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5年里,没有一个女孩子透露出爱上自己。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
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激情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我是全班惟一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他说对爱情的饥渴使他“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俞敏洪回忆,他的第一次爱情邂逅是在1986年3月26日晚上9点,那时他的身份是北大一名英语教师。这第一份忠贞的爱情在历经波折后一直延续至今天。采访当中,他说他刚刚收到老婆的短信,并一五一十地念出来:“老公,我好想你啊。”说这句话的神情竟然比他之前那句“去年已经有80万学生”还要振奋。
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高考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我是惟一他们不会想到我会搞出这个学校的人。”俞敏洪坦然地说,“任何一个人办了新东方都情有可原,但我就不能原谅。因为我在同学眼里是最没出息的人。真是这样,你可以去问他们。所以我用事实告诉那些在国外的大学同学,我的成功给他们带来了信心,结果他们就回来了。”现在他自诩他像“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在奋斗。”俞敏洪的高三补习班同学、现在北京新东方校长周成刚调侃地说,“苦苦奋斗了20几年,想不到竟要受他制裁!”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着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两个人的东方学校英语培训部
离开北大后,俞敏洪抓住了出国热的机会,凭着北大训练的头脑和一张嘴,再加上失败的出国梦积累下来的经验,一头扎进了民办英语培训领域。“我找到了一家叫做‘东方学校’的民办学校,为他们创办了外语培训部,以承包的方式大张旗鼓地做了起来。我当时憋着一股气,一心想要做出点成绩来洗刷自己在北大遭受的耻辱,又想尽快存够钱出国读书,所以特别发奋。”俞敏洪回忆说。
最开始,俞敏洪在中关村第二小学租了间平房当教室,外面支一张桌子,放一把椅子,“东方学校英语培训部”正式成立时只有两个人,他是头,老婆打下手,当出纳会计,上午他骑车出去,拎着糨糊桶,电线杆上贴广告,下午守株待兔。为了吸引更多人报名,俞敏洪当时不得不在托福、GRE报名册上各填30个假名字。
有媒体记录了俞敏洪最初创业的那段经历:数九寒天,俞敏洪手中的糨糊经常都结成了冰,有时他实在冷得受不了,就掏出揣在怀里的二锅头抿上一口,然后继续把广告贴下去。他的这段创业经历成了新东方一直传诵的故事。
“贴广告很辛苦,我还常做免费讲座啊,免费讲课啊,没有地方,没有钱等等,非常艰难。但这一切并不长,半年左右就过去了。因为后来学生经过我不断做免费上课,真正体会到了上课的意义,后来他们就开始交费、报名,这个时期就过去了。”俞敏洪说。
从1991年到1993年创办新东方学校之间,俞敏洪还在其他培训机构打了两年工,“我要是从北大出来直接干新东方肯定干不成,因为一点办培训机构的经验都没有。”俞敏洪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和其他老师不一样,我既不要求加工资,也不去跟校长吵,我告诉校长,我来帮你做别的事情。我就是想看学生怎么管理,后勤行政怎么弄,包括给学生复印资料我都干,他们都觉得我很好。最后我开始了解整个培训机构的运作方式,然后我分析成功在什么地方失败在什么地方,我干过大概四五家培训机构。”从这些培训机构里,俞敏洪找到了新东方成功的一些方法,如免费试听,学生选择老师等:“我知道他们的处理方式有问题,比如他们做培训的时候,学生交了费坚决不退,老师上课再差,学生闹事也不换。后来我做新东方,把那些弊病都屏蔽掉了,新东方就起来了。”
新东方正式成立于1993年11月16日,这个日子,俞敏洪就像自己女儿生日一样记得清楚。而“新东方”这个名字,也直接来自于他1991年创办的东方学校外语培训部。“当时决定创办一所自己的学校,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起什么名字。刚好有个朋友办了个公司叫‘新北高’,于是我灵机一动,就在东方前面加了个‘新’字,‘新东方学校’从此诞生。”他后来回忆拿到办学许可证的那一天,用词很富有感情:“拿到办学许可证的那一天是11月16日,我骑着自行车到海淀教育局领许可证。北京正好刮着大风,漫天黄沙飞舞,给我带来了一种壮士出征、慷慨悲壮的感觉。”
从小平房到办公楼,从培训班到上市公司
1993年到1995年,被俞敏洪称为“个体户”奋斗阶段,“刚开始我一个人当老师,后来周围有几位老师加入,再后来我让老婆把工作辞了,负责报名工作。”
“新东方的第一批团队成员实际上是一批下岗工人,十来个四五十岁的妇女,她们帮新东方管理教室、打扫卫生、印刷资料、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帮助服务学生等。第二批重要团队是新东方最初的十几个老师,包括钱坤强、夏红卫、杨继、宋昊、钱永强等人物。”
“那真是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每天大家走进教室拼命上课,走出教室大碗喝酒,到一期班结束后大家就一起分享胜利果实,根据每人的贡献论功行赏。当时发工资还没有银行卡,需要到银行领出大把的现金发放,而且都是十元钱的面值,所以老师们常常用一个大书包把钱开心地背回去……”
到1994年,俞敏洪已挣够了学费,可以出国留学了:“1994年,我收到了国外的录取通知书和奖学金,但权衡之下还是决定继续办新东方。”因为这时他已发现,新东方的学生,1994年比1993年增加了好几百倍,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到1995年底,新东方学生已有1.5万人了。教学方面在蓬勃发展,而我深感一个人实在力量太有限,太苦、太累、太孤单、太悲伤。我面临选择,要么把新东方关掉,要么把新东方干大,最后我们选择把新东方干大。我跑了一趟美国。”
在美国和加拿大,俞敏洪说服王强、徐小平等人回国,这次出国,他又使用了一点“小手段”:“到了1995年底,我让他们一起回来干,我给他们典型的刺激是什么?当时中国没有信用卡,我在国内换了整整1万美元的现金,全是100元的大钞,吃饭的时候,我就只能掏现金请他们吃饭,这个给了他们很大的刺激……他们觉得俞敏洪都能做这样的事,那他们回去至少能做得跟我一样好。”一批名师成就了新东方在留学英语培训市场的地位:徐小平的出国留学咨询,王强的“美式思维口语教学法”,包凡一、何庆权从加拿大带回超凡的英语写作……
在经历过股权改造、ETS风波、“非典”等事件的考验后,16年来,新东方已由一个英语培训学校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化管理结构的上市公司,办公地点也从小平房发展为一座现代化办公楼并在多个城市设有学校和培训中心,而俞敏洪也由一个只会英语教学的老师成为了一位极富传奇的老总。
时代影响:留学热中的创业传奇 成为青年的励志样本
俞敏洪和他创办的“新东方”的影响,最直观的感受或许来自大学自习室里学生们使用的一本本新东方教材,以及每年从全国各地赶来北京上课的学生。
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俞敏洪所著的“红宝书”(《GRE词汇精选》)已成为了北大等高校跨专业学生持有率最高的读物之一。“我们班的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如果要出国留学,没有接受过新东方的培训,心里无论如何也不踏实。”2000年前往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留学的郑女士说,她身边出国留学的同学几乎都在新东方学习过。自1993年到2008年底,新东方已在全国39个城市设立了41所学校、400多个学习中心和6家子公司,累计培训学员700万人次。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有一种说法,在北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至少一半是从新东方出去的。
而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俞敏洪本人所提倡的励志教育。俞敏洪说,学生来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语言能力提升,但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把两种元素融入到了教学中: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教育。可以说正是这两种元素造就了新东方的魅力,使新东方显得与众不同。“尤其是励志教育,十几年来已成为新东方的一种传统,很多学生在百无聊赖和四顾迷茫中走进新东方,在听完老师的讲课后,常常眼前一道亮光闪过,发现生命可以过得远比自己想象的精彩,也发现只要坚持奋斗,人生终将辉煌。”俞敏洪说。
在连续高考三年后走进北京大学,在北大因为得肺结核病休学一年,毕业后联系出国三年未成,后来千转百回创立了新东方,俞敏洪的经历成为最好的励志教育素材。而且在实际授课中,他和同事们也留下了很多让学生感动的故事,这些都成为了新东方励志教育的一部分。
被最多人记忆的是烛光中授课的故事。俞敏洪说,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没有任何预告就停电变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上课刚几分钟教室就一片漆黑,学生辛辛苦苦挤公共汽车来到教室,再让学生回去于心不忍。于是就给每个学生发一根蜡烛,停电后一起点燃,几百根蜡烛在阶梯教室里闪烁着光芒,老师在烛光下声嘶力竭地讲课。
正是通过这种言传身教,“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这个被称作新东方精神的口号激励了很多学生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
今天再评估俞敏洪创办新东方的时代影响,已不仅是一个成功教育学生的老师的典型事迹,更是一个被称为传奇的商业故事。俞敏洪的创业经历给人带来的影响也已远远超越了课堂。“我就是从俞敏洪的经历中找到了应该走的路。”毕业于北大的王越直接“复制”了俞敏洪的经验,在家乡济南创办了外语培训学校,现已颇具影响力。
【人物语录】
1、只有两种人的成功是必然的。第一种是经过生活严峻的考验,经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交替,最后终于成大器。另一种没有经过生活的大起大落,但在技术方面达到了顶尖的地步。比如学化学的人最后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家,这也是成功。
2、当你是地平线上一棵草的时候,不要指望别人会在远处看到你,即使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甚至从你身上踩过,也没有办法,因为你只是一棵草;而如果你变成了一棵树,即使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因为你是一棵树!
3、你可以说自己是最好的,但不能说自己是全校最好的、全北京最好的、全国最好的、全世界最好的,所以你不必自傲;同样,你可以说自己是班级最差的,但你能证明自己是全校最差的吗?能证明自己是全国最差的吗?所以不必自卑。
4、谁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新东方相信,个人奋斗制胜、攫取成功的精神财产将永远贫富不均。在浩瀚的生命之岸,你应该自豪地告诉世界,你追求过,你奋斗过,你为辉煌的人生从来没有放弃过希望,从来没有停止过拼搏。而这个造就了万物的世界也将自豪而欣慰地回答你:只要奋斗不息,人生终将辉煌。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最让人感动的日子总是那些一心一意为了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日子,哪怕是为了一个卑微的目标而奋斗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因为无数卑微的目标积累起来可能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金字塔也是由每一块石头累积而成的,每一块石头都是很简单的,而金字塔却是宏伟而永恒的。
6、光有奋斗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去做。要先分析自己的现状,分析自己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你给自己定了目标,你还要知道怎么样去一步一步地实现这个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说,树立具体目标和脚踏实地地去做同等重要。
7、人生的奋斗目标不要太大,认准了一件事情,投入兴趣与热情坚持去做,你就会成功。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生活之美也就向你展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8、树的精神——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每一个同学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
9、水的精神——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会是泥沙。你可能慢慢地就会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再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管你现在的生命是怎么样的,一定要有水的精神——像水一样不断地积蓄自己的力量,不断地冲破障碍。当你发现时机不到的时候,把自己的厚度给积累起来,当有一天时机来临的时候,你就能够奔腾入海,成就自己的生命。
政客风采系列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