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模拟 > 正文         ★★★
最新预测2013年高考热点作文:“钓鱼·心态”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3/1/16 15:33:3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年轻人的浮躁使他无法钓到鱼,而长者的忘我却能令他丰收。心境的不同,必然导致结果的差异。就像一些官员一样,上任时两袖清风,一段时间后无法维持那份忘我的心境,最终贪污腐败,若是大家都能沉住气,平静内心,铭记最初的承诺,即使有风,有浪,手里也仍然不晃动那份权力,那么还会有“表叔”、“房叔”、“房妹”呢?

忘我,静气,轻轻抚平你那一丝躁动,让一切归于内心,仍记当初为自己所设的目标,静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成大事者,忘我者也;成大器者,亦忘我者也。

平静的心态

老人总能钓到银光闪闪的鳜鱼,而年轻人却一无所获。同一个地方,同一种鱼饵,为何区别如此地大?原因在于年轻人心烦气躁,而老人却能心平如镜。

《幽窗小记》中说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其实看花与钓鱼,个中的道理不也一样吗?面对花开与花落,我们应以一种万物循环代谢的平静心态去看待。面对钓鱼,我们不也应以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静心态去看待吗?

世间的万事万物总在发展,我们总会遇到诸多的不顺和挫折。面对这些事物,我们同样需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理性的思考;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微观地进行分析;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把问题彻底解决。

辜鸿铭在民国初年,拖着辫子走上北大课堂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然而他并没有愠怒,也没有大声训骂。相反,他等学生笑完,说出“诸君心里的那根辫子想要除去恐怕没这么容易”的话,顿时带来一片寂静。这平静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掷地有声。辜鸿铭面对嘲笑他的学生,并没有“狗急跳墙”之举,也没有训斥学生不尊,而是心静如初。正因为他面对嘲笑时所保持的平静的心态,更体现他的大度和睿智,让人更为敬佩。

其实,无论钓鱼的老人,还是看花的人,亦还是辜鸿铭,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面对事情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态。丰子恺曾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倘若我们遇事总是急躁冲动,急于求成,不计后果,那么事情非但不能解决,可能还会愈演愈烈。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钓鱼岛事件,一些所谓的“爱国人士”。面对日本争夺钓鱼岛的行为,失去理性的他们到处砸烂有日本牌子的汽车和商店,结果导致的还不是国人的损失,而且这种鲁莽冲动的行为还被日本人嘲笑。如果他们能平静下来去思考问题,那么做法可能就不会那么偏激;如果他们能平静下来对待问题,那么保家卫国就不会变成违法犯罪;如果他们能平静下来处理问题,那么团结一致的我们将会是震慑日本最有效的方法。

也许前方是惊涛骇浪的大海,但我们应学习钓鱼的老人,保持平静的心态,无畏前行。那么,我们终将到达成功的彼岸。

不急躁,平稳前行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生活在繁华都市的我们,犹如那钓鱼的年轻人一般急躁地追求成功,反而事倍功半。我们难道不能像老人一般安宁、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

我们都坐在人生的汽车上,急躁,让你盲目地选择一条分歧路;急躁,让你轻易地忽视一个红绿灯;急躁,让你无畏地冲向路边的护栏。当我们走到路的尽头时,人生已残缺不堪。

不急躁,平稳前行,宁静而致远。托马斯,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作品可谓少之又少,却篇篇精品。他不为名而写作,不因利而急躁,选择一年只写3本作品,甚至更少,他的作品与行为都传达出一种难得的平和之心,这也使得他的成就高于那些媚众的作家。陈寅恪,国学大师,留学归国,他并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西学的先进性,而是寻找国学与西学的融合点,终成一代大师,撑起东方学研究的一面大旗。当他们浮躁之时,他们内心安宁、平静,不为世间烦嚣所动,为了振兴本国文学、学术,用自己的作品与行为去感染尚未未觉醒的人。

不急躁,平稳前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012年,中国成为了梦的国度。诺贝尔梦、航母梦……一一实现。但当莫言被宣告成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时,一场“莫言热”也随风而起,致使莫言不再是一个人的莫言,而是大家的莫言。心怀“诺贝尔情结”的我们变得烦躁不安,为名为利,这份急躁便像小宇宙爆发一样强烈,连莫言老家地里的红萝卜也被游客争抢一空。莫言获奖背后,又有多少人思考过中国纯文学的发展?又有多少人还记得那个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幸好,处在漩涡中心的莫言是清醒而平静的,简单到只用一顿饺子来庆祝自己的获奖。这份荣辱不惊,静看花开花落的心态显得多么的弥足可贵。

小至个人,大至社会,一份急躁可能会引起一场无法挽回的“蝴蝶效应”。为了让我们远离那潜藏的风暴,每个人都应收起这份急躁之心,学会平稳前进,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变得畅通无阻。

平和是半个生命,急躁是半个死亡。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或许我们能成为姜太公那般的智者,鱼儿都自动上钩吧!

消失吧,浮躁君!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人表现得急功近利,在利益与诱惑面前,他们逐渐变得浮躁。我觉得,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中,我们更应该保持心灵上的安宁、宁静。

浮躁之心从何引起?欲望,一个人的欲望有时候可以大得恐怖,甘地曾经说过:“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是的,只有学会知足,才能够让自己的内心保持宁静。希望是要有的,但超出范围的希望便就成了欲望,浮躁便就出现了,何不把欲望放下,让自己重归宁静?有时候,少了浮躁,多了收获,钓鱼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看过一个寓言故事,在一座寺庙中,老和尚与两个小和尚正在讲经,这是,风吹幡动,其中一个小和尚偷偷对另一个小和尚说:“这是风动。”另一个小和尚却说:“不对,这是幡在动。”这是,老和尚开口了:“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老和尚的话充满哲理。试问,如果两个小和尚能够做到专心致志,不为外界事物所影响,怎么会注意到这“风吹幡动”呢?又怎么会挨到老和尚的训斥呢?归根到底,还是他们那浮躁的心。世界本没有变,变得只是我们观看世界的心。可见,能够给自己一块心灵的净土的人,还是自己,浮躁因自己而生,浮躁也因自己而消失,你怎样看世界,你就会产生怎样的心情,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心灵上的宁静。

崔卫平说过:“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便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很显然,如今的中国也正刮着一股浮躁之风,就如那因无奈而被用作宣泄的“中国式”,又如因小悦悦事件而纠结的道德滑坡问题,要知道,即使是个人的浮躁,也可能影响到一个集体,甚至是一个国家。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安宁祥和的环境,需要的是“正能量”,那些烦躁的“负能量”,消失吧!为了他人,更为了自己。

我们要像那位钓鱼的老年人一样,唯有将欲望、利益抛诸脑后,才能够有更大的收获,因此,消失吧!浮躁君。

静下心来!

谈及钓鱼,善钓者必强调一“静”字。但何为静?“浑然忘我”也。你若静下心来,让鱼儿察觉到你的存在,才好诱鱼吃饵,你若心浮气躁,一心想着钓到大鱼,不时动动鱼竿,哪会有鱼上你的钩?

学术,也如同钓鱼一般,需静下心来,放下功利之心,若一心想着大鱼快上钩,急功近利,那么便丢失了学术所追求的本真。

君不见陈寅恪求学欧洲,多年不曾得半个学位,往往带些咸面包就在图书馆过了一天;傅斯年游遍欧洲,带回来的也只有一箱笔记罢了;林徽因硬是要学当时只准男学生学的建筑学,即使进不了建筑系,也靠自学完成建筑学的所有课程……可能有人会觉得,陈寅恪苦读不倦,傅斯年游学万里,林徽因执着不懈,一番辛苦,半张文凭都得不到,何苦啊?其实不然,他们所追求的是文凭之外的知识。他们能静下心来,不为那些光鲜而不实际的外表所惑,才得以在知识的世界中自由翱翔,才得到比文凭学位珍贵百倍的知识。若要陈寅恪在欧洲拼命拿文凭,求学位,一身光鲜外表回国,恐怕也只能风光一时,何来日后那个为后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反观当下,大到教育系统的功利浮躁,分数第一,重文凭轻能力,小到所谓的大学生混迹于课堂,只求不挂科,能毕业。人们浮躁着、忙碌着,但结果却并不怎么理想。中国教育,学生压力世界第一,高中就敢安排外国大学的课程,敢问中国今日之人才素质世界领先?各理数奥赛中国人向来第一,敢问拿了几个诺贝尔奖?大学生力求平安毕业,一去当年高考斗志,平安毕业后,敢问你大学学到了什么,理想是否还在?

不,不,不!请静下来吧!当海归哥大大咧咧地登上《职来职往》的舞台,众多的克莱登校友仍在叱咤风云,大学忙于扩招,教授忙于刷论文,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

但我们静不下来,不能细致地培养、评价人才。一考定终身,求职看文凭,才有了被动地跟着浮躁的人。既然你只看上线人数,那我就只好拼命为高考添柴加火,上线的人多就行了,管其他作甚?大学教授评价看论文,那么我拼命些就是了,至于学术研究什么的,先过了这一关再说吧!

所以说,出问题的,不是某个部门,某项制度,而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们应静下心来,不要让浮躁占据心灵,影响我们的判断!

重拾那宁静的心

忘我看似高深莫测,心静观之则奥妙无穷,再高深玄妙的字眼也可总结为一种境界,一种贯穿心灵,直取云霄的境界——心灵的宁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无不追求这种境界,以趋炎附势为耻,视世间喧嚣为恶。不追名逐利,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只求心中那一份恬静,把酒于天地,寄情于日月,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然而,这一份心灵的宁静在现今是如此难以寻觅,物欲的横流,炙热的权势洗刷着我们的心灵,于是我们失守最后那一亩静谧的芳园,我们变得浮躁了,步伐也匆忙了。

看吧,这不正有一堆“大师”在“高谈阔论”吗?热衷于上电视,戏说历史,娱乐大众,而甚少学术上的研究与建树。为博出名,为求利禄,有些人显然是耐不住了,心也浮躁起来了,“砖家”、“叫兽”于是便以其另类的式样走进我们的视野,表哥房叔也按捺不住钱权的诱惑,郭美美的“晒车”更让我们汗颜……这样一颗颗躁动的心给中国蒙上一层阴霾。

老翁与年轻人的故事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这烦嚣的世界中,我们更需要一颗宁静的心灵,但是有人言::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也是迫于无奈啊。没错,在现代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追逐,不动起来,就无以安于生活,无以在时代的洪流中保身立命,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顾一切地去追逐,我们需要的是宁静的心。躁动的其实不是世界,而是我们的心。当内心平和,心静如水之时,窗外即使疯狂暴雨,我们依然可以不为所动。

君不见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陈寅恪,留学多年,不为那一纸空有其壳的文凭,只求心中的那份宁静,对文学的热衷;君不见东方学人季羡林,著作等身,不为名利所动,心静如水;君不见一代国学大师钱钟书,一句“我一辈子都姓钱了,还迷信这玩意?”令多少所谓的知识分子汗颜不已。他们穷一生心血于学术研究,利益的巨浪也难以让他们的内心有一丝的颤动。

朋友们,请重新拾起那颗宁静的心,寻回那久违的宁静,这样你才能在俗世的洪流中不迷失方向,从而到达那理想的彼岸。

【注:以上作文均来自广东顺德区乐从中学高三20班】

上一页  [1] [2]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