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材料作文“钓鱼·心态”写作导引
【原题呈现】
一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坐在他旁边的一位老人也在守望着一根长长的鱼竿。
一段时间过去了,奇怪的是,老人不时钓到银光闪闪的鳜鱼,可是年轻人的浮标却没有动静。年轻人迷惑不解地问老人:“我们钓鱼的地方相同,您也没有用什么特别的鱼饵,为什么您能钓到这么多鱼,而我却毫无收获呢?”
老人微笑着说:“你要我讲真话,我就告诉你。你的毛病在于思想浮躁,情绪不稳定,动不动就烦乱不安。我钓鱼的时候,常常达到了浑然忘我的境界,只是静静地守候,不像你时不时地动动鱼竿,叹息一两声。这边的鱼根本感觉不到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的举动和心态只会把鱼吓走,当然就钓不到鱼了。”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复习要点】
核心: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传统、文学、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文化因子、公民意识,写出作文的语文味、历史感、现实感。
思维:主题意识、结构意识、对照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
技法:开篇破题、排比叙例、疑问句式、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说理透彻具体
语言:准确、生动、讲分寸、合逻辑
【学生例文】
摒弃浮躁
在现今21世纪的社会里,繁荣、浮躁这些词语似乎都与城市分隔不开,似乎人人都为金钱与权力而卖力(似乎用得好,注意了表达的分寸),每个人都过得十分的忙碌,为的仅(删掉仅,过于绝对)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心静如水,摒弃浮躁呢?(结合现实,快速入题,设问破题,引起思考)
“天赋迁腐‘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此话出于陈寅恪的口中,在学问面前,陈先生心静如水,但现在有多少专家成了“砖家”?现在有多少教授成了“叫兽”?现在有多少知识分子频频中枪?每一个你我他可曾想过其中的原因吗?你认为演讲的口能讲出几句真理吗?你认为数钞票的手能握得住试管吗?你认为浮躁的心能专注于学术报告吗?(善用排比叙例和反问句式,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文采)如今是一个知识分子稀缺又泛滥的时代,知识分子都(都改为大都)走明星路线了,知识分子都(改为大都)向金钱、权利靠拢了,还有几个能像我们的陈寅恪一样“读书不肯为人忙”?还有几个能像我们的季羡林一样“三顶桂冠一摘,还我一个自由身”?还有几个能像我们的梁漱溟一样“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善用排比叙例和反问句式)
浮躁仅是一种现象而已,归根到底还是那颗向往钱权的心在作怪。(由表及里,追问原因,体现深度)2012年我们中国出了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然后地方政府就“大肆”地在搞这搞那,什么莫言文学馆,什么纪念邮戳,什么莫言醉白酒,反正不管有关无关的,都偏要扯上一点关系,为的是什么?说好听点,就是为了推动地方的经济的发展,提高GDP,说白一点,就是为了满足对金钱的欲望,为的就是金钱!以至于莫言在被董倩(董卿)追问“你幸福吗”的时候,表现出的却是万分的无奈。(关注现实、社会,句式灵活。)
反观当下,武汉的七对父母则为了逃离这浮躁的社会,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到了农村,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无疑是对现实生活与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重复,改为:现实)的一种讽刺。难道繁荣注定与浮躁共生吗?难道我们每年都在增长的GDP是泡沫吗?难道我们的后代也要在农村里学习生活长大吗?(三个难道,只有形式美,而没有表达的扣题与深刻。改为:这样的逃离是对浮躁的逃离,对宁静的向往。城市的快速带来了物质与繁华,但也带来了浮躁,在这个浮躁的土壤里滋生了急功近利、见利忘义。摒弃浮躁,追求内心的平静,希望这不再是一个奢侈想法。)
面对这浮躁的社会,我们感到百般的无奈,因为我们似乎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但只要我们的知识分子少走些明星路线,政府多干点实事,多为老百姓着想,身边的你我他也安分守己(安分守己感情不当,改为远离浮躁,静心养心。同时,应先政府,后知识分子,再你我他),社会岂不是平静多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下那老人吧,把鱼竿放在那,心态放平和点,远离浮躁,静静的等待,鱼,总会上来的。(结尾紧扣材料与观点,提出呼吁与做法。)
守护一方心灵净土
孔子曾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已对智者与仁者的差别做出阐释,仁者应是内心平静之人,这也正如北宋的范仲淹所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材料中的年轻人与老人,同一时间,同一地域但收获的差别却是如此之大?显然,这与个人的心态和举动有关。(引材料,提问题,表观点)
这不禁令我想到社会各界都在热议的一词“浮躁”。(改为“浮躁”一词)在学校求学浮躁,在社会工作浮躁,就连生活都弥漫着浮躁的气息。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向世界敞开,当高速发展的经济带来巨大利益,当钢筋水泥取代纯朴的乡村,在这时代,还有多少人可以隐逸在物质世界之外,这离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保持心中那一方净土?(结合现实,排比叙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三毛说过:“我们空空地来,空空地去,尘世界拥有的一切都不过转眼成空。”
但现实中,内心的空灵早被种种的欲望填满,我们需要抛却心中的那份浮躁。本应是可以养心、静心的钓鱼,在年轻人心中却成了为得到物质而作的行为。诚然,在充满压力的环境之下,适当的释放可以令人心情愉悦。可是,若在游玩当中,在旅行当中还忧虑工作、学习上的烦恼,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在安逸的环境中,还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就应该学会散尽千金仍不挂一丝忧愁的乐观态度,学会保持心中那一份静谧。(此句表达有点混乱,建议改为: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是忧患过甚,欲望太多,这想想,那做做,反而会一事无成。静心于眼前之事,不急不躁,淡定自如,说不定会另有收获。所以,需要在繁忙的生活中为自己留一方净土,让忙碌而功利的心得以休憩。
同样,知识分子更需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现今,专家被人叫为“砖家”,教授则成了“叫兽”。或许,此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知识分子露脸过多,走明星路线的结果,是因为学术的领地已经不纯洁,不干净了,取而代之的是追名逐利的浮躁之心。如今的“砖家”、“叫兽”,或许是百姓对此类知识分子的嘲讽,他们不专注于学术研究,戏说历史,娱乐大众,丢了那一份知识分子应该拥有的清高自守。又或许,是他们已耐不住寂寞,渴望与影视音乐明星、网络红人们“争奇斗艳”?我认为,作为知识分子,应当在自己学术的“围城”中与世俗隔绝,不被浮躁所惑,不为名利所染。学学陈寅恪、王国维、辜鸿铭……这些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是因为他们守护那一方净土,让知识回归知识,让学术更加纯粹。(运用排比叙例和疑问句式,视野开阔,境界高远)
在物质、利欲冲击整个社会之时,我们更应守护心中那一方净土,摒弃浮躁之心,用内心的平静守护这片净土。(首尾呼应,提出呼吁)
成功要远离浮躁
从老人的话中,我明白到:每个人的成功与否必定与内心心境有关,内心浮躁的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而内心平静之人,脚踏实地,成功之门为其敞开。因此,我们要成功,必定先要远离浮躁。(开门见山,由材料引出观点。但表达不注意分寸,慎用“必定”,常用“大多”。同时,“不切实际”、“脚踏实力”弱化中心,且和材料没有多大关系。)
伟大的杰作必定(大多)是经过实践的洗礼而成的,伟大的人必定(大多)是一生坎坷,充满挫折的,但他们终写就历史上不朽的杰作,这与他们内心平静,远离浮躁有着密切关系。歌德历经60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创作《浮士德》的途中,面对外界诱惑,仍保持内心平静,远离浮躁,最终留下千古巨著:李时珍上山寻药27载,在外界追求科举成名的环境下,内心仍不为所动,终完成《本草纲目》,(善用排比叙例,更能揭示材料和主题的关系,“面对外界诱惑,仍保持内心平静,远离浮躁”“在外界追求科举成名的环境下,内心仍不为所动”这样的语句非常必要。)还有哥白尼,达尔文,毛泽东……等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从这些名人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清楚明白到,内心的平静对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大,正是如此,我们才有必要远离浮躁。试想:倘若他们在成名的路人,一路浮躁,他们能成功么?
个人的发展(发展改为浮躁)会影响个人前途,轻则摔个重跤,重则头破血流。可是倘若一个社会都浮躁,那必定(改为极有可能)会成为社会发展路上的一个绊脚石,民族强大路上的一面石墙。是的,当我们想起豆腐渣工程时,我们必定可以想起耗时2年,投资2亿,却不堪一击的阳明滩大桥;当我们想起食品安全时,我们必定可以想起常卖广告,遍布中国,却用激素鸡的肯德基快餐店;当我们想起行政廉洁时,我们必定可以想起只做模样,不做贡献,却滥用职权的房叔。(善用排比叙例)浮躁之心让个人前进变得迷惘,让社会发展变得举步维艰,因为在浮躁的土壤下滋生着以权谋私、利欲熏心等毒瘤。因此社会的进步,需要从根本上远离浮躁。
是时候要停下前进的脚步了,停止那颗浮躁的心了。当今社会,遍地是自称学者,满街是教授,在金钱利益的驱使下,浮躁之心日益膨胀,又有多少人能问心无愧自认学者呢?又有多少人能给历史所铭记呢?回想当年的西南联大,那些淳朴可爱的学子们,在求学路上,不为名,不为利,内心平淡如水,他们身上没有半点浮躁的味道,最终成为一代名师(改为:最终涌现出了不少的学者、大师)。对比当今,“砖家”、“叫兽”们纷纷跳出象牙塔,热衷于霓虹灯的魅力,实属可悲。不禁想起陈寅恪先生名言: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与天壤而共存,共三光而永光。
无论是个人的成功,还是社会的进步;无论你是凡人,还是学者,都应该铭记:成功永远不会眷顾那些浮躁的人。
忘我的境界
忘我的境界看似高深莫测,实则简单易悟。不动声色,静看外界风云变幻,内心平静没有一丝波澜。懂得道理的人很多,真正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
现代社会高速运转,一分一秒都汇聚了大量的信息,人们不愿错过任何的机遇,一有风吹草动,马上浮躁不安。这或许就是造成硕士、博士扎堆,真正的大师却很少的原因。即使有易中天、于丹等教授把宣讲传统经典,宣扬传统文化,但以戏说历史、娱乐大众的方式来博取眼球,又如何称得上大师?不由得想起那位“东方学人”季羡林,有煌煌巨著和丰硕的学术成果,淳朴依然,更拒绝“三顶桂冠”。他把一生沉浸在学术之中,忘掉身份、名利、地位,把所学报效祖国,也由此成就了他一代大师的美名。忘我的境界,亦是成就的境界,只有忘我,才能取得最终成果。浮躁不安,心猿意马只会事倍功半。
我们从不缺少那些“忘我”的榜样,有明清时代蒲松龄,于山中完成《聊斋志异》,没有丝竹管弦,美人相伴,只有习习凉风和鸟儿的叫声,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忘掉自我,把身心融入到写作中,用笔墨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以狐妖鬼怪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更有现代陈寅恪,几片面包,在图书馆学习一天,不为学位,不为名利,只求真知。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全身心地融入工作和学习中,把心沉静下来,达到忘我的境界,不为其他无关所动,才能走得更远,攀得更高。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最新预测2013年高考热点作文:“追逐太阳”
下一篇文章: 最新预测2013年高考热点作文:“小学生的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