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
(作者:于漪 更新时间:2009/6/26 7:04:47 信息来源:新浪网 点击:我要投稿

      数是秩序。数不同排列与组合,不仅会引起形的改观,而且会引起质的变异。

      数是规律。庖丁解牛何以那么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

      人体美离不开数,结构美离不开数,层次美离不开数,数里藏着优美与壮美、滑稽与崇高、喜悦与悲愁......。难怪希腊人有名言曰:"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一,数之始也,物之极也。"(《广韵》)一是数的起点和终点,也是一切事物的开端和归宿。

      起跑线上迈出的第一步,种子绽出的第一个芽蕾,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这个"一"虽然幼小稚嫩,但却是美的胚芽,美的根本。它充满了生命和希望。

      万事开头难。"一"的诞生意味着阻力和克服。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展出时,被报纸愤怒抨击为"亵渎神明"和"欺骗"。电影第一次使用特写镜头时,观众吓得夺窗而逃,也备受攻击

和责难。

      世界正是在对无数"第一"的勇敢独创和苦难开拓中走向进步,走向自由,走向美。

      "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一"又是一切艺术创造的主宰和统帅。它像一条红线,串起千千万万颗美的珍珠。

      一部小说,不论情节多么复杂,总有一条主线;一幅绘画,不论色彩多么丰富,总有一个基调。中国戏曲《坐楼杀惜》的"杀,《徐策跑城》的"跑"......几乎都可用"一字诀"道出全剧的"戏眼"。

      贯一为拯乱之药。"一"可以使乌合之众化为钢铁劲旅,显示出单纯、整齐、统一与力量之美。

      有了一,就有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再归一。一又生出新的东西。如此往复,生生不息,以至无穷。所以画家石涛称它为"众有之本,万象之根"。

     "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刘大槐《论文偶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这统一物的矛盾,常常体现为"二"、"四"、"六"、"八"之偶。

      这"偶",有时表现为中轴线两边的均衡对称。如合欢树的叶,蝴蝶的翅,人的耳目手足。--鼻口虽为一,但仍然有左右鼻孔与上下唇齿之分。

      这"偶",有时象征着相反相成的衬托或对比:"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会,前后相随。"(《老子》)

      "无独有偶"的观念几乎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是以天安门--地安门为中轴左右对称的;中国古典小说章法中有正对,反对,有一卷中自为对,隔数十卷遥为对。中国的对联、诗词更讲究对仗,如有这么一副对联:

             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既对仗工整而又拆字为数,其构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

      这"偶"只是相对的,并非绝对平均的"一刀切"。薛雪《一瓢诗话》曰:"诗家最忌雷同,而大本领人偏多于雷同处见长。......惟其篇篇对峙,段段双峰,却又不异而异,同而不同,才是大本领,真超脱。"

      这"偶"推演到极致,便是中国宇宙观、美学观的高度概括:太极图与八卦。

      《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图的阴阳"鱼",八卦的阴阳"爻",都是以"阴阳"这一基本范畴派生出种种对立因素的复杂交织与运动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美学原理的认识基础。

      在"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它构成一个最美的比率,那就是黄金比--1:0.618。实验证明,这个比率正同人在最愉快时的"信塔"胸电波高频与低频的比率相吻合。更有趣的是,葵花籽的巧妙排列,牵牛花藤的缠绕生长,自然界中许多美的生长曲线,都酷似数学上的对数螺旋线。而螺旋线的级数恰好相当于黄金率。

      "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汪中《述学?释三九》)

      在文艺作品中,对"三"颇为厚爱:画树画三棵,画人画三个。尤其是戏曲,《三打祝家庄》、《三顾茅庐》、《三气周瑜》

      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三"的奥秘,把它概括为正--反--合的三段论。中国书论中也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迫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孙过庭《书谱》)

      但这不只是平面或直线地看问题。实际上,"三"既不是对"一"的完全重复,也不是对"一"的完全否定,而是在似乎重复中有微妙的进展;在好像倒退中却向更高的层次递升--换言之,"三"是事物螺旋形上升中的一个环节,波浪式发展中的一个波段,也是艺术布局或进程中一个美的单元。

      正因如此,一切事物不仅可以"一分为二",而且可以"一为三"。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上、中、下",哲学范畴有"一般、特殊、个别"......。正确认识"三分法",可以避免对"两分法"的片面理解,避免"非此即彼"地走极端。这便是美学里中和、含蓄之美的数字依据。

      在文艺作品中还常用"五"、"七"、"九"表示多数或约数。其中,对"九"尤其青睐:九天九地、九流九派、九章九歌......其词之多,不可胜数!除了概示"极多"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意义。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九,接近十而不到十,这是矛盾最尖锐、考验最严重、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九,就把握住了矛盾顶点前的最佳瞬间,就把握住了艺术魅力之所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9>1。因为10的绝对值虽然大于9,但作为"数",它不过是1的螺旋形复归,它所标志的瞬间和魅力已经开始从数的顶点跌落下来,像中而复斜的太阳、满而复亏的月亮了。

      作为形式美的数学法则,除了太极八卦之外,还有一个九宫格。九宫,是八卦之宫--四方八达加上中央,合为九宫。西方称它为"魔方阵"。它横、直、斜的数字相加都是十五。根据数字的单双,可以创造出许多方形图案,同太极图式的圆形图案相伯仲。

      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夜形黄沙道中》)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欧阳修《少年游》)孤苦之思,牵人愁肠。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美壮之气,直冲云霄!......

      我想到一帧艺术摄影--人行道上。一个妇女怀抱婴儿,在她身后依次跟着三个幼小的孩子。作者金伯谷把这盲目生育的母子抓拍下来,题为:《|512|34|》。看着这独出心裁的幽默题目,我忍俊不禁地笑出声来。

      数的规律与美的法则有着如此千丝万缕的联系。数是人们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它又反转来左右着人们进行新的美的创造。

      是的。有数,就有美!


      这篇文章发表于《艺术世界》1984年第6期,作者翟墨。这篇文章涉及的知识比较多,容量比较大,讲述的又是人们常认为是冰冷、乏味的数字,要写得形象、生动,吸引读者,除了在内容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外,在篇章结构上须精工巧作,引人入胜。

      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这样一个观点:"有数,就有美。"把"数"介绍给读者,启发读者从多方面去结识它,从而使读者认识和体会其中寓含的美,接受这个观点。

      围绕这个中心,作者把众多的材料安排为五个部分,构成文章的总体框架。第一部分对"数"进行总说,第二部分介绍"一",第三部分介绍"偶",第四部分介绍三至九,最后部分介绍数的错综变化。一步步展开,条理清晰。

      文章的五个部分用一根红线贯串,这根红线就是文章的中心,就是"有数,就有美"。第一部分引用希腊人名言提出"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第二部分连缀有关"一"数字寓含美的材料;第三部分连缀有关"偶"数字寓含美的材料;第四部分连缀有关"三至九"数字寓含美的材料;第五部分把数的错综变化展现的美的有关材料组合起来。线索一以贯之,把数的规律和美的法则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连缀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给人以新的认识,新的启示。

      每一部分段落清楚,层次分明。如第一部分三个层次。第一段提出结识了"数",就会发现它充满了情,充满了趣,充满了美。第二、三、四自然段用并列的方式具体述说,是这一部分的第二层次。第五段是第三层次,总说"美"离不开"数",提出本文"有数,就有美"的观点。又如第二部分分四层意思,第一段总说一是数的起点和终点;第二、三、四段述说"一"是美的胚芽,美的根本,意味着阻力和克服;第五、六、七段述说"一以贯之"是一切艺术创造的主宰,还能显示出单纯、整齐、统一与力量之美;第八段述说"一"是开端,又是归宿,是"众有之本,万象之根"。先说开端,再说归宿,把引用的、举列的众多材料,分别纳入四个层次之中,用八个段落表达,有条有理。

      在一个层次中,意思也要一步一步说清楚。如第三部分讲述"偶"数时,第二层次用了三个段落的文字来表达。先介绍"偶"的"均衡对称"的特点,再介绍它的"相反相成"的特点,然后举三个例子说明"无独有偶"的观念贯穿在各种艺术创造之中,把"表现"和"象征"的特点具体化,落到实处。

      全文结构紧凑,过渡自然,前呼后应。部分与部分之间,作者引用恰当的文字巧妙地进行过渡。如第一部分结束句是"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第二部分起始句紧扣"数"字,引用《广韵》中的"一,数之始也,物之极也",过渡到对数字"一"的介绍,第二部分结束"一"的介绍,第三部分立刻引《论文偶记》中的"天生之物,无一无偶,无一齐者"起始,引出对"偶"的介绍;第二、三部分介绍了"一"、"偶"之后,第四部分立即引《述学?释三九》中的"凡一二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承接上述的一、二,开展三、九的论说;第四部分关于三、九数字寓美的问题介绍结束,第五部分讲述数字的错综变化,以"错综其数,参伍以变"来关联。参,读sān。参伍。交相错杂。参,就是三;伍,就是五。这就承接了上文的"三";"数字的巧妙组合,可以产生层出不穷的审美情趣"开启了下文的论述。各个部分之间可说是用细针密线缝制,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引用得如此得当,如知识不广博,构思不精细,是难以想像得到的。

      前呼后应也处理得比较妙。文章开头说"你一旦结识了它,就会发现,它充满了情,充满了趣,充满了美",提示下文内容,三个"充满",主线是谈"美",每个部分都照应到。第三部分介绍"偶"的最后一段时说:"更有趣的是......"既与上一段衔接,又与"充满了趣"照应。第五部分开头一段过渡段,既承亡启下,又与开头的"充满了情,充满了趣"照应。前后呼应,脉络贯通。

      繁简详略也安排得十分精彩。第一部分总说,十分简洁;第二、三、四部分展开来说,比较详细;第五部分写数字错综变化的情趣,以举例为主,比较简略。文章当中三部分是主要内容,所以详写;但三个部分比较,三、四两个部分更为详细,因为"一"是数的起始,人们接触多,说的道理容易明白。"偶"说了好几层意思。由"偶"的特点说到"偶"不能误解为绝对平均的"一刀切",再进而说到"偶"推演到极致的情况,最后介绍"偶"中有一个不对称的偏正平衡,揭示数与美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常见的建筑说到古诗文,再说到人们接触得比较少的太极图与八卦,最后说到黄金率,由浅人深,层层推进。有些内容如用简笔,一两句带过,意思就不容易说得清楚明白。第四部分介绍数字"三--九"内容丰富,也是详写。但仔细剖析,这部分材料处理同样有详略之分。重点写"三"和"九","五"、"七"一笔带过。这样处理符合人们用"三"、"五"、"七"、"九"数字的实际情况。文章表述当繁则繁,当简则简,就显得绰约有致。

      文章的开头结尾也比较讲究。第一句话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运用"冰冷、枯燥、乏味"和"情、趣、美"两组意义相反的词对照,一下子就增强了吸引力。结尾用"是的。有数,就有美"收煞全文,既是全文的总结,又与文章标题呼应,加深读者印象。

      这篇文章且不说材料、语言上的特色,就从布局谋篇来说,层次清晰,繁简得当,首尾连贯,中心突出,堪为学习的佳作。

      习作评说

丹青点点画虫鱼

      国画里的虫鱼很少有人专门画它们的,而我却不惜纸墨地成天画,因为我爱塑造鱼儿悠游自得的模样和虫儿活泼蹦跳的情景,画下一条曲线优美的弧,直可以把一条鱼的意趣完全表达出来;画下一只轻巧灵活的细脚,那虫儿就简直要蹦了起来。

      午后,沉闷闷地,我就会提笔来画,磨些墨,蘸些水,挥上几笔,就可以使整个草虫、花间浮出来,再点上几笔,跳出一只蝗虫,飞出一群蝴蝶,展现出一片野趣,真能够使人忘怀忧虑、忘怀尘嚣,回忆童年时在草丛里的玩耍、嬉戏和捕虫的乐趣;再不然画上几只有力的爪,巨大的钳和浑圆的身,又成了只只螃蟹和大草虾了,真是其乐无穷。国画里的鱼可爱而富生趣,有时孤独高傲,有时热闹非凡,各有各的美,我常觉得用水墨画出来的鱼,自然就栩栩如生,而用水彩、油料画出来的鱼却好似糊上去的,死板板地,失了一股灵气。我喜欢齐白石先生的鱼,他画的鱼,形态生动逼真而有神韵,尤其他画的的九条小鱼更是可爱极了,圆大的嘴巴加上一对黑亮的眼睛,游着游着,小鱼的尾巴就好似真的摇了起来;另外我还喜欢八大山人画的鱼,他画的鱼只需用极简单的构图与用笔,就能活现出鱼的各种意态和精神,从鱼的造型上变化出无限的生机。

      画大鲤,取个吉祥如意;画鲶鱼,求个年年有余,画这些吉庆画,一方面取其吉庆的谐音,一方面也饶富趣味画几幅挂在墙上,自己慢慢欣赏,咀嚼其中的韵致,也觉得蛮有一股书香墨味;画鳜鱼,用柔和的淡墨,再点上花斑,镶画出一副肥胖的模样,极为可爱,不过用墨要活,才能使墨色鲜润、自然;画金鱼,带着一条绚丽的大尾巴,两只大而灵活聪敏的眼睛,再伴上层层翠绿的水藻。有时我真是欣喜满足于自己所塑造的水底世界中的每一条鱼,每一根水苹,每一颗青石。

      草丛、田里的虫儿都有着均匀优美的体态和声音,画起来别有一股劲力,只要架构得好,虫儿的活泼跳跃就能够表露无遗;画蛐蛐,使人想到白露的凄凉秋鸣和沁人的寒意,画斗蛐蛐更可以把蛐蛐那种张牙舞爪、呲牙咧嘴的模样活跃纸上;画蝗虫落于树叶间或地面上,用的不管是工笔或写意,颜色不管是黄绿或赭石,都生动而富意趣,一副刚健勇猛的模样;画螽斯、聒聒儿、络纬也各有各的可爱,用没骨法点出来尤为迷人,再题上一句"秋啼金井栏"就成了一片秋声秋色,仿佛也听见它们唧唧复唧唧地叫了起来;画蚱蜢,可以画它飞翔于草丛间,也可以画它停在草叶上,尖尖的头、长长的须、细细瘦瘦的脚,伴上竹石,伴上花草都会显出一股灵巧敏捷的神态,好像稍一惊动就会倏地跳走。

      在一大片桃、杏、牡丹、海棠、玉兰之间,画上一群蜂蝶飞舞,春天的景色才显得更美,整个情趣和韵味都流露在画面上,画紫藤、玫瑰配上蜜蜂;枫叶、红柿伴上细腰蜂,再放上一个蜂巢,题着"为谁辛苦为谁忙"更富诗情画意。画蝴蝶随风飞舞翩跹和翻翅的狂态,穿花绕柳,飘舞成群,更能表现出蝴蝶的神采和美丽的身影。小河边的芦苇或小草端画上几只蜻蜓,整个河面就显得更幽静、更美丽了。红红的荷花上点上一二只绿色的蜻蜓,画面显得格外灵巧生动,尤其可以把蜻蜒轻逸、飘忽的美姿,表达得更妥贴。

      画虫鱼,我会不知不觉地感到隐藏在画面后的色彩、草香和鸣唱,一直无穷地去构画的境界,驰骋在纸面上,我常常画着画着,整个人也同时陶醉进整个画面里,仿佛我也是一只秋虫,停在一片红得醉人的枫叶上,静静地享受这一派秋天景色。

      仔细去观察活生生的虫儿、鱼儿,然后在自己心里慢慢酝酿,慢慢结合所看到的每个瞬间,再用手画出来,神韵才灵巧。就这么看着,接触着虫儿、鱼儿纯真活泼的模样,我不禁也活泼起来,我越觉得想保持一颗童稚纯洁的心,珍惜每一份自然给予我的感受,爱每一个生命,甚至想把生命的动感灌输到形象之中,这种生命不是短暂、随便的,而是在跳跃中捕捉的,充满了欢乐轻松,显得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逸趣横生。

      每一种虫鱼都可以入画,但是在造形上应该变化的就要变化,应该突出的就要突出,写生不要太过死板,死板的写生反而不易生动,我想,写生不过是由一个客观的事物引发出画的灵感和动机而已,至于如何去取舍,如何去塑造,则由自己来决定,绘画绝对不要忘了还有自己,另外还应注重生动、情趣及简练,如何布局,如何取材,都要下一番思考。表现得要有活力,要有感情,不可拘泥一法,只要姿态自然,一挥即成,纵使意到笔不到,又有何妨?用笔用墨则要淡雅,以简单、洁净为宜,才有文人淡泊胸怀的意味,画的境界才有空灵的神韵。

      接触到国画中的虫鱼,我越发觉得愿意接近大自然,喜欢山水田园风味,这个味道虽然淡,但是却令人越嚼越甜,越饮越沉醉;我感到我就像一支脱了弓的箭。尝试着用敏感的知性,把活泼的生命力画向无限延伸的纸面;突然我只觉得眼前有一大群可爱美丽的虫鱼从绿色的波涛里飞昂起来,那么纯朴、柔和又生意盎然。

(陈正达)

      这篇习作写得画意盎然,角度选得小,只写虫鱼,描述得比较细致,情趣健康。

      文章的布局也有所考虑,先总写画虫鱼,然后分别叙说,先叙说画鱼,再叙说画虫,最后说画虫鱼的感受。从总体上看,材料作这样的安排是可以的。

      那么,为什么读了以后会有糊成一片的感觉呢?毛病主要在条理不清,层次不明。文章大的框架搭好,不等于就有条有理了,应该要理顺每个层次,理清每个段落,把意思有条不紊地一层一层表达清楚。这篇习作就是大框架搭好后在层次段落方面未精心谋画。

      例如第二、三段写画鱼,本该集中笔力叙说怎样画鱼,从中获得怎样的乐趣,而现在却拉拉扯扯,意思夹杂。既写画鱼,却从画虫人笔,又回忆童年在草丛里玩耍、嬉戏和捕虫的乐趣,这是生出枝桠;既写画鱼,又扯开去写画螃蟹和画大草虾,这又是枝桠。写自己画鱼集中在第三段,第二段又插入国画与油画与水彩画的比较,插入喜欢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的画。本来是想写自己丹青点点画鱼,因为夹杂了这么几个材料,枝桠横生,打乱了层次。修改的方法是:删除第一、二个材料,其他材料次序作调整,找出它们内在的联系,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比如喜欢齐白石画的鱼、喜欢八大山人画的鱼,和我画鱼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引起兴趣,还是作为学习榜样,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不仅材料显得凌乱,而且意思不明确。

      每一个段落里写什么内容,同样要仔细考虑。例如第六自然段,段的首句是"画虫鱼",但在具体写的时候,只有"虫","鱼"不见了。在同一段落里,前后没有照应周全,也影响条理的清晰。

      每一个段落里可以有几个小层次,每个小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