生活的感悟等,不能胡编乱造,更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需要寄寓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文章的中心,否则文章就显得很肤浅。
写作时,要讲究叙事的方法与技巧。作为记叙文,首先要确定好记叙的顺序与线索,然后要安排记叙的结构层次,最后要想清记叙的方法和技巧,尽可能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把叙事与写人融合起来。叙事尽可能曲折生动,写人尽量形象鲜明。
原文在线
淘 书
我是一个小小的淘书客,在书海里几起几浮……(“几起几浮”与后文不相呼应,宜作修改。)
记得,读初二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淘书。那时,我们家刚搬进城,住在一个四方院里,四方院里有一个四方书屋。书店的老板是一位老爷爷,戴着深度眼镜,少言寡语,左邻右舍都觉得他古怪,很少和他搭讪,也很少和他来往。(此段写人有特色,三言两语,勾画形象,为下文巧作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