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高考前巧用课本素材备考2014年高考作文(一)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5/30 8:13:2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读鲁迅及其作品,使文章立意更为深远,引发读者向更深一层次去思考。

作者通过本文要抒发的是对鲁迅为人为文的思考,但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鲁迅的生平与经历,而是着重从其“独一无二”这个的角度去概述鲁迅先生的独特人生之路与独特文字风格,在选材上做到了精雕细琢。另外,作者运用直接引用与概括介绍相结合的方式,既紧扣话题,又联系现实,思想深刻,引人深思。

 

告别,是一种胆魄

鱼儿告别池塘,你认为它会没命?不,它在追求属于自己的江河;鸟儿告别竹笼,你认为它会饿死?不,它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山林;石子告别高山,你认为它会孤独?不,它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天地……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尝试告别,因为它们有自己的追求。我不得不说:告别是一种胆魄。

诸葛孔明深居隆中,以躬耕为乐,吟唱为趣,似乎无意于征战,但他常自比管仲、乐毅,可见他早有出将入相之志,因此即使刘备不上演三顾茅庐,诸葛亮也终会登门自荐。因为他告别隆中安逸的生活而投身艰苦卓越的政治斗争,不失为一种胆魄。

陶渊明本为朝廷官员,但他厌弃官场黑暗,追名逐利,因此他弃官隐居,放弃了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他告别权贵,摒弃世俗,投身秀美山水的情怀,绝对是一种胆魄。

鲁迅本来一直投身医学,希望用治病来救中国,但他后来发现在中国人身上的不止是病痛,更是心灵与思想的病魔,因此他弃医从文,拿起笔杆这把利剑为中国人剔除心灵的伤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也从笔尖中向外四射,因为他有自己的追求――振兴中华。他告别医学,走上了文学这条无止境之路,无疑是一种胆魄。

如今,我坐在中考的考场上,应该说是战场上,只是一个追求――尽力一战。我告别一切杂念,置身于这战场上,似乎看见了胜利的希望之光,这难道不是一种胆魄吗?

鱼儿告别池塘,可能面对干涸;鸟儿告别竹笼,可能面对死亡;石子告别高山,可能面对寂寥,但它们有自己的信念,因此它们选择了告别,闪耀着豪迈的胆魄之光,开始寻求最适合自己的地方的征程……

点评】

这篇文章将鲁迅“弃医从文”的事例与陶渊明、诸葛亮的事例并列使用,来证明告别是一种胆魄。关于鲁迅的那段论述虽然仅有150字,但因为作者找到了与作文话题相契合的点,所以能够准确地剪切鲁迅在其自传中的讲述,紧扣话题,事理相融,将观点表达得干净利落。本文所用的素材要么出自于课文本身要么由课文延伸,取得的效果却非常好。其成功,出色的语言表达是重要因素。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之后赴美国攻读研究生及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见到阔别了22年的稼先。在那以前,也就是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以后,美国报章上就已经再三提到稼先是这项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了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

1971年8月,我在北京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只说“在外地工作”。但我曾问他,寒春是不是参加了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但是确切的情况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

1971年8月16日,在我离开上海经巴黎回美国的前夕,上海市领导人在上海大厦请我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我,是稼先写的,说他已证实了,中国原子武器工程中,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摘自《邓稼先》

课本链接

《“两弹”元勋邓稼先》

1.默默无闻,甘于寂寞。孔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意思是说,那些为世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是从不张扬自我、招摇过市的,他们只想着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他们甘于寂寞,甘于无闻,甘于奉献。这样的人,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才能永远活在世人心中。

2.淡泊名利,埋头苦干。鲁迅先生说,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普通人才是中国的脊梁。邓稼先无疑就是中国的脊梁,他的精神永存。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奉献者,注定会永远活在世人心中,就如邓稼先。因为他们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有影响更持久的精神财富――奉献精神。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洒脱、无悔,是需要这种精神与干劲的。

3.意志坚强,信念坚定。在现实世界中拼搏、奋斗,谁都难免会遇到种种难以预料的困难与挫折。唯有那些勇于面对现实并且拥有坚强意志与坚定信念人,才有可能突破重重障碍,一路前行,最终达到光辉的顶点。邓稼先就是如此,凭借坚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他不畏艰难不懈奋斗,最终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事业抒写了新的篇章。

《让奉献之树常青》这篇文章借叙述邓稼先的事迹,再次说起了“无私奉献”这个老话题。文章详用了邓稼先的例子,既写出了邓稼先的物质奉献,又写出了他的精神奉献,分析入情入理,有力地证明了第一段中提出的论点,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接着以“中国历来不缺乏像邓稼先这样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人”过渡到鲁迅、周总理、孔繁森和当今那些甘于奉献的人,写到教师的奉献,立足现实,将论述引向深入。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往往注重于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我觉得两种文明的发展都源于无私的奉献。因此,奉献在兼顾个人利益的同时已成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让生命之树常青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邓稼先是成功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最大功臣,然而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科学家,在当时却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甚至连他的朋友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即使有人问,他也只是淡淡地回答:“在外地工作。”现在的我们才知道,那个“外地”是个多么荒凉、艰苦的地方。就是这样,邓稼先在没有任何外国科学家帮助、参与的情况下,率领中国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将自己的身心无条件地奉献给伟大的祖国,为中国的安定、世界的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邓稼先的丰功伟绩值得我们敬仰,那种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历来不缺乏像邓稼先这样甘于奉献、乐于奉献的人。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影响、激励了后人,为世人称颂。现在还有许多为祖国的和平事业浴血奋战过的老战士,许多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受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生命,并没有结束

肉体的生命,可以终结,而精神的生命永远不会泯灭。任何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总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演绎着生命不灭的传奇。

他一生战斗,以笔为枪,不倦的向旧势力发出挑战;他俯首甘为孺子牛,对青年人总是无私地呵护。人们诵读他的著作常常感到惊悚,因为在作品里人物的身上经常发现自己的影子。它像皮鞭一样拷问着人们的良知,“仿佛要榨出皮袍下藏着的小来”,教人惭愧,催人自新。

他就是鲁迅,诗人赞美他“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七十多年,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常出现在人们眼前,人们无时无刻不沐浴在他思想的光辉里,无时无刻不会感受到他的存在。在广大的人民心里,他代表了民族魂。这棵思想的长青树永远在人们的心中郁郁葱葱。

1950年,26岁的他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历史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他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的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连他的朋友都只知道他“在外地工作”。在简陋的条件下,他带领中国科学家奋发图强,积极探索,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中国原子武器工程,创造了一个奇迹。

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他回来了,“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美名才开始传扬,他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邓稼先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存,人们永远记住了他!

人生在世,不能只为自己着想,要时时扪心自问:我能为他人做点什么?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我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实践,奉献自我,服务他人与社会。只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持我们的生命之树长青;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像鲁迅、邓稼先等人那样拥有一个无悔的人生;只有如此,后世人提起我们时,会说:“他的生命,并没有结束。”

【点评】

文章由鲁迅、邓稼先这两个例子延伸到自己的思考,顺畅自然,富有感染力,粗线条的勾勒下,整饬的结构与明确的中心相对应,取得了极好的表现效果。

作者运用鲁迅的素材,却并没有一开始就提出鲁迅的名号,而是先从事迹起笔,娓娓道来,最后才点出他的名字,直接抒发赞美之情。简单的叙述因此有了悬念,有了跌宕。写到邓稼先,作者则放弃了曲笔,直接叙述,饱含深情地讲起这个“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他”的故事,在故事结尾处作者没有再做过多的抒情,而是一笔带过,留下了一个悠长的尾巴。正是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普通的素材也绽放出了特别的魅力。

 

走向泰山之巅

纵观古今中外的成才、成功者,无不是以乐观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面对现实、审视困境、能够坚持不懈的努力的人。

若要成才、成功,要有明确的目标,并且能够坚持不懈。成长的过程是漫长而短暂的,人生没有休止符,我们要时刻往前走,奔往人生的新一座驿站。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奋苦读,年轻时就才高志远,当以天下为己任。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服又有多大意义。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就如登泰山,首先要把自己的目光定位在最高处,并且充满热情,不怕困难,不懈前行,才有可能经过“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攀登,最终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若要成才、成功,要有持久的热忱、乐观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爱迪生凭借一己之力,承受了成千上万次失败的打击,最终为世人奉献了一千多项影响世界的发明,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无论何时,不管怎样,我也决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灰心丧气。”乐观是对自身能力的自信,是充满激情的表现,是精神愉快的体现。邓稼先在没有任何外国科学家参与、援助的条件下,在极其艰苦、简陋的环境条件下,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和平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让世人永远铭记。靠的是什么?就是那种爱国的热忱、乐观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人生可以把目标定得高远一点,把功名利禄看淡一点,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诸葛亮,热情饱满,信念坚定,乐观向前,不惧困难,如此,会当凌绝顶的时候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点评】

文中,作者概述了邓稼先靠着爱国的热忱、乐观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紧扣话题,将读者的思考引向深入。作者没有罗列其事迹及工作过程,而是紧扣论点,把握住了其精神特质,概括简明扼要,剖析细致深入,让人信服。在写作议论文时,同学们要注意,议论文中的叙述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一定要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深入剖析,万不可大篇幅讲述事例。

 

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于北平(今北京),江西省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南特号。”向福财叹了口气,“袁老师,你们学堂里的先生是顶上有灵光的圣人,种田人盼的就是有个好种子呀!”听了向福财的话,袁隆平心情很沉重。他是教农作物栽培学和遗传育种学的,但没有培育出适合山民种植的好稻种来。向福财为换良种,饿着肚子爬高高的八面山,一个来回就是四十公里啊!

――摘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为了照顾这得来不易的“秧宝宝”,袁隆平像慈母似的守护在秧田边。然而,就是他视为生命的四分秧田,在一个星期天的早上,还是被扫荡一空。袁隆平来到试验田边,像疯了似的在狭长的田埂上走过来,又走过去,狂奔乱跑。当走到一口深井旁,像发现了什么,把衣服一脱,“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原来他发现那里面有几株秧苗。

――摘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摘自《袁隆平的“寻梦园”》

课本链接

《一个价值一千亿元的名字――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历经磨难痴心不改的执著。人生坎坷,道路艰辛。如何才能战胜风雨,见到彩虹呢?我们只有执著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才能迸射出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2.人要有拼劲、韧劲,才能永远不倒;要有梦想,才会激情不老。面对荆棘丛生的人生,是退缩还是义无反顾,是咬咬牙还是中途易辙,是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而要有持久的毅力,梦想决不可破灭,换言之,我们可以告别多梦的童年,但决不可告别梦中的理想。

3.心中装着祖国和人民,唯独装不下自己。一个人价值的大小,不是由他的才能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社会公心决定的。看看他做事是出于什么考虑,是考虑自己多一些还是考虑别人、国家多一些。淡泊名利,平易近人、热爱事业和祖国,是大科学家们共同的品行。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化用课文素材,彰显风雨历练人生的真谛。文章的标题和第一段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接着运用孟鸿寿、爱迪生、袁隆平等大量的事实论据,很好地证明了论点。作者思维活跃,知识广博,所引材料对比鲜明,有力地彰显了自己的观点。

句式灵活,气势磅礴。本文笔泻才情,语言晓畅,句式灵活,尤其是排比句式的运用,有效地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大量引用或化用而成的富含哲理的佳句,更为全篇锦上添花。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头特别大,脚小而纤细,走起路来很艰难。但他下定决心苦学三年,终于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是挫折与艰辛使他功成名就。

电灯的发明,是发明大师爱迪生经历了上千次失败才发明成功的。上千次失败充满了他对光明的渴望,也促使他将失败转化为动力,从而将光明带给人类。

袁隆平,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便对权威发起了挑战,他不再迷信权威,他要为广大的农民兄弟干出自己的一番伟业。凭着自己的一腔热情,他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成为了救饥救贫的人间天使。刚参加工作时,尽管环境差,但他心里想得最多的不是自己如何改善条件,而是如何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文革中,他和他的试验田多次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但他想得最多的仍然是如何回报养育自己的祖国和老百姓。这些,是支撑他挥洒泪水与汗水的原动力。

我不能说挫折就是走向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我要说,如果没有挫折作为动力,没有经历风雨的洗礼,要想取得成功恐怕是不可能的。

江淹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但终究还是“江朗才尽”;方仲永智慧过人,五岁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最终却“泯然众人矣”。

多彩的彩虹,成功的果实,决不会青睐那些整日碌碌无为的人。

如果没有居里夫人夜以继日的研究,就没有镭的发现;如果没有阿炳的苦心拉奏,就没有那如泣如诉、哀婉动人的《二泉映月》;如果没有我国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潜心研究,就没有“神五”“神六”的升天,祖国的辉煌。我们要以勤劳为色彩,搭起我们人生美丽的彩虹。

经历了风雨,也许我们才会抛弃高不可攀的幻想,才会忘记那不堪回首的沧桑,才会走出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迷茫。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超然;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的傲骨;经历风雨,我们才能拥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洒脱。

晶晶摔了一跤分清了左右的经历,也使我们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