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2011年高考作文冲刺精品阅读(第三辑)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4/13 16:04:1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黄永玉写他的从文表叔,总是离不开水,并爱用《老子》里面说的“上善若水”等语。以水喻从文,真是准确之极。

幽碧、博大、深邃、透明。当你站在虹桥边上,看到悠悠清澈的沱江水,就似乎看到了活着的沈从文,看着了他慈眉善目的真诚、温和和宽容。——自处于下,恬淡无争,遇事总是忍让,在寂寞中去默默承受命运的压力。也有“执拗”,认定该做的事情,又会碶而不舍,以柔水击石,溅起了明亮而纯净的浪花。读《太阳下的风景》、《这些忧郁的碎屑》,晚年的沈从文,当是这个样子。

蒙蒙的细雨,给小城蒙上了一层淡淡的诗意。我一连用了几天时间,反复地走在沈从文曾经住过、走过的地方——粉红石铺就的小巷、城墙、北门古城楼、码头……试图追寻什么,追寻什么呢?我不知道。中营街里那座不大的四合院,已被政府买下来了,辟为故居供人观瞻,但并不像想的那么热闹——几个提相机散淡的游人;门前正做着姜糖的街坊;一些书摊正卖着他写的书。

桥头是他小时最爱的去处。“那桥上有洋广杂货店,有猪牛羊屠户案桌,有炮仗铺与成衣铺,有理发馆,有布号与盐号。我既有机会常常到回生堂去看病,也就可以同一切小铺子发生关系。我很满意那个桥头……”

四围群峰的苍翠已转丹红,十月天了,可河里依然有一群洗澡的孩子。他们从高高的岸上嗵声响地跳下去,鱼一样地在江里兴风作浪。有的还故意爬上岸来,光溜溜地蹬在那儿,惹得女游客们时时地惊叫、张望。嘴巴冻得青乌青乌,也毫不在乎。一个把生活根植于重山险水的民族,勇敢已成为习惯。“大家把衣服在河滩上用石头压牢,一天的节目就在水面上开始了。”(沈从文语)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人生磨砺的开始。胆量、韧性、经验也从这里获得,然后带着绮思梦想奔赴他乡。沈从文和黄永玉就是从这条河流里漂流出去的,都是在十二三岁上,背着个小小的包袱,穿过洞庭去“翻阅另一本大书”的。

凤凰,乃至整个湘西,就这样成了一个漂泊者心中永远的牵挂。也因为“漂泊”与牵挂,才有了迷人的《边城》、《长河》、《湘行散记》和《湘西》;才有了一系列的向世人诉说不尽的原始的传奇和神秘……

也曾困惑过,以沈从文清波一样的柔弱之身,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背离故乡去漂泊?

然而,当我把目光投向过去的凤凰,并稍稍扫描一下二十年代的少年沈从文以及他那一段军旅生活,又通读了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一切都释然了——是性情。水一样的流动不居的性情确定了他最终是一个美的追随者。多情、多愁、多感、多思,加上他酷爱读书,精神层面的不断提升,使他愈来愈难以容忍自己身陷旧军队的肮脏和龌龊。鸦片、妓女、欺讹、杀戮,这些丑恶像瘟疫一般整天在他身边泛滥。他担心哪一日“即或自己终于获得了权力,到头来也会被腐烂了灵魂!”这不是他要的生活!当他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产生了要远离污浊、远离粗粝的强烈愿望。因此,我以为一个看似柔弱的沈从文,其实是心劲十足的,一派清波下面,是时时涌动的急流。一旦作出决定,便会义无反顾。正如他在《一个传奇的本事》中所说:“水和我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倾向不可分。……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以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玷污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溪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

如水的性情使他出污泥而不染,如水的性情使他走向流动、漂泊。

“知识和权力相比,自己愿意获得知识,放下权力。”

挫折是必然的,生活的困苦、潦倒也是必然的。想想一个没咋见过世面的“乡下人”陡然地来到北京城,单单一个高耸的大前门,就差点儿把他吓坏了。为渡艰难找过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毕竟沾点儿拐弯抹角的亲戚嘛,可没想人家虽然家财万贯,却不肯同情这位菜色的小乡亲;找过他舅舅——在香山做事的黄永玉的祖父,也没有得到多大照顾。黄永玉说,那时的从文表叔就住在城里的湖南酉西会馆的一间十分潮湿长年有霉味的小亭子间里。到了冬天,当然是凉快透顶的了。

“下着大雪,没有炉子,身上只两件夹衣,正用旧棉絮裹住双腿,双手发肿,流着鼻血在写他的小说。”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道苍凉而又温暖的风景。我每次披读《太阳下的风景》至此,便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读汪曾祺

陈喜儒

多年前,偶翻一本杂志,看到一组短文,没想细看,只是随意瞥了一眼。这一瞥不要紧,眼睛粘上下不来了。于是翻到前面,从头读起。文章都不长,每篇千把字,但篇篇精致,如一棵棵小树,每个枝杈,每片叶子,都长的是地方,干净、利落、匀称、和谐、美。那些家常话、大白话、大实话,由他排列组合在一起,变成了诗,变成了画,有滋有味,妙不可言。这才是真功夫,大手笔!我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汪曾祺。从此以后,遇到汪氏文章必读,且每次都有收获,从未因遇到“水货”而失望。

系统读汪氏文章,应该感谢作家出版社的房树民先生,他送我一本《浦桥集》。我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一直放在案头,闲时翻看一两篇,消愁解闷,会心一笑,其乐无穷。书被我翻得散了花,舍不得扔,就像儿时自己买纸钉本一样,精心用胶带纸把书脊粘了好几层,而且弄成线装书模样,继续看,最后连书皮上有广告意味的内容简介,我都暗记于心,几能背诵。

前几年,购得北师大出版社的《汪曾祺全集》,我从头开始,一篇不落,读完八卷,对汪氏的散文、小说、诗歌、剧本、评论有一个整体印象。我以为他的散文最好,小说第二,诗歌、剧作居三。他的散文,行云流水,玲珑剔透,美不胜收,篇篇值得细细品评,咂摸滋味。

有人说汪曾祺是现当代最后一个受士大夫文化陶熏的作家,不无道理,但似应加上受士大夫文化陶熏的最后一个平民化的作家。是的,他有士大夫的审美、闲适、散淡、学识、情趣,但无士大夫的自命不凡,恃才傲物,骄奢淫逸。他有一颗平常心,不会为弄个司局级而动心,也不会为没有专车而苦恼。有窝头咸菜吗?有炸酱面吗?有纸有笔吗?行,齐了。

在一些人为名利争着抢着喊着骂着哭着叫着往前挤的时候,他不为所动,甚至站在旁边看热闹。路边看到一朵野花,他会欣赏半天,或者干脆坐下来抽支烟,喝杯酒。捡到一块石头,好,这是宝贝,放在口袋里。蓝天、白云,蜻蜓蚂蚱,放羊娃,乘凉的老头,养蜂人,哇哇乱叫的孩子……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吸引着他。他从中看到了美,得到了乐趣和享受。

他从来都不是主流,或根本不想当主流。他只是个爱抽烟喝酒的老头,走在大街上。与退休的老工人差不多。他满肚子文章,却从不张扬,甚至厌恶吹捧。其实,他用不着张扬吹捧,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

心情烦躁时,拿起汪曾祺的书,仿佛避开炎炎烈日,来到树荫下,小河边,听流水潺潺,树叶沙沙,虫鸣鸟叫……心中的烦闷、牢骚、愤怒,烟消云散,恢复一片宁静和平。

有时我想,汪先生的文章,为什么会有一种酸梅汤或绿豆汤的作用?是他涉世太深,经历了太多大悲大喜,把人生看透了,练就了一身刀枪不入的本事?也不尽然。那么是阿Q精神在读书人身上的变异?好像也不是。是逆来顺受,被生活挤压得变了形,身心麻木,只会低眉顺眼?种种疑惑,萦绕心头,不得其解。

思来想去,我以为,他有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精神世界。当右派,人生至苦,但他种葡萄、画马铃薯、为演戏画布景……能找到乐趣,找到关,找到心灵的归宿。这是一种无奈,也是随遇而安。他自己也说,不这样,又能怎么着呢?但他从不消极,对生活充满希望。在面对灭硕之灾时,他没有气急败坏,自暴自弃。在平步青云、大红大紫时,他没有忘乎所以,颐指气使。他很清醒,不愠不火,宠辱不惊,牢牢把握住自己,守望精神家园。那么,他的精神家园是什么呢?像大街上那些普通人一样活着,自得其乐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