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于功名的形象。范进一生苦读,参加了二十多次考试,54岁时才中了秀才。大半辈子为贫穷所困挠,遭人白眼,梦寐以求的是乡试中举,改换门庭,如今真的中了举,喜出望外,高兴得发了疯。然后是侧面烘托。一写众人的看法:“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一语点破发疯的原因。二写为范进治疯。报录人出主意,提出治病的药方——打掉范进的欢喜,只说并不曾中;胡屠户执行,打范进的嘴巴,并凶神似的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疯是欢喜得痰迷心窍,是心病,治心病就是从侧面烘托出范进中毒之深,醉心于科举、功名而不可自拔。这就从深一层次进行揭露。三是胡屠户打范进嘴巴时众人和邻居的反映:“忍不住的笑。”三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刻画了范进追求功名利禄可怜、可鄙、可悲、可笑的形象。多角度地对人物加以刻画,人物的个性特征就得到充分的展示。 描写的技巧多种多样,根据人物塑造、景物刻画的需要,可选用一种方法,也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有的可着力于视觉形象,有的可着力于听觉形象,要注意动静配置,高低映衬,绘色绘声,绘形绘态,要情寓其中,有独特的感受,鲜明的爱憎。
佳作借鉴
巷 ——龙山杂记之一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 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它,接触到它优娴贞静的风度。它不是乡村的陋巷,湫溢破败,泥泞坎坷,杂草丛生,两旁还排列着错乱的粪缸。它也不是上海的里弄,鳞次栉比的人家,拥挤得喘不过气;小贩憧憧来往,黝黑的小边门,不时走出一些趿着拖鞋的女子,头发乱似临风飞舞的茯蓬,眼睛网满红丝,脸上残留着不调和的隔夜脂粉,颓然地走到老虎灶上去提水。也不像北地的胡同,满目尘土,风起处刮着弥天的黄沙。 这种小巷,隔绝了市廛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长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人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走过几家墙门,都是紧紧地关着,不见一个人影,因为那都是人家的后门。偶然躺着一只狗,但是决不会对你狺狺地狂吠。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谁,只要你到巷里去踯躅一会,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的肃杀。它闲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乐账,一部兴衰史。可是重门叠户,讳莫如深,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低飞,寻觅旧家。只是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 你是否觉得劳生草草,身心两乏?我劝你工余之暇,常到小巷里走走,那是最好的将息,会使你消除疲劳,紧张的心弦得到调整。你如果有时情绪烦躁,心情悒郁,我劝你到小巷里负手行吟一阵,你一定会豁然开朗,怡然自得,物我两忘。你有爱人吗?我建议不要带她去什么名园胜境,还是利用晨昏时节,到深巷中散散步。在那里,你们两个可以随意谈天,心帖得更近,在街上那种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视,巷里是没有均;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 巷,是人海汹汹中的一道避风塘,给人带来安全感;是城市喧嚣扰攘中的一带洞天幽境,胜似皇家的阁道,便于平常百姓徘徊徜徉。 爱逐臭争利,锱铢必较的,请到长街闹市去;爱轻嘴薄舌,争是论非的,请到茶馆酒楼去;爱锣鼓钲镗,管弦嗷嘈的,请到歌台剧院去;爱宁静淡泊,沉思默想的,深深的小巷在欢迎你!
这篇描写生活环境的短文是著名作家柯灵写的。读了这篇文章,你仿佛置身于江南小城市的小巷之中,目睹它优娴贞静的风采,感受它古雅悠闲的气息。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描写 对象的个性十分鲜明。 首先,用一个比喻三个比较来刻画巷的优娴贞静的特征。古代少女深闺简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给人以深藏、文静的感觉;接着与乡村陋巷比较,与上海里弄比较,与北方的胡同比较,进一步显现江南小巷的特征。用来比较的三个生活环境共同的特点是作者都十分准确地抓住了个性,抓住了特征,用画眼睛的方法使各自的个性特征充分展示。但在技法处理上又有所不同。乡村陋巷和北地胡同是简笔勾勒,上海的里弄细笔细绘。有比较才有鉴别。陋巷的脏、破,里弄的挤、乱,北方胡同的尘土、风沙和江南小巷放在一起比较,更烘托出小巷的优娴贞静。 接着,具体描绘小巷的特征。小巷怎会给人以“优娴贞静”的印象的呢?先从它的形态上描绘。它又深又长。要“耐心”走,“走老半天才走完”,曲径通幽,宁静到“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足音”。用娓娓的叙谈的方法让读者体会、感受小巷深而长的特点。用工笔细描巷内景色,墙外墙里,目艮前与春来时节,虚实结合,小巷美景如在眼前。“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喻不高不矮的围墙,使人感到庄重、沉静;“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比拟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给小巷增添姿色,增添生机。“偶然躺着一只狗”的细节,仅捎带一笔,留给渎者的是对小巷人家的遐想。 描绘巷的形态后,着力写它的气氛。先用一笔点睛——“无比的悠闲”,然后具体描绘,用比拟的手法刻画,“只要到巷里去踯躅一会”,“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真是平静、静穆。城市是喧闹的,小巷是“闹中取静”。尽管家家有不平静的哀乐账、兴衰史,由于重门叠户,悠闲依旧。从到巷里去踯躅一会的心情,从闹中取静的人间、从重门叠户闭锁兴衰、哀乐、从夕阳影里野草闲花燕子寻旧家、从小巷走能消除身心两乏等等角度,精雕细刻悠闲的气氛。有形的“又深又长”与无形的“无比的悠闲”构成小巷特有的个性,令人神往。“一片澄明如水的气氛”,“净化一切,笼罩一切,使人忘忧”的气氛,在小巷里散步、行吟,能“怡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气氛,较之刻画小巷的形态难度更大。无形的气氛洋溢纸上,使读者感受得到,确实是一笔一笔从不同的角度细细雕画,一点一点增浓气氛。而细节描写在文中又起传神作用。如“偶然呀的一声,墙门口显现出一个人影,又往往是深居简出的姑娘,看见你们,会娇羞地返身回避了”,完全是一个特写镜头。从“显现出”“人影”到“返身回避”,时间是短暂的,但开门“呀的一声”,见陌生人“娇羞”的形态,如闪电一般瞬息之间照亮小巷。小巷中姑娘的娇羞与街上贪婪的睨视、恶意的斜视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另一角度突出了小巷无比的悠闲。 文章运用不少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具体,更加生动,更加形象。文章一起笔就把巷喻为“飘逸恬静的散文”、“古雅冲淡的图画”,给人以美不胜收的精品的感觉,不得不往下读。结尾又以“一道避风塘”、“一带洞天幽境”为喻,进一步加浓小巷的特征。描绘细致,文字优美,实为学习的楷模。
习作评说
一个“大写的人”
又是一股烟味,混杂的、刺人的烟味!这不是父亲的,却是我所熟悉的老师的——亲切、淡漠;可尊、可憎;热爱、骇怕……我下意识地低下了头,我也说不清我的心情,大概,就像这烟味一样复杂,巴?…… 浓重的烟味淡些了,此时,我才敢舒口气,抬起头来看一眼老师——厚实、魁伟,连同那烟味。我又不禁想起了我们的最初交往。老师留给我的
最初印象——一个男子汉
“你到底忙哪样?文学社?班级?学习?……你以为办刊物那样简单吗?既然你没时间,我看,就算了!”两道不饶人的目光,透过焦灼向我射来。老师特有的宽厚、沉重的嗓音把最末两个字说得足以使人感到事态严重了。长这么大还没有人用这样重的语气训过我呢!“你这样的年轻教师,空闲得很,自然体会不出我们的辛苦。‘聪明人总是忙碌的’,我信奉这句格言。”我这样想着,傲气使我更高地扬起头;又驱使我,这么晚了,还非把文学刊物的蜡纸刻完不可。 但是,我没想到,没想到第二天竟有老师说:“你呀,真不懂事!你们顾问可忙啦……可你们刻蜡纸还让他陪到这么晚……” 他会忙?瞧他,走过来了:厚实的身躯,持重的步履,好像永远是很悠闲的。我,有些怅然…… 又一次,我把一篇习作交给他:“老师,别笑话呀,我瞎写的。”“干嘛要瞎写呢?”他的话中照例隐含着几分不饶人的口气,说话间又喷出一股浓重的烟草味。 望着老师的脸容,我着实有些骇怕了。像这样年轻而又稳重的教师,我好像头一次看见。是啊,他确实是个男子汉! 不久,他成了我们的班主任,于是产生了
第二印象——同代人的血,年轻者的心
他是个年轻人——能不拘小节,与我们海阔天空、侃侃而谈吗? 他又是个稳重有个性的人——难道一直这样古板而严肃? 他来了,往昔的顾问,今日的班主任。是的,他身上还带着一种“超重”的感觉,但又不完全是—— “开学第一篇周记,我想请同学们写《我的理想》。我不要你们说教,你们也别形式。大家都说心里话,好吗?尽管这个题目写了好几年了。” 我悄悄地抬起头,望了一眼老师——淡淡的笑刻在他沉静的脸上;灼热的光透着不饶人的眼神。他毕竟是一个年轻人! “我的思想给你,你的思想给我,我们就拥有了两种思想。我建议我班的黑板报起名为‘智慧树’,交流彼此的思想。每个读议小组轮流出。好……” 他滔滔不绝了。尽管我低着头,但我知道老师此时的表情。因为他的心和我们一样热…… “我想,既然你们还是学生,就应把精力集中于学习。从今天起,我为每位同学设计一张学习成绩晴雨表……” 他的话不多,但我的心跳得厉害。咳,他不是一个一般的年轻人!……
第三印象——一位语文教师
一个厚实的身影——老师来上课了。今天,他好像完全是个年轻人,老师的话中含着笑意。是的: “这个月是尊师月,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此受学生尊敬,我心里很过不去的……”笑了,我和同学都笑了。是老师的朴实和谦恭?反正,这是善意的。 “我想送每位同学一些卡片,作为语文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不断地积累知识卡片,到时候,你们写作有更多的材料,文章的内容就会充实了……”于是,每位同学收到了一个信封,信封上足老师赠的箴言,里面装着卡片。 我把我的那份很快藏进书包——这是老师的,只有年轻的心才会有这样的礼物。我不能用无尽的观赏、传阅来亵渎它,重要的是充实。 老师发着卡片,从我身边走过,飘过一阵烟草味,特有的清新。 以后,我们的语文课也开设了“实验课”。老师把我们带到阅览室,给我们找来资料、摘抄卡片。 平日的语文课,老师喜欢吟咏,他也擅长于吟咏,音调铿锵,声震瓦屋。不少课文的精深、奥妙之处便在他的吟咏中流入我们的思维。 这时,我确确实实感到自己是幸运的。有一位难得的老师教语文。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是教语文。
永远印象——一个大写的人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可怕过——他的脸,老师的脸!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动感情——他的泪水,老师的泪水,一个男子汉的泪水……有的同学说他不会哭的……但我想,老师会的。我的心被震慑住了。 “我很难过,在我们班发生了作弊的事!” “我本想,你们是纯金的,从你们身上我可以发现许多天真、纯洁、美好的东西……但我太难过了,在你们有些人身上……我还看见了一些丑恶。……我承认,社会上这股风太重了,这,不能怪你们!但,……你们,不能。……我要管。”尊敬,热爱,欣喜,惭愧,难受,自责……面对这样一位老师,一位纯洁、真挚的老师,我垂下了头,我也只能垂下头…… 他又找到了我——“你知道他们作弊的,为什么不阻止?为什么不向我反映?为同学隐瞒错误就是你的集体观?……”又是不饶人的目光。虽然我没看他,但我很清楚的,很清楚他接着要说而未说的重要的话;很清楚他那颗为我们跳动的心。我们能做到的,是从老师的泪水里找寻自己的影子,奋起! 这——也许,就是一个刚踏上工作岗位,正在探索的老师的思考轨迹,在他划出的一道弧光中——我看见了我自己的,也发现了我自己的轨迹。
深深想念——我曾有过这样一位老师
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教师,他承受的负荷也许很重——事业的追求,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紧张,但他也许永远是矜持而沉稳的。是的,他有权利矜持,他的灵魂是高洁的。至少,他的学生这样感受,也这样追求着。我忽然想到几句朦胧诗: 现在,可以走了,拿起圆钝的镰刀, 走向麦田尽头绿色的草原。有的是刺人的麦芒, 绵长、坑洼的田埂,但走着……
(沈 肠)
这篇习作描写的对象是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也是一位年轻的班主任。 习作者努力尝试刻画出这位老师的个性特征,于是从两个细节入手,一是老师身上散发的浓重的、混杂的、刺人的烟味,二是两道不饶人的目光。在文中反复出现,加深印象。 人物描写的重点在语言描写,通过不同场合这位教师语言的描写,刻画思想性格。“你到底忙哪样?文学社?班级?学习?……你以为办刊物那样简单吗?既然你没时间,我看,就算了!”作为文学社的顾问,充满了对学生的关心。话直来直去,无半点委婉。“干嘛要瞎写呢?”同样表现直率的性格。 作为班主任,重在思想引导。“我的思想给你,你的思想给我,我们就拥有了两种思想。我建议我班的黑板报起名为‘智慧树’,交流彼此的思想。”话说得很风趣,没有半点教训的味道,但风趣中引导学生思考。 作为语文教师,尊师月里说的一番话,表现了感情的真诚和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作为一个年轻教师如此受学生尊敬,我心里很过不去的”,如果缺乏真诚,就说不出这样的话。 “我本想,你们是纯金的,从你们身上我可以发现许多天真、纯洁、美好的东西……但我太难过了,在你们有些人身上……我还看见了一些丑恶……”这番话是这位教师最有份量的语言,场景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教师动感情到流泪,学生的心被震慑住,教师向学生坦露心声,表明要认真教育学生的态度。这些语言刻画了教师最本质的特征——事业心和责任感。 文章注意到肖像描写。厚实,魁伟,疏疏几笔,给人以印象。 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一层深一层地描写。从“第一印象”到“永远印象”,由表面印象的描写到内心世界的揭示,由浅层进入深层,把人物放在“动态”中描写,增强真实感。 不足之处是人物未能构成鲜明的整体形象。原因是:一、笔墨分散,究竟刻画教师怎样的思想性格不够清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可以表现在众多方面,但必须有本质的,核心的东西,否则,笔下的人物就站立不起来。二、年轻教师的“年轻”特征未能展示。文中所描写的语言、动作,乃至肖像,除明说的之外,很难显示“年轻”的特点。文中看不出年轻人的充沛的精力,活跃而敏锐的思维、旺盛的求知欲和对事业的极大热忱。三、习作者自己的议论比较多,影响人物登场,没能做到描写人物须“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四、有些语言晦涩,难以理解。如文中最后一段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这位教师是离开了,还是仍在岗位上,不明确。以“大写的人”来形容,缺乏足够的动人的材料。全文用了不少破折号与省略号,用得不恰当,会使文意断断续续。当然,一名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能这样有血有肉的描写人物已是很不错的了。
要语一束
要使描写的景物、人物维妙维肖,栩栩如生,重要的在于“十年格物”。 描写人物须让人物自己说话,自己活动,“如镜中取影,妍媸好丑令观者自知”;描写景物须逼真如画,情景俱出。 描写人物要善于抓特征,抓个性,发现与抓住对象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要善于捕捉细节,“借一斑以窥全豹”。语言描写须个性化。 选用描写方法,或简笔勾勒,或工笔细描,或正面描写,或侧面描写等等,都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进行场面描写时,要区别人物的主次,要有条不紊。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条分缕析,探幽抉微--说明的特征
下一篇文章: 振聋发聩,谈笑风生--论辩的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