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先是以“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关联,利他的本质,正是互利。很多时候,为别人搭桥,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为分论点,并举《流浪地球》等论据,然后和“螃蟹效应”作对比,“因为下面的螃蟹,会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环往复,最后谁也爬不出竹篓”,从而说明合作共赢的重要。
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锣在市井琴在山》与上文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锣”与“琴”两种不同风格的乐器(一个世俗,一个高雅)应当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市井”和“山”,作者将这两者进行对比,从而说明“物各有性”。
是的,古琴的清新寡淡与锣鼓的浓油赤酱,各自代表着一雅一俗两个极端。它们在这片天空下对立却融洽地共存下来,在无数个像这样的傍晚和像这样的小街里,慰藉人们的心或胃。雅俗之间,虽然意趣迥然相异,但个中精彩,都为这个雅俗共赏的世界增添了一个动人的维度。
想起罗素的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如此看来,雅与俗看着水火不容你死我活,本质上不过是人间百态中的两态、人间百味里的两味,都是一片不容错失的风景。想也是,倘若世上全是性格孤傲狷介骨头硬到硌牙的名士,或全是市侩俗恶面目可憎的俗人,人间这席菜该有多索然无味也!
由是,既然雅者俗者不必你死我活,选择雅或俗便不是一种道德高低的烙印,而是一时一地,顺乎情景的选择——在山则抚琴动操,游心太玄;在市则锣鼓交作,烟火暖情。由俗而雅不是飞跃,由雅即俗也不算变节。你且看文风浩荡一代儒将范文正公,不也在烟花柳巷留下了几多风流韵事;再看那一手墨竹“冗繁削尽留清瘦”的郑板桥,潇潇而立好一把君子风骨,亦作“恨不得狗生八足耳”的孟浪之言……重要的,从来只是雅得精致,俗得出彩。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一直在将琴与锣、雅与俗对立着写,对立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对立只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各自的特点,正如作者最后说的“雅得精致,俗得出彩”。其实,如果作文话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材料中有明显的对比反差,那么采用对比式结构就很容易出彩。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物各有性”就明显考虑对比反差,除了琴与锣,我们还可以想起水(冰)与火、山与水、春兰与秋菊等。
四、总分式:扬纲目之美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其“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
所以,“总分式”要想出彩,关键在于:“总”要能统领“分”;“分”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同时与“总”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性。就好比三根柱子支撑起的建筑,如果上面的建筑不够稳重,三根柱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三根柱子中有一根不够结实或长度不合要求,建筑也容易倒塌。
如苏洵的《六国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六国从是否赂秦的角度来说,就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赂秦的,一种是不赂秦的;六国从最终的结局来说又都是一样的,即赂秦也灭亡,不赂秦也灭亡。所以作者的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两个分论点就比较周全了,文章也显得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优秀作文《双眼自将秋水洗》也是运用了总分结构,文章先指出: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解析往年高考作文助考2021年高考作文:用灵动说理满足命题人的期待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辅导:老师教你高考作文如何实现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