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考生《在竞争中“互利共赢”》:
竞争中互利双赢,国家得到繁荣;
竞争中互利双赢,物理学界得以进步;
竞争中互利共赢,科技得以发展。
如果说“竞争中互利双赢,国家得到繁荣”与后两个分论点相并列,还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竞争中互利双赢,物理学界得以进步”就完全从属于“竞争中互利共赢,科技得以发展”了。两个分论点之间,明显“重影”、交叉了,这表明作者的逻辑思维比较薄弱。

其二,关于论据运用
一篇作文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选材服务于立意,但材料往往不完全受“意”的限制,好的材料可以丰富、扩展文章主旨,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回味。好的材料有三条标准:(1)切合文章的旨意。这一条至关紧要。材料和旨意的切合度怎样,凭直观感觉不易判定,最好是在材料初步选定后,就把文章的基本格局构想出来,再从这个格局出发,来审视选定的每一则材料。(2)有比较丰富的意蕴。意蕴丰富,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思,给读者某种启迪。一件材料有无意蕴,要先用读者的眼光来判断,要用心去感受它。(3)要新一点。这一条不言自明,凡是别人较少运用的都可算作“新”,兼具时代色彩自然更好。如湖北卷有位考生运用素材另辟蹊径,他在外国名人领域选择论据,将胡塞尼、列夫·托尔斯泰、马尔克斯、艾丽丝·门罗等人的事迹写入《绝知此事要躬行》一文中,从而获得认可,赢得了59分的高分。
在议论文素材选用方面,考生务必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一是牵强附会。如湖北卷考“山脚、山腰与山顶的风景”,有的学生生搬硬套,将高考卷文本类文本中“六指猴”的故事压缩一下作为论据,但根本不能恰当地证明自己的观点。
【病例】
北京考生《相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经典与热点素材完美融合是高考作文获高分的秘诀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解密高分议论文,为什么写作者要有“读者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