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小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记一次运动会》。那是一次大型运动会,历时两天,共有比赛项目40多个。于是,我从开幕式写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一个一个地记述各项赛事,一直写到闭幕式,文章结束了。交给老师后,老师很快给出了评语:你写的是流水账,要选择最精彩的比赛项目来写。我听从了老师的话:文章开头——记叙运动会如何开始的;文章结尾——记述运动会是如何结束的;文章主体部分——集中所有笔墨描述了整个运动会中的一个比赛项目(跳高)。作文再次交给老师,老师再次批示:命题要求我们记述的是一次运动会,但你的文章给人的感觉不是记述一次运动会,而是一次跳高比赛。我实在没有办法,就拿着作文去找老师——前两种写法都不行,那么究竟要怎样写呢?老师竟一时语塞。现在想来,我这个学生给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小学初中的语文老师水平非常有限,知道这两种写法都不行的,已经算是专业素质比较高的的了,能明了地告诉学生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实在是凤毛麟角。
其实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像想象中那样难,只要采用“点面结合”写法,难题便会迎刃而解。
一.什么是“面”与“点”
(一)概述行为过程——为“面”;聚焦情节、细节——为“点”。
这种点面呈现形式又分为两种:
1.先描述整个过程——为“面”,后聚焦详写其中的某个或几个情节、细节——为“点”。
“点”已经包含在前面概述过的“面”中,作者只是在后面又拿出来,进行详细刻画,突出重点。例如:
那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课,老师先从故事切入,接着就故事设疑,引入正题,先后讲解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题过程要注意的问题,快速解题的技巧以及一元一次方程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整个讲课过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此前总体介绍这一课的全过程——为“面”)其中,最让人难忘的情节,是临下课的时候。老师留了五道习题,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过渡,由“面”——全过程,向“点”——评价学生转化)有的同学头脑灵活,理解深刻,知识掌握的非常好,三下五除二,便解决了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而另一部分同学,由于智力、基础和理解能力等原因,做得比较慢,临下课的时候,还没有做完,甚至有的题做错了。老师怎么评价呢?所有听课的老师都拿审视的目光看着这位年轻的老师。“精通某种知识,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即便是圣人也是如此。请做得又快又好的同学扬扬眉毛,请暂时没做对的同学,在心底告诉自己,再有几分钟,我同样也能准确无误地解决所有的问题!”数学老师微笑着为整节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把一个别有深意的重音落在“暂时”上。教室里瞬间变得安静下来,继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部分描写包含在整个上课过程中的一个具体情节——评价学生,为“点”)
2.先描述部分过程——为“面”,后聚焦接下来的情节或细节——为“点”。
“点”不包含在“面”中,它是事件发展中的一个独立情节,与前面的“面”相衔接。作者将故事情节分成几段,有的阶段采用概括写法,连多“点”而成一“面”;有的情节单独拿出来,进行细致刻画,突出重点。例如:
早晨冒雨从泰山脚下出发,经岱宗坊,过七孔桥,绕行虎山,穿过王母庙,拜会七真祠。这一路小雨如酥,云遮雾绕,旖旎的风景,三步一更,五步一变,似真亦幻,如入仙境。(此前概括描写从出发到七真祠的全过程,为“面”)人兴奋,脚步自然轻快,转眼一群人已经来到“三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过渡,由“面”向“点”转化)水声落在我们后面,雄伟的红门把山挡住。走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山又到了我们跟前。人朝上走,水朝下流,潺潺的中溪仿佛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侍女,一直陪着我们,步入二天门。只见悬崖崚嶒,石缝滴滴,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涧,涓涓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望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9年高考作文辅导:认清命题有的放矢培养思维
下一篇文章: 2019年高考作文辅导:八种方法让语言出落得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