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谈笑风生--论辩的威力
《韩非子?说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把长生不老的药献给楚王,通报的人拿了药走进宫来。内侍问:"可以吃吗?"回答说:"可以吃的。"内侍夺过来就吃了。楚王十分生气,下命令杀他。内侍请人传话劝说楚王,说:"我问通报的人,他说可以吃,所以我吃了,我没有罪,有罪的是通报的人。再说客人献的是长生不死的药,大王杀死我,这长生不死的药就变成致死的药了,献药的人不也就变成欺骗大王的人了吗?大王杀了无罪的我,不 过是证明别人欺骗大王。这样还不如放了我。"听了这番话,楚王把内侍放了。
这篇有关长生不死药的寓言说明论辩是有技巧的。内侍先偷换了"可以吃"与"可以让我吃"的概念,接着混淆"杀人致死"和"药物致死"两者不同的因果关系,最终说服了楚王,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内侍虽然用的是诡辩术,但从中也可触类旁通,领悟到论辩的威力。
文心絮语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人们要明是非,辨曲直,比较异同,发表主张,阐述事物的道理,离不开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充分认识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正确而熟练地使用,在这方面表情达意的能力会大大提高。
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叫议论文,它的特点是说理论辩,直接阐述对客观事物的观点,直接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要以理服人,使文章发挥论辩的威力,首先要把握议论的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怎么把握呢?
1.有关论点。论点是写文章的人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主张和见解。它是文章的灵魂,它是否正确、是否鲜明,影响到文章的优劣与成败,因此,学写议论文时确立意深、意新的论点至为重要。
李大钊的《今》就是以对时间的精辟见解使万千人振聋发聩,抖擞精神奋进的。文章开门见山说:"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这是拎起全文的论点,文章围绕这一论点讲述道理。剖析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因为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对每个人来说,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接着剖析"今"最易丧失,从另一角度说明"今"最可宝贵,不能糊糊涂涂地把他丢掉。再接着指出"过去"、"现在"、"将来"三者的"一贯相连",论述"今"的特殊意义。最后结语说:"‘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由上可知,文章的论点对文章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是为了论述论点。一个被人们容易忽略而又难以说透彻的问题经过摆明确的论点、作深刻的分析,说得清楚明白,教育人们珍惜"今天",把握"今天"。
论点与论题须严格区别。论题是写作的人提出来的要进行论证的问题,它规定论述的范围,论述的重点。如《论求知》、《谈骨气》。有的论题可用设问方法提出问题,如《什么是知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论点是作者对客观事物明确的认识和态度,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作明确的判断,不含糊,不模棱两可。前面说的《今》是论题,告诉读者这篇文章要论述的问题,"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是这篇文章的论点。弄清各自的特点,就不会把二者混淆起来,把论题误当作论点。
比较复杂的议论文,除了有中心论点,还有若干分论点。分论点与中心论点是"从"与"主"的关系,是为阐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如《崇高的理想》的中心论点是"革命青年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这一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分论点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理想是有社会性,阶级性的";"理想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的世界观问题";"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最崇高的理想";"每一个同学都要树立这个崇高的理想"。分论点是围绕中心论点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述的,目的在使中心论点层次清晰地得到充分论述。
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如《今》;可以在论述过程中提出,如《崇高的理想》先提出分论点论述,在第七段才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继续论述;也有在文章末尾才揭示中心论点。怎样提出比较恰当,由写作意图决定。不管怎样提出,都要醒目,突出,毫不含糊。
2.有关论据。论据就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根据。论据有两类,一类是事实,一类是道理。通常我们说的摆事实,讲道理,就是证明论点时有事实论据,有理论论据。写议论文言之有据,才能使人信服。
事实论据十分重要的是确凿可信,不能夸大其辞,不能掺水份,不能想当然。事实胜于雄辩,用来证明论点正确性的事实根据真实无假,就增强论点的说服力。事实论据要注意提炼,要根据论点的需要,在不影响原始材料真实性的原则下,作取舍详略的处理,选取最能证明论点的内容。如《谈骨气》一文的中心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摆三个具体事例对论点进行论述。一个是文天祥拒绝降元的故事,从"富贵不能淫"角度证明中心论点;一个是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从"贫贱不能移"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一个是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暗杀的故事,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中心论点。三个故事都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果详细叙述,不仅占篇幅,而且犯了以叙代议的毛病,喧宾夺主,削弱论证的力量。就拿第二个故事来说,原始材料载于《礼记?檀弓下》,原文是: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吴晗写《谈骨气》用这个事例时作了高度的概括,文中这样说: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要死了,有人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很显然,作者用了概述的方法,把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拖着鞋,带着饿得昏昏沉沉的样子,慢慢地走过来等描写舍弃了,有些事实的叙述也舍弃了。这样处理简明扼要,舍弃枝节,证明中心论点更为有力。
理论论据主要指名人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科学的定理、定律等等。运用理论证明论点时,一定要弄清原意,和所要证明的论点须对准榫头,完全一致。引证时忌"滥",相同意思的名言引用过多,叠床架屋,反不能充分发挥论证的作用。
在议论文中,论据是论点的支撑,因而论据要慎加选择。事实要可靠,要典型,理论要确凿,要有力。论据与论点组合得天衣无缝,论点才会被阐述得充分,才会有说服力。
3.有关论证。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观点的过程。在论证中,须充分注意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做到论点统帅论据,论据说明论点,论点和论据统一,观点和材料统一。
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步骤,道理说得透不透,能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相当程度看论证的质量。古人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议论要像劈柴一样,能顺理而下,才能把道理说透彻。论证切忌堆砌论据,缺少具体的、精辟的分析。分析就要推理,议论文中最基本的推理形式是:一、归纳推理,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过程,由一些个别的事物、现象,推论出一般性的结果。如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先列举自由主义的11种表现,然后从中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的属性--是革命的集体组织中的"腐蚀剂",从而得出自由主义"是一种严重的恶劣倾向"的结论。这就是由个别到一般。二、演绎推理。由一般到个别,即由一般的道理,推论出个别的结论,与归纳推理恰好相反。例如:语法规则告诉我们,名词不能用副词修饰。"他不青春"的"青春"是名词,"不"是副词,用副词修饰名词不合语法,"他不青春"这句话不合语法。这就是用普遍性的原理推出个别性的结论。无论是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前提必须正确,否则不可能推出正确的结论。
要使文章发挥论辩的威力,须掌握多种论证的方法。议论文中经常用的论证方法除上述归纳法和演绎法以外,还有:
例证法。用事例证明论点的真实性。如《成才者的黄金原则》的中心论点是"时间贵于黄金",为了证明这个论点,文中列举了历史上成功人才是怎样珍惜黄金一般珍惜时间的。马克思如何夜以继日工作,东方作曙,方才睡觉;居里夫人在提炼镭的艰苦日子里如何搬运矿石,搅拌溶液,连吃饭也顾不上离开实验室;巴甫洛夫连除夕夜也钻进实验室工作,新的一年开始才出来;齐白石不叫一日闲过,85岁高龄还天天着意丹青等等,以这些确凿而典型的事证明论点的千真万确。论证时所举事例应典型、生动,对说清事理、启发思考有重要作用。
引证法。引用别人的言论证明自己所持论点的有根有据,有本有源。如上述文中为了证明"时间贵于黄金",引用了:马克思说,时间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莎士比亚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屠格涅夫说,没有一种不幸可与失去时间相比的了。居里夫人说,日子太短,过得太快。鲁迅说,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这些伟人的这些言论是有份量,有权威性的,佐证论点无可辩驳。运用引证法论证,引用的话要"简",要"明",不能整章整段援引,不应再作诠释,不能滥用。
喻证法。用比喻说明道理,使深奥的道理明白易懂。如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开头的三小段是这样写的: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千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曲折回环,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进展,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行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的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显然,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以后,就用长江大河和人们旅行两件事作比喻,论证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可。--"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是非有雄健的精神,不能够感受到的。"运用喻证,可增强说理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但比喻一定要十分贴切,能让人领悟到其中某些道理。
类比法。用某种属性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论证论点。如《摔交种种》要证明的观点是:对事物要善于分析,识别假象,认清本质。作者剖析在绿茵场上,足球运动员拼抢剧烈,常常摔倒在地的现象,指出有老老实实的摔交,推卸责任的摔交,嫁祸于人的摔交,耍赖皮的摔交等等,与社会生活的运动场上种种表演进行类比,告诫人们要善于识别,不要被某些假象所蒙蔽。进行类比论证,一定要把握住两类不同事物之间的类比基础,即两类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有"共同属性"。足球场与社会运动场上的剧烈拼搏有相似之处,进行类比,避免抽象冗长的说理,使论证更为形象。
对比法。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者意见进行对比来论证论点。对比论证可使正反两方面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更有利于辨别是非。如《吃亏小议》中的"收与支"部分:
一样面对吃亏,态度各有不同。
有的"精打细算",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非个人利益"关系上,最好自己处处不吃亏,不要付出任何有"切肤之痛"的代价;实在躲不过去,不得不作出某些"牺牲"时,心里便像结了个大疙瘩,老大不痛快。
有的,算盘打得更"精"--只"收"不"支"。于自己有好处的事,绝不轻易放过;甚至为了一己之利,不惜让国家、社会、他人吃亏。至于要他自己吃一点亏么?对不起,"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有的,则是自觉吃亏。他们用个人、局部吃亏的代价,换取了国家、社会、他人的得益。他们也打算盘,但"支"大于"收",对他们来说是正常现象。必要时,他们甚至可以只"支"不"收"。英雄的边防战士,就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
你、我、他,属于哪一种?不妨"对对号"。
这里剖析的是对待吃亏的不同态度,对世态人情作了生动的勾画和评论,寓褒贬于叙述之中。
反证法。不是从正面来直接论证论点,而是从反面间接论证论点,即通过论证与原论点相矛盾的论点的虚假性来证明原始点的正确性。如鲁迅《文艺的大众化》中有这样一段:"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显然,"作品愈高,知音愈少"与"文艺应当大众化"是相矛盾的论点,论证前者论点的虚假、荒谬,就从反面证明了后者论点的正确。
在一篇文章中,往往不是只用一种论证方法,而是或以一种论证方法为主,佐以其他方法,或是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究竟采用哪些方法,要视内容需要,要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议论文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一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论点为主的,叫立论文,一是以批驳反面论点为主的,叫驳论文。不管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都必须掌握上述议论的三要素和多种论证方法。从正面阐述论点的立论文,上面已举一些例子说明,这里不再赘述。驳论文写作时首先要弄清楚敌论谬误在什么地方,只有洞悉谬误的实质,才能抓住要害,给予有力的一击,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反驳的种类有:一、反驳论点。抓住敌论要害,树立批驳的靶子,针锋相对批驳。如《友邦惊诧论》就是揪出国民党反动政府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作为靶子,一一加以批驳,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伪善面目,斥责反动政府媚外卖国的无耻行径。由于抓住要害驳斥,战斗力极强。二、反驳论据,论点靠论据支撑,论据虚假、错误,论点也就站不住了。三、反驳论证方式。指出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从而证明论点站不住脚。在一篇文章中,几种反驳方式可交错运用。不管是从驳论点人手,驳论据人手,还是从驳论证方式入手,最终必须驳倒对方的论点,才算完成反驳的务。
议论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得出结论,或者是揪出错误论点、错误论据,批驳错误论点、论据,揭示错误的实质。基本形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逐层深入的论述形式,简称为"纵式",一类是并列展开的论述形式,简称为"横式"。其他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均从纵、横两式中派生而出的。
例如魏巍的《个人与集体》论证的一个部分采用的就是层层深入的论述方程式:
有人提出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叫做"人人为自己,也就是人人为大家。"
这种主张说:像那种损人利己,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人,是很卑鄙的,我也痛恨那种人。但我又想,如果大家都不剥削人,谁也不占谁的便宜,但也不必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各人付出足以换来自己生活需要的劳动,这样我们都为集体做了事,也就取得了自己应得的一份,从表面上看,是人人为自己,实际上确实是人人为大家,这不是也很好吗?
这就是说:
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你瞧,这公式多妙!
检验一下。
假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们国土的那些年月里,大家抱定"人人为自己"的各顾各的态度,请问,还有没有我们民族的独立与生存?
假定:我们的人民在四大家族的压榨下,挣扎呻吟在死亡线上,人人都为自己,请问,还有没有人民的解放?有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事如此,小事也如此。
假定:在向秀丽的工厂里,即将爆炸的那段危急时刻,如果"人人为自己",能不能避免许多生命财产的毁灭?人人为自己,实际上就是人人为大家吗?
看来,必须改几个字:"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这才真正符合这个"公式"的实际。
这是一篇驳论文的片断。先揪出敌论树靶子。在亮敌论的时候,先摆出对方似是而非的说法,然后用简明的公式拎出敌论的要害、实质,使人-目了然。怎么批驳呢?先举两件"大事"用反诘句启发读者思考、体验,论证"人人为自己"的严重后果;接着深入-步,由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深入到一所工厂的"小事",论证"人人为自己"将给生命财产带来的严重后果;最后深刻揭示敌论的实质及危害,隆--"人人为自己,就是害大家"。这类逐层深入论述的纵式结构在议论文中最常见。
并列展开论述的横式结构在议论文中也常见。如林放的《人格学ABC》,开头提出问题,说:"写下这个题目,并非标新立异。意思无非是说,经过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大破坏,‘人格'之不讲也久矣;最近看到社会上常常出现一些侮辱人格尊严的‘好汉',因此我觉得对人格的ABC还有学一学的必要。"从社会上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学习人格学基本常识的必要性。哪些是ABC基本常识呢?分五个方面分条论述。第一条要尊重人的价值,尊重劳动人民,"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第二条是独立自尊,不作奴隶。第三条是提倡人学,反对神化;发扬民主风气,抵制个人崇拜。第四条是抵制拜金哲学,反对人格商品化,反对把人当作商品来作买卖。最后而且很重要的一条,是任何人都不能幻想以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为代价来提高自己的人格。这五条以并列结构的形式逐条论述,条分缕析,语重心长,能廓清是非,催人自新,有很强的说服力。
由纵式、横式派生、演化的结构,常见的有:总论--分论--总论;分论--总论;总论--分论;总提论点--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总结全文等等。究竟采用怎样的结构,要根据写作意图来确定。只要把文章写得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周密,就能发挥论辩的威力。
议论文的运用十分广泛,报章杂志的社论、短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讲演稿,读后感,杂文等等。不管是怎样形式的文体,都要论点正确,说理清楚。一事一议也好,一书一文也好,都要有感而发。无论是借古喻今,大中取小,寓理于实,都须牢牢把握议论三要素,都要追求见解的正确、深刻、新颖。有些议论文在严肃中给人以启示,有些议论文,特别是杂感、随笔、短评等,往往在谈笑风生中旁敲侧击,轻骑投枪,歌颂光明,歌颂进步,抨击丑恶,抨击腐朽。多读多比较,就能深味其中的奥妙,借鉴于写作。
佳作借鉴
巡堤者的眼睛
在乡间的时候,每到山洪爆发,看到老农巡视堤防的场面,总是感到十分动心。这时,一条巨堤在这些小心翼翼的巡视者眼下,任何微小的缺陷,都逃不过他们锐利的眼睛。只要发现一条巨堤有一丝儿裂痕,微微地渗过几颗水滴,他们就极为紧张了,立刻鸣锣召集群众抢救。事实上,不这样小心谨慎是不行的,任何后果严重的崩堤,经常都通过这些裂缝而出现。能够发现这些微小的裂缝,就能够消弭巨大的祸患。但是在一些没有护堤常识的人看来,那细小的裂缝也许是微不足道的,老农的反应未免是大惊小怪了。可是实际上,能不能够发现事物的这类小裂缝,能不能够重视这类小裂缝,常常就是各行各业中内行和外行,老手和生手的分别所在。如果人们对一件事情,等到"真相大白"的时候,才从"恍然"里钻出个"大悟"来,已经谈不上什么"洞烛机先",谈不上什么"防患未然"了。
我常常想:学老农巡视堤防这种严密精神,对我们每个人是大有好处的。尤其是面对复杂事理,有点扑朔迷离的时候,本着这种严密的精神,细细去推敲事理的每一个细节,看看究竟有什么裂缝没有,如果有,从这里深入研究一下,往往"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些事物的潜藏着的真相,终于不得不整个暴露在一切具有谨慎锐利的眼睛的人们面前了。
在艺术史上就有许多这类的逸话,人们从一些事理的微小裂缝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维妙维肖,生动逼真——描写的艺术
下一篇文章: 行云流水,精彩纷呈——锤炼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