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发现了可以乱真的膺品。传说,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明代曾经被人假冒过,假冒是到了维妙维肖的地步的。但是,膺品的《清明上河图》,里面有一只麻雀竟跨了两行瓦屋,真品是决不致有此败笔的。仅仅是由于这一点儿微小的破绽,膺品就给一个眼睛锐利的人看出来了。在欧洲,也有一个艺术掌故和这传说相映成趣。若干年前,在西德有人借口一个古老的教堂行将倾倒,把它封闭起来,在里面绘上假冒的古代壁画,然后伪称那是12世纪一个著名画家的作品,借以耸动听闻,招摇卖钱。壁画也是假冒得维妙维肖的。但是,那里面描绘古代村镇的生活,家禽中竟出现了吐绶鸡,而吐绶鸡,原是15世纪末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它才和烟草、马铃薯、番茄、玉蜀黍、橡胶、金鸡纳霜等物一样,传入欧、亚的。在那个教堂里,一幅幅假冒的古画都到达了乱真的程度;但是,仅仅由于出现了吐绶鸡这个事理上的小裂缝,立刻就为某些明眼人所识穿了。
从这些事例中,我想我们很可以吸取一点滋养:必须注意大体,但也必须注意事理的小裂缝。"不踬于山而踬于垤。"这些被乱真的事物围护着的小裂缝像一个"垤"(小土堆)似的,是很容易使人摔倒的。但是,注意这类事情的"苗头",小心翼翼,用力地一揪,那一株异样的苗头有时下面却连着一个惊人的萝卜。我想,掌握这点道理,不但在巡视堤防、检验产品、欣赏艺术等场合时常用得上,就是对于知人论兴,恐怕也不无好处。审察事理的小裂缝,其实也就是"观微知著"的道理。
按理论,世间只有能够掌握规律的人,不可能有对于任何事情的发展细节都未卜先知的人。因为事物的内部矛盾,未曾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还没显露的时候,是难以觉察的。但是当矛盾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已经露出"苗头"了,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却很可以从一点苗头推知它的全部。一只母鸡将下蛋未下蛋的时候,脸就红了;一壶热水将滚未滚的时候,就冒汽了广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可不都是这样的道理吗?
我想卓越的老农在巡视堤防的时候,精明的鉴赏家在品评古画的时候,那种挑挑剔剔,见微知著的精神,正是擅于观察全面,具体掌握矛盾的表现。他们的行为合乎反映事物客观规律的辩证法,他们成为"不可欺"的干练聪明的人,也就自然不过了。
这篇杂文的作者是著名作家秦牧。文章由事例的叙述进入道理上的阐述,具体而生动,启人思索。
中心论点的提出很有杂文的特色。作者没有开门见山亮出观点,而是先娓娓叙述事例,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在叙事的基础上,顺势而下,提出中心论点--"必须注意大体,但也必须注意事理的小裂缝"。提示亮出论点的语言亲切、风趣--"从这些事例中,我想我们很可以吸取一点滋养"。
文中论证论点主要运用事实论据。第一个事实论据是老农巡堤使人动心的场景。老农巡视堤防具有锐利的眼睛,对巨堤"一丝儿裂缝"采取极其严肃的态度,以此来说明"洞烛机先"(在细微的迹象出现之前就能清楚地看出)"防患未然"(在灾害、事故未发生之前就防备)能消弭巨大祸患的道理。第二个事实论据是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被人假冒,膺品被人察觉。第三个事实论据是西德一古老教堂里假冒古代壁画被识穿。一中一外的事例都说明目光锐利的人能从事理的"小裂缝"里识穿乱真的膺品。作者运用例证法时夹叙夹议,剖析事实中的关键所在,事理就不言而喻了。
在事实论证的基础上,推论到"知人论世"也必须审察事理的小裂缝,"观微知著"。剖析事理时由现象进入规律的探讨。三个事例尽管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观微知著的道理,但小裂缝这个"微"怎样才显现,怎样才会被认识,须作科学的论述。"按理说"这一段深入到事物内部发展的规律加以阐发,突出辩证观点,上升到理性上认识,说理有了一定的深度。
文章最后一段总揽全文。由巡视、品评的现象进而挑明现象后面的"挑挑剔剔、见微知著的精神",再进而剖析这种精神的实质,即"擅于观察全面,具体掌握矛盾",能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这样由表及里的概括,与全文论述的脉络吻合。
文章结构采用了逐层深入的形式,由事实而理论,由现象深入到实质的揭示,条理清晰。文中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例证,引证,类比,深入浅出,说理透彻。
文章题目杂文味很浓。如果用"防患于未然;、"谈防微杜渐",显得太实太露;如果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与论述内容不完全对上号;用"巡堤者的眼睛"与文章主旨切合,又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议论文拟怎样的题目才能引人入胜,给人启示,必须下一番功夫。
习作评说
见怪岂能不怪
小学时学过一篇题《鲁迅踢鬼》的课文,至今记忆犹新:鲁迅先生素来不相信鬼怪之说。一天夜间,月高星稀,鲁迅先生独自走过一片坟场。忽然间冒出个自称是鬼的东西,在坟头边做出种种怪诞骇人之态。鲁迅先生毫不惊慌,上前就踢了"鬼"一脚,"鬼"痛得大叫,露出真面目--原来是人装的。鲁迅先生这种"见怪不怪,其怪自败"的唯物主义态度不能不说是对付"妖怪狐仙"之类的唯心主义谬说的好武器。但是在探索自然奥妙方面,不妨先"见怪而怪"。
自然奥妙在被人们识破之前,常常戴着"怪"的面具,让人迷惑。如果"见怪而怪",对它进行深入研究,那么带有面具的"怪现象"往往会把你引向一个突破口,导致一种新方法、新物质的发现。
请看,一位外科大夫正在给一位胆结石患者进行手术。手术前他准备了几个放有水的烧杯以便存放结石。当连续几例手术成功地结束之后,大夫吃惊地发现第一次手术后放在烧杯内的结石已不见踪影。"太奇怪了!"为了证明这并非一种偶然现象,大夫又把另一些结石分别放入剩余的几个盛有同样水质的水的烧杯中,这一回,胆结石同样消失了,烧杯里只剩下稍有混浊的液体。
医生紧抓住这个怪现象进一步对水质进行分析,发现都是经磁化的水。于是一个预防治疗胆结石症的新方法脱颖而出:饮用磁化水。经检验,效果还不错呢! 日前市场上出售的一种磁性杯可以预防胆结石,就是"见怪而怪"的成果。
这种治疗方法来源于一个"怪"字。我们不难看出,医生的思维经过了以下几个过程:一、见怪而怪;二、怪从何来?三、见怪不怪。
从"怪"到"不怪"正是我们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一个过程。某种自然现象或真理在被我们了解之前,往往以怪异的面目出现。一旦我们紧抓住怪现象不放,问一下"怎么会?""怪从何来?"客观地加以分析、研究,便会发现假面具在不知不觉之中揭开了,一个未知世界的奥秘尽收眼底。
由"怪"到"不怪"到揭示未知世界的真面目,"见怪而怪"是首要的一步。如果把未知世界比作一扇虚掩的门,从中传来怪异的声音,飘出迷惑人的烟雾,只有"见怪而怪"者才会上前探究,才有可能把未知世界一览无余,而"见怪不怪"者只会不屑地从门前走过,根本谈不上什么发现新事物的可能性。
当然,认识事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见怪而怪"只是第一步。如果仅仅"见怪而怪",却缺乏扎实的知识基础、正确的研究方法、坚持不懈的精神,只不过像一个好奇者满足于从门缝中窥探到一鳞半爪,不仅不能把未知世界看个究竟,还可以仅以"一孔之见"得出武断的结论。
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把氯气通入海水中提取碘之后,发现剩余的母液中沉积着一层红棕色液体。他虽然感到奇怪,但并未放在心上,武断地认为这不过是氯和碘的化合物,并在瓶上贴了一张标签了事。直到不久之后一位法国科学家证实这是新元素溴,李比希才恍然大悟。他因此称这个瓶子为"失误瓶"以告诫自己。
因此,只有同时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和"见怪而怪"的科学惊诧力,才能完成从"怪"到"不怪"的飞跃,才能揭示事物的真谛。而"见怪而怪"则是首要的一步。
所以,我们不妨把这样一句话作为研究学问的警言--见怪岂能不怪!
(韩 缨)
这是高三学生的一篇阅读随感,写得洋洋洒洒,颇有几分气势。
感想起于鲁迅踢鬼见怪不怪的故事。起笔有特色,能吸引人阅读的兴趣,而论点的提出又制造了几分"蹊跷"。对鲁迅"见怪而怪,其怪自败"的唯物主义态度肯定、赞扬之际,突然笔峰一转,提出"不妨先‘见怪而怪'",在提出这个观点的同时,明确判断的范围:"在探索自然奥妙方面"。在曲曲折折中亮出自己的观点。
文章以"怪"为突破口,进行剖析。一是客观事物的"怪",怪现象,怪面具,出乎意料的,与众不同的;二是主观上的"怪",因见到客观事物的"怪",主观上产生奇怪的感觉,脑子里产生疑问。为了论证"见怪不怪"的必要性,举外科大夫认识胆结石消失在磁化水中的奥秘事例来证明。手术后放在烧杯内向结石不见踪影,这是"怪",见到这个"怪现象",感到惊诧,"太奇怪了",见怪而怪,于是进一步试验,揭开了胆结石与磁化水之间关系的奥秘。
如果论证仅止于此,就失之于浅近,习作者从事例中梳理出认只事物、发现真理的思维过程,于是论证深入一步。
进行深入一步论证时,先把"见怪而怪"与"见怪不怪"认识事勿的差异进行比较,论证"见怪而怪"对揭示事物奥妙的重要生,接着再往深入开掘,反复强调"见怪而怪"只是第一步,须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正确的研究方法、坚持不懈的精神,否则乜会让"奥秘"从眼皮底下溜走,不可能有所发现。为了论证兑理的正确性,文中摆了德国著名化学家李比希未能发现新元素溴的失误事例。在摆事实讲道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完整地论证了从"见怪而怪"到"见怪不怪"的揭示未知世界的认识规律。最后一句突出文章主旨,巧妙地点题。
全文紧扣"见怪而怪是首要的一步"这个中心论点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事例典型,说理清晰,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
其实,"见怪而怪"又何尝只局限于探索自然奥秘方面?对待人类社会同样有"见怪"而应"怪"的问题。就这一点说,立砸可作进一步的推敲。
谈守秩序
"秩"是有条理,不混乱的意思;"序"是次第顺序,前后有次的意思。合而言之,则是整齐而有规律,守秩序,也就是去遵守这些规则。不违背任何正常的规则去做事,那便是守秩序。
"守秩序"这几个字对任何人来说,毫不陌生,即使是刚进幼儿园的也知道。做人是应该守秩序的,否则会导致别人讨厌。在日常生活中,要守秩序的时候很多,例如人们每天早上必先起床刷牙洗面,然后吃早饭,根本没有人清早起床便吃早饭,然后才去洗面刷牙的,因为这样对健康毫无益处。又如社会上一些人为了争取较佳位置而不惜争先恐后,这对排队守秩序的人十分不公平,而且给予不法之徒以趁火打劫的机会。
也许是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太快了,人们往往会染上每事求快而忘记守秩序的毛病,即使是幼小的孩童也受到影响,所以秩序遭到破坏。只凭口头上说是不行的,真正去实践才最重要。要孩子也能做到守秩序,成年人就应该以身作则,做榜样。
其实守秩序非常重要,一个人,一个社会,或是一个国家,要是没了秩序,必会带来祸患。假如某个国家破坏了和平的秩序而去攻占其他国家,那就会导致世界大乱了。
真正要做到社会安定繁荣,那就一定要守秩序。事实上,守秩序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即使不为人见时,也应该自律,即所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样,混乱的现象就会杜绝。
人们在无人的环境下不守秩序已经是不正确的了,更何况是面对众人胡作非为呢?这样不但会受人耻笑,更会受人歧视和唾骂。中国本来是个受人尊敬的礼义之邦,谁会希望自己的国家因为少数人的不守秩序而受到鄙视呢?
(张美玲)
为了评析的方便,这篇习作在文字上作了较多的修改。
论题切合生活的实际,对青年学生来说,懂得遵守秩序的重要,并身体力行,是有意义的。
文章从阐释"秩序"这个概念开始,反复讲述做人应该遵守秩序的道理,并强调守秩序不能停留在口头,应注重实践,发自内心。论点正确,有积极意义。
文章缺乏说服力,主要原因是论据未慎加选择,或不恰当,或无代表性。例如早上起床刷牙洗面然后吃早饭的事例,只能说明做事应先后有序,而不是遵守不遵守秩序的问题。又如社会上有些人为了争取较佳位置而争先恐后的事例,难以证明守不守秩序,因为"较佳位置"含义不明确。如果是指排队购物争取好位置,还可从守不守秩序的角度来分析;如果是指职位,那就是人事的问题,而不属于守不守秩序了。运用事例论证,必须抓住事物的实质,把握与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否则事例与论点之间好比油与水的关系,游离开,不能支撑论点,当然也就不能有力地论述道理。
秩序,一般指社会秩序,生活秩序,工作秩序,学习秩序,不守秩序的后果可能带来战争,"导致世界大乱"的判断是不妥当的。说理要符合逻辑,恰如其分,突然拔高,扩大到不恰当的地步,说理的可信度就大受影响。
青年学生写议论文时常易犯论据欠妥,说理大而空,欠贴切的毛病,故须特别注意。
要语一束
议论文的特点是说理论辩,直接阐述对客观事物的观点,直接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
写议论文须牢牢把握三个方面: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理证明。论点要正确,鲜明,有深度,有新意;论据要确凿,典型,有力;论证要符合逻辑,充分证明论点的正确,令人信服。
写驳论的文章须辨析谬误,确立论点;批驳错误论点、错误论据或不合逻辑的论证;指出错误的实质。
议论文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纵式结构,层层深入地论述;可横式结构,并列展开论述。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维妙维肖,生动逼真——描写的艺术
下一篇文章: 行云流水,精彩纷呈——锤炼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