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材料对“浙江精神”的概括是材料的中心,“浙江”一词反复出现,是关键词,由它构成的短语——“浙江思想”“浙江精神”“浙江文化”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与时俱进”等词语提示了写作的内容。
作文题的材料和导语,既提供了写作的话题,确定了叙述的“边界”,又对考生的写作思维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考生在写作时扣住中心句和关键词,就可避免偏题、跑题的风险。

如考生具体阐释上述作文题时,可以从“浙江思想” “浙江精神”“浙江文化”出发,挖掘滋养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剖析“浙江精神”对于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自己是怎样融入“浙江精神”的,体现“浙江精神”,丰富“浙江精神”。
每则作文材料都会有其中心话题,往往体现为不同关键词或关键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学会合理迁移,从现实与历史、局部与整体、“小我”与“大我”的视角深入探索,让自己的文章写得有深度、有时代感。以这道题为例可得——
1.现实与历史的关系。当代的“浙江精神”深深植根于历史的土壤,譬如永康学派陈亮的“经世致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等都是滋养当代“浙江精神”的文化因子,考生可以将笔触伸向深厚的历史土壤,增加文章的厚度。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浙江精神”虽然有独立自主的内涵,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但它仍是当代中国精神甚至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3.“小我”與“大我”的关系。考生应由自身出发,去发现、感受、思考、讲述“浙江精神”,“以我观物”,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千万不要泛泛而谈。
结语:备考时,考生要提高审题能力,包括全面理解作文材料,把握作文材料内涵,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并确定文章观点立意与写作角度。审题是否准确是评判作文高下的第一关,如果审题错误,角度失当,即使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新颖,语言再优美流畅,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文章: 离心仪的学校还差几十分怎么办?用八招让作文善始善终豹尾助力提分
下一篇文章: 全国名校2019届高三诊断性考试作文题精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