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一、审立意。
这是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时,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比喻义。关键词:夜空,流星,“自由”,树根,地层。这里是两组组对比的景象,天空的和地层的,他们的本质区别是“自由”。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的,是“我”所拒绝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那么,扎进地层的树根又比喻什么的生活呢?树根扎根地层,是为了吸取营养,为了大树长得更茂盛。那么,人要想让自己更强大,应该应该扎进怎样的“地层”呢?由此我们可以吧“树根”可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地层”看做是家庭,班级,组织,社会(道德,法律),世界,等;我们要强大,就应该拒绝所谓的“无依无附的自由”,在家庭,班级等约束下,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这些比喻义弄清楚了,立意也就容易了。
综上,可立意如下:
1、家庭,我成长的摇篮。
2、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团队精神等)是成长的根基。
3、合作,使你我更强大。
4、“根”深“叶”茂。
5、“自由”谈。
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材料,从“自由”和“扎根”两个方面写,可以从正面强调“扎根”,但不要忘了反面;也可以详写反面表现,给予批驳,肯定正面。也就是说要注意文章的思辨性。
二、审文体。
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只能二选一。这种要求主要是防止一些学生套用文化散文,小说等。若写记叙文,比如从正面写自己参加比赛,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看到其他学生有时间自由自在地玩,我也曾动摇过,但我最终排除干扰,经过打拼,取得了好成绩,认识到了根深叶茂的道理。也可以从反面写自己不受约束,整日跟所谓的朋友上网吧,到处乱逛甚至打架、喝酒等,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所反省而努力拼搏。注意,这里是写记叙文而不是小说,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身份特点。若写议论文,最好写规范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论据,严密的论证过程。比如写“文化知识是成长的根基”,可以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道德素养的基础”,然后强调学生必须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为了追求小小的“自由”而停止学习。
【转:1.从“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思考:做一个有“根”的人。这“根”是根基,是家国的认同、是亲情的牵绊、是传统的文化、是知识的底蕴、是坚定的信仰、是社会的人脉……2.从“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思考:写“家园”与个人的关系,人们从未觉得地球引力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未对此有所感恩,可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失去了地球的重力,就将成为宇宙的流浪儿,根本无法生存。当然,这更多的是哲学层次的“忧患”。但由此可以引出许多类比:地球的引力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某一种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体制的“庇护力”等等,而这一切,真的有可能会失去……我们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3.从“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以及后文内容反向思考:“仰望夜空”象征着对未知时空、对人类前景的思索和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难免有顾虑、有恐惧,甚至畏缩不前。但人类不会因为有可能会“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便放弃对宇宙的探索。人类更需要的是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但这种写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过分批判“愿变成一段树根”的人…… 4.从“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思考:失去地球引力的约束固然自由,但这种自由带来的是毁灭,可以写自由与适度约束的关系。(福州高三语文教师阿笨猪)】
十一、辽宁卷
题目: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点评:
应该说,这则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一般不会跑题。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故事中有老者和年轻人。他们围绕“珍珠”展开了思维碰撞。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他们的比喻义,“沙子”指的是普通人,“珍珠”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此题在审题时要注意年轻人的“疑问”,也就是说要注意思辨性: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但沙子就不需要吗?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强调做“珍珠”的重要,也要说一下“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要说说“珍珠”的意义。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珍珠与沙子。
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3、是金子总会发光。
4、红花与绿叶。
5、甘做沙子。
6、雕像与铺路石。
7、怎样才能受人尊重?
因为审题难度不大,所以我们要想有所突破,就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本题在“文体”上没有约束,为我们创新留下了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寓言,小说,文化散文,日记等从形式上吸引阅卷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应该说,强调“沙子”的立意应该比强调“珍珠”的立意好一些。有思辨性的作文应该比单一强调的作文得分高一些。在语言上,层次上,议论文的论据使用上有特色点的也是提高分数的亮点。
十二、广东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是一个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常规话题也是热点社会问题:捐助。材料中涉及到捐助者和三类受捐助者。如果从多角度立意的话,材料中的四类人应该有四个角度。
从捐助人的角度看:奉献是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快乐之源等等。
从接受捐助的角度看,应该有三类,这实际反映的是三种人。有人说,我跟捐助没有缘分,其实,跟我们学生关系最大的就是国家和集体的一些捐助:国家助学金及某些企业助学金,助学基金等;我们也会成为捐助者,比如为生病的同学捐款,为灾区捐款等;应该说我们离捐助并不遥远,这些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综上,可以有如下立意:
1.接受捐助,理所应当;
2.捐款是债务吗;
3.自食其力;
4.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捐助。
上面的立意应该说都算“符合题意”,但最好的应该是从捐助与受捐助之间的关系入手,谈深入一些。比如,材料中给的是一个富翁做慈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反问:“慈善,带有功利目的吗?”另外,三种受捐助的人中,第三种人让我们刮目相看。他为什么拒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捐助别人的经过,也可以叙述自己接受别人捐助的经过。不过,本题写议论文比较合适。因为文体不限,也可以写散文,小说,剧本等。
参考拟题:
1、我与慈善有个约会
2、我得到过的一次捐助
3、我该接受捐助吗?
4、慈善小议
5、是关爱还是施舍
6、我得到了助学金之后。
以上都是就捐助这个话题而谈的,侧重点应该在受捐助身上。如果吧捐助扩展一下,扩展成爱心,怎么样呢?面对爱心,第一个家庭认为是理所当然;第二个家庭认为是一种债务,在感恩的同时,承诺偿还;第三个家庭表示感谢,但明确拒绝。作为爱,我们该如何选择?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不可脱离材料作文,可以延伸到爱,感恩,回报,但一定要从材料中引出,还要回归到材料。
十三、 江西卷(50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3广东高考语文作文专家解析及范文
下一篇文章: 2013高考阅卷手记:怎样写好2014年高考考试体作文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