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备考2012年高考热点作文之:作文写作中热点话题及素材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2/4/16 6:50:0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情的心,纵然感化不了,但他已无愧。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当父之过无法弥补,师之严也不起作用的时候,也许就该用一种真正刺痛人内心的方式来拯救人性和灵魂了吧!

想起了另一位“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性救赎者——鲁迅先生,他运笔为刀,刺破国人麻木虚伪的面具;他著文为药,疗治人性的卑劣和灵魂的创伤!不是也曾有人批评先生的笔调过于尖刻过于冷峻吗?但是轻描淡写的批判只能是隔靴搔痒,如何能真正刺痛人的灵魂呢?谭老师就如鲁迅先生一样,决意用一种学生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方法,用一种让常人难以理解的行为,用一种能引起巨大社会波澜的方式,去达到与鲁迅先生相同的目的。

男儿膝下有黄金,但还有什么黄金能比得上学生良知的觉醒呢?

男儿膝下有黄金,但还有什么黄金能比得上灵魂的重新归来呢?

男儿膝下有黄金,男儿一跪亦英雄!

点评:文章题目起得非常有气势,可以说直接就奠定了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站在一个拯救灵魂的角度,挖掘出了谭老师这一跪的悲壮意义,并联系起了“民族魂”鲁迅先生,如果说鲁迅先生是以其如刀的笔来拯救灵魂的话,那么,谭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来拯救迷失的学生,有何不妥?更重要的是,作者挖掘出了许多人忽略的一点:谁敢说学生就真的无可救药了?谁敢说他们就没有回头的可能?既然还有可救的可能,谭老师无奈之下用下跪的方式来挽救,可谓用心良苦。相对于将“怀疑”等同于“否定”的人们,谭老师更像一位有一分希望便尽百分努力的践行者。最后结尾处作者以铿锵的整句赞颂了谭老师比黄金更可贵的精神,非常能感染读者。

三、作家史铁生逝世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这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他绝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双腿残疾,身患重症,总以“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自嘲。

他是一个相信命运的人,他总是在探求人为什么要活着,正如他所说: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

他是一个令人感动、令人敬佩的人,在这个冰冷的冬季,据他生前的意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且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深情地回忆说:“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更多游走四方的人有着更辽阔的心。史铁生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当得起‘伟大’这个词。”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根据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听断弦之音

黄立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题记

若生命如完好的琴弦,那我们大多数时候听闻的都是那平庸的世俗化了的音色。

若生命如断弦,轻轻抚摸,我们反而能感触到那丝丝沧桑、坦然的天籁。

听,断弦之音好似那汨罗涛声。我常常幻想,在某一时刻将时间停住,让我的灵魂飞到那汨罗江畔,饮一口汨罗水,听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人生坦然之声。君子理应有一份赤诚之心,即使屡遭摧残,还能坚持,最终用自己的生命去点燃,去奉献,去坦然面对人生所有的风雨。我愿坚守着这一琴音,去面对雷霆风暴,去追求心之所属。

听,断弦之音恰若落寞月华下的微晕。我常常迷茫,常常求索,我不知究竟人生是怎样的蜿蜒,究竟何时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于是我变得不安与浮躁。读东坡,看那乌台的黑云卷其身躯,看那黄州的孤寂扰其心性。但,他还能那样豁达,让自己超脱世外,俯瞰红尘。我崇尚这一份豁达,追求这一份豁达。东坡是那样睿智,只有那落寞的人生才能保持原有的品行,只有孤寂的环境能造就心胸的开阔,只有断弦般的生命才能修炼超脱的翅膀。

听,断弦之音宛如黄花开放的声音。我庆幸我的生命是完整的,但我又时常感叹自己的不幸,因为我错过了残缺的滋味,少了一种淡定与恬然。

喜欢了解作家,很想剖解他们的心思怎能如此细腻。我想像史铁生那般坚定与坚强,可以把死看做一个必然降临的节日,我想他的心已然飞翔,是那样自由与无畏。即使生命的弦断了又怎样?即使守着的是那残月又怎样?即使没有花团锦簇又怎样?每天清洗一下心灵,每天能够宠辱不惊地面对世间的纷纷扰扰,即使逝去也是安宁、纯净。半残的月、断弦的琴显得那样美丽,那是一种气质与华美。

听断弦之音,追寻一份坦然。

听断弦之音,思索一丝豁达。

听断弦之音,感知一点淡定。

在这寒风凛冽的季节里,听断弦之音,让生命温暖,让生命不息。

点评:到底史铁生的生命是“断弦”,还是他的逝去是“断弦”?这个词时而是名词,时而是动词,就像时而是哀婉长叹,时而是撕心裂肺。将史铁生与屈原和东坡作比,看似不贴切,其实十分巧妙。因为这三人留给世人的都是精神财富。这份精神财富相比于他们的作品,更是弥足珍贵。

四、“文化现象”

2010年岁末,年度中国作家富豪排行榜出炉了。前十名里,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占了半壁江山:杨红樱、郭敬明、郑渊洁、韩寒和天下霸唱。这还没有包括专写职场经验的李可,专写育儿的尹建莉。排行榜前十名作家中,没有一位是严肃文学作家;青春文学、玄幻小说、职场攻略最受追捧。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人认为中国作家“爱吃青春饭”是由近几年火暴异常的青少年读物市场决定的,这种现象无可厚非。但也有人不无担忧地指出,对青少年而言,如果他们的青春都在低幼化、浅阅读中度过,未免太可惜。一旦走出青春阅读的气场,读书的习惯就会在生活的压力下渐渐消失。据调查,中国成年人年均阅读图书不到两本,与发达国家大多在10本以上、以色列甚至高达64本的阅读量相比,实在悬殊。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

存在与虚无

代佳利

花瓣零落成泥,依然花香传递,生命归于尘埃如花瓣零落,依然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有一种力量支撑着我们在现实社会里树立起自己的精神标杆,无畏地抵抗绝望、堕落与虚无,从而获得激情,明晓行走的方向——那就是书籍,它是智慧的传承,精神的支撑。

然而,在青春文学泛滥的今天,在娱乐精神大行其道的时候,轻松愉快的阅读方式成了读书的主流。谁也想不到,当浅显遇上深刻,当随意遇上严谨,当矫情遇上真诚,当低幼遇上睿智,前者竟可以轻松将后者掩盖——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啊!

突然想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战时,文学大家萨特的作品《存在与虚无》在男人的世界中无人问津,人们宁愿去谈论将军大衣上的一颗纽扣,也不会提及这样一本被后人誉为“人类思想的宝石”的巨著。不过令人不解的是,这本书竟格外地受到家庭主妇们的青睐。原来当时铁器紧俏,绝大部分的秤砣都被搜去熔铸成枪炮运送到战场上去了,而《存在与虚无》这本书正好是一公斤重,便不幸沦为了主妇们秤砣的替代品——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愚昧!

什么是虚无?当这样一本书落于厨房,与柴米油盐为伍而斯文扫地,这就是虚无。若如此计算,在现在这个社会中虚无者真就多如牛毛了。巴金说:“人不只靠吃米活着。”这需要拷问一个人的灵魂,因为只有从书本到达灵魂的高度之时,我们才能学会深刻思考。

我们总是惊叹于犹太民族异乎寻常的生命力与创造力,但我们不知道,犹太民族在婴儿来到人间的第一时间,就会将滴了蜂蜜的书籍放到孩子面前,让其舔尝书的甘甜。这是每个犹太人人生的第一课:书即是幸福,知识是甜的。书籍能够给人带来精神的支撑,能让你灵魂的家园比国土更为广阔,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坚韧性。当厄运来临时,前方看似万劫不复,而犹太人的生命却能像巨石下的小草,坚强而蓬勃。试问,这样的生命力量是某些看似喧嚣热闹的所谓青春文学所能带给我们的吗?

怎样让自己真真切切地存在?那些成为炮灰的生命若能学会阅读,必将对肩上的枪炮产生疑问,不会浑噩地轻信盲从,至少会思考自己生命的价值。要知道,每一次真正有价值的阅读都是一次严肃而深刻的生命体验。现在的青年们就应该阅读有“精、气、神”的文学作品,这样才会对人类的精神与存在的意义发出终极追问。面对死亡,书籍将在生命中扮演何种角色?美国总统在拜访一位年近九十的大法官时,发现这位曾经的法律界泰斗、如今的银发老人仍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甚至有时要看书到深夜。而我们又怎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丢弃这一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好习惯呢?

撇开浮躁与功利,唯有阅读才能点亮心灯,唯有深刻而严肃的文学才能做心灵的镇静剂,才能替我们找回迷失的心灵,真真切切地让生命有价值地存在于广阔的天地之中。

点评:登高才能望远,高瞻才能远瞩。站在思想的高度,感悟与体会自然高人一筹。本文作者登高望远,站在哲学与生命价值的角度,从现实中阅读低幼化盛行的现状出发,联系萨特的《存在与虚无》﹑犹太民族的阅读习惯,认真剖析浅阅读盛行的原因及后果,呼吁严肃阅读。行文大气,情感充沛,哲思深刻,很有感染力,更是达到了启人心智的效果。

 

第八节

1月热点话题

一、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播出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1年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起程访问美国,与此同时,准备已久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上正式播出。这则宣传片以中国红为主色调,在短短60秒钟的时间内,展示了包括邰丽华、吴宇森、宋祖英、刘欢、郎平、姚明、丁俊晖、袁隆平、吴敬琏、杨利伟在内的,涵盖文艺、体育、商界、智库、模特、航天等各行各业的数十位杰出华人,以“智慧、美丽、勇敢、才能、财富”等概念诠释中国人形象,旨在向全世界展示立体的中国。宣传片在纽约时报广场大型电子显示屏上以每小时15次、每天共300次的频率播出,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也会播出该片。至2月14日,中国国家形象片共计将播放8 400次。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根据你的感受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国家形象片:呈现真实中国更多在于行动

李泓冰

在胡锦涛主席访美之际,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一群中国人正在中国红的底色中,向着熙来攘往的路人微笑……在大洋彼岸推出这样一部6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片,引得美国人好奇地驻足观看。

这个短片的主角,是一些杰出的中国人。除了美国人家喻户晓的NBA明星姚明外,其他人的面孔,对美国人来说,还比较陌生。不过,仔细打量他们,这个细节会更具历史张力。

看看这些人: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外表与中国农民无异,对解决困扰中国和世界的饥饿问题贡献卓著;黄永玉,极富才情的老画家,“文革”时因为“黑画”进过“牛棚”,有“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之称;杨利伟,个子不高的解放军军官,中国太空第一人;郎朗,在西方最有市场的华人钢琴家之一,是国内无数琴童和家长仰慕的天才钢琴少年;马云,《福布斯》杂志选为封面人物的首位大陆企业家……

这些人和他们的故事,的确很“中国”。或者说,他们的故事,是被中国的改革开放催生的,没有改革,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堂皇地出现在纽约街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是千篇一律的大熊猫和双面绣,是清朝男人留的长辫子和女人裹的小脚,甚至有中国留学(微博)生被西方的房东好心地递过一把牙刷要求“学会刷牙”……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和他们的故事,在很长时间、很大程度上被遮蔽、被误读。然而,从中国30多年前的改革开放开始,正在苏醒并腾飞的中国人,便开始全面融入世界,成了一个再也无法忽略的存在。但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与对中国的偏见同样强烈。可惜,不假思索地粉饰与不由自主地妖魔化,都让中国故事始终无法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实力忽而孱弱忽而强悍,中国形象忽而在崛起忽而又成了“威胁”……中国的面貌在海外于是变得模糊不清,遭到百般猜疑。

中国,因经济腾飞而掀过了挨打的屈辱一页,又该如何走出挨骂与误读的尴尬窘境呢?——国家形象,成了中国面临的极为严峻的战略问题。

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开始让世界惊艳。然而,在绚烂的烟花背后,真实的中国只是若隐若现。要认知一个真实的中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现在,中国国家形象片的出现,不但标志着国家层面对重塑国家形象的重视,也标志着难能可贵的平民视角。推出中国知名科学家和艺术家,消除海外对他们的陌生;推出中国更多的平凡面孔,让普通人的微笑去打动海外人士,这是一种质朴的回归,也是自信的表达。

不过,纽约街头闪现的中国人的微笑,对重塑中国国家形象而言,仅仅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事实上,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更多的还在于行动,在于实实在在发生着的各种中国故事——从长远来说,要让中国变得更加美好,不光要听我们在说什么,更要看我们在做什么……

点评:本文作者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片在美国播出这一事件的解读很有深度,作者首先通过解读几位在中国国家形象片中出现的人物,肯定了该事件的积极意义,但没有大肆吹捧,而是在接下来理性分析了中国的国家形象一直以来被外国民众误读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在文末,作者提出“呈现真实的中国更多在于行动”这样的观点,认识深刻、独到,充满哲理思辨,既新人耳目,又振聋发聩,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内涵。

二、山东等地删减经典引争议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经典作品。而此前湖北省也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将“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删掉后,重新编排发给学生学习。

对于这样的做法,有人表示支持,他们认为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如封建思想严重,轻视女性、轻视劳动等,确实不适合孩子学习;也有人表示质疑,认为经典就应该通篇诵读,学习不能因噎废食,若人为地把作为一个整体的经典割裂开,学生将无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么是糟粕,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鉴别的能力。更有人指出这样做会使更多的经典被断章取义,造成对全社会的误导,而孩子们应该拥有了解原著的权利。

对于以上事件,你有什么看法,请将你的观点写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套作和抄袭。

我们如何遇见“颜如玉”

闫京育

继山东省严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不加选择地”向学生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国学读物之后,湖北省也爆出对国学经典进行“整容”的消息——“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除。

我们且来看看,如今摆在书桌上留给下一代的国学经典,它们究竟承受了何种被误解的苦楚。有专家认为,“昔孟母,择邻处”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则与时代精神不符。

如此,我不禁想为被我们误解的国学经典鸣冤。

教育部门怕这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玷污”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可我首先“读出”的却是我们对自己教育的不自信,对自己孩子的不自信。《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启蒙教材千年来为人们广为传诵,已证明它们的内在价值和社会认可度。这是经过历史残酷的洗淘后,仍然能被我们阅读到的经典。千百年来,这些经典不知道激励和鼓舞了多少人,却并没听说让多少人误入歧途。上述担忧只能证明我们不相信教育的质量和张力,也低估了孩子们的智商和判断力,更忽视了孩子们的认知能力。

任何一个时代及社会都不存在于真空里。今天我们的经典读物修正了“糟粕性的内容”,

明天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在生活里遇见比“黄金屋”及“颜如玉”更为残酷的现实。所以,何不让我们的孩子直面这样的句子,一本完整的经典加上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有足够的能力去辨别哪些是“糟粕”哪些是“精华”。这种既突出精华又不回避缺陷的教育方式,相信更能体现我们教育的灵活性、包容性和思辨性,更能达到我们教育提倡的自主学习之目标。

这个世界上没有某个个体是十全十美的,国学经典亦是如此。正是这些“精华”和“糟粕”的有机构成,才灵动地体现出这些经典别致而古朴的魅力。它们环环相扣,血肉相融,都表述着同样的人文关怀,流淌着同样的哲思。几年前,在台湾有家长投诉学校让学生背诵的《朱子治家格言》中“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是歧视女性,但校方回应

“现代有现代的价值观,孩子长大后自然就理解了”。所以,也请给这些经典一些尊重,尊重它们存在的缺陷,这同样也是尊重和维护我们的未来。我们的孩子,至少得有一个选择阅读完整经典的权利吧。

何况有时候,那些句子未必就是所谓的“糟粕”。“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为自己的儿子营造良好生活、学习环境的做法无可厚非,现在的父母这样做的也大有人在,如果非要说其暗藏了“环境决定一切的意思”未免过于牵强。此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话无非是激励广大学子博览群书,每个人从书本中得到的东西估计并不相同,而那当中,宝贵的精神阅历和人文受益才是最重要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颜如玉”。我们心目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颜如玉”。你见,或者不见;你念,或者不念;你爱,或者不爱,“颜如玉”都在那里,亭亭玉立,若即若离。

要怎样遇见我们的“颜如玉”,你懂的。

点评:这是一篇见解深刻而又不失个性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较好地联系了社会现实和当今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很有现实感。语言干脆利落,表达的立场很鲜明。从文中能看出作者对现实的清醒认识,平时应该也非常善于思考,只有如此才能够驾轻就熟地写就这样一篇富有感染力的文章。

三、“虎妈”育儿法引发中西家庭教育争论

“虎妈”,名叫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