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用意绵密,一片浑成——缜密构思
(作者:于漪 更新时间:2009/6/26 7:02:13 信息来源:新浪网 点击:我要投稿

用意绵密,一片浑成——缜密构思

      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青年朋友听到过没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公请名画家画幅油画,主题是佛罗伦萨人怎样勇敢地反抗巴比伦侵略军入侵的。请的画家确实很有名,一位是艺术大师达?芬奇,一位是小有名气的年轻人米开朗琪罗。按当时的情况看,当然达?芬奇超过米开朗琪罗,在艺术功力、艺术造诣方面达?芬奇举世公认。然而,两幅画展出以后,竟然米开朗琪罗的画胜达?芬奇一筹。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达?芬奇画的是两军对垒,刀光剑影,而米开朗琪罗只画了佛罗伦萨一方,画正在亚诺河里洗澡的战士听到军号声,立刻跳出水面拿起武器的动人场景,画出了战士斗志高昂的精神状态,在画的构思上别出心裁。这个故事是绘画史上的一则佳话。文学艺术许多方面相通,写文章也是如此,不缜密构思,是出不了佳作的。

 

文心絮语

 

      我国古人论写作很重视文章的构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指出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认为构思是写文章头等重要的事。为什么头等重要呢?什么叫构思呢?怎样构思才能取得“一片浑成”的良好效果呢?

      构思,顾名思义,在思想上构造,在写文章前对准备写的文章作总体设计。写文章切忌想到一点就动笔,或者边想边写,像挤牙膏一般。要构造好一篇文章,须对文章的方方面面通盘考虑,力求周到绵密。从确立写作意图,到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从主题的开掘,到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选定;从篇章结构的安排,到词句的遣造;从标题的确立,到标点符号的选用,等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须认真切实的进行。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这方面都有过人的做法。列夫?托尔斯泰是三大传世之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作者,他在创作小说时,为了结构情节,塑造人物,苦心构思,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走路想着作品里的人物,说话时也想,睡觉到半夜,醒过来还想。可见构思到了何等的程度,真是殚思竭虑。构思的程度如何往往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下,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构思最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善于开掘,从总体上反复酝酿。在生活中感觉到的东西,有时觉得很新鲜,甚至引起内心的激动,但感觉到的东西并不能够真正理解,真正认识。要真正认识,深刻理解,非经过深思、精思不可。

      怎样才是深思、精思呢?用人们赞扬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话来说,“把日常生活的矿石变成宝贵的金子”。首先在生活中要发现多种多样的矿石,然后善于开掘,从中提取出十分有价值的金子。怎么才会“变成”?那要下功夫占有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从中提炼出文章的“意”。然后再根据写作的主旨,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表达。深思、精思的过程就是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认识上飞跃的过程。

      例如作家金马有这样一篇小品《“凌绝顶”也是起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名诗句,生动地形容当人们登上千仞顶峰时拥抱一览无际的天空,俯视山腰游荡的白云的豪迈情怀。可是有些人登上顶峰后,反而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包括第一个乘阿波罗号登月飞行成功的埃德温?奥尔德林。他获得了逾越常人的巨大成功后,反而精神崩溃,觉得生命有价值的活动已经到了终点。作家发现和占有了这些生活的矿石,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并开掘出其中闪光的东西。那就是“凌绝顶”绝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生命“下一站”的起点,要警惕“顶峰意识”的困扰,要注意“攀登意识”的不断更新,不断强化。

      发现、开掘,准确地找到“宝贵的金子”是构思的重要成果,但不能就此止步,还须从总体上反复酝酿、斟酌。选用最典型的材料,确立最能表现写作意图的思路,使用最恰当的语言,等等,均要在思想上精心构造。如《“凌绝顶”也是起点》一文并不是开门见山就亮出观点,登“绝顶”从来令人向往而敬佩,突然一下子变成“起点”,就会给人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影响阅读效果。作者采用了步步诱导的方法。先考虑“凌绝顶”的心理佳境——“一种空前的满足”,再考虑产生的奇怪心理——“莫名的惆怅”,然后思索产生“惆怅”的原因——“顶峰意识”的困扰,以典型事例证明,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顶峰”也是“始端”。怎样表现主题的构思常见的有:

      直言奉告。按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及进程,按物体的现象与实质,从正面述说,把自己的认识、想法、感情直接向读者吐露。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记叙、描写、说理,平实朴素。如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如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热爱劳动与支持革命等,表现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这篇悼念母亲逝世的叙事散文,开头由情入笔,总拎全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结尾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悼念——“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写得十分感人。这种构思最为平实,也最为基本,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学会这种构思尤为重要,因为它是表现主题的最最基本的方法,是基础。采用直言奉告,容易把事情说清楚,但不容易醒人耳目,不容易感人,常使人觉得平淡无奇。采用这种方法表现主题,构思时要在感情真挚、思想深刻上下功夫。犹如某种商品,样式平常,但质量超群。平中寓深意,平中见真情,文章的分量就厚实了。

      旁敲侧击。不是直接表达写作意图,而是采用迂回战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曲折地表达。这种构思往往以奇取胜,出读者意料之外。鲁迅的讽刺小品《立论》就是这方面构思的典范。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你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这种构思绝妙。老师好像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又好像没有回答,要表达的意思尽在不言中。文章一箭数雕,既鞭挞了说谎者,又称赞了说真话的老实人,更矛头直刺不表任何态的圆滑的“聪明人”。主攻对象是圆滑的“聪明人”,可以指文坛上的立论模棱两可的圆滑者,可推及到社会上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中此类人,社会意义极为深刻。鞭挞、斥责圆滑者,作者未直说,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办法,放在一个故事中充当角色,在比较中揭示卑劣的灵魂。用少许笔墨勾画出如此多的嘴脸,揭示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非大手笔是做不到的。但是,只要认真领会,我们可从中受到启发。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表现主题,须注意:奇,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侧,要紧扣中心,不能旁而无边,侧而无当,千万不能因迂回而忘记写作主旨,用旁及的材料淹没中心。

      托物言志。“借景以引真情”、“借物以寓其意”,不直接表露写作意图,而是假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构思这种表现主题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1.“物”要选得准,选得小,选得巧;2.“物”与“志”之间有内在联系。内在联系越紧密,“物”就选得越准,越能“以小见大”,表达深沉的、深邃的思想。如韩静霆的《爱藕说》中有这样一段:“藕,自生于世间,便委身水下,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污泥,却洁似玉,白如雪,一尘不染。不是贞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贯通,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可谓贫贱不屈;它虽然柔嫩,藕芽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柔中有刚。”

      这段文字纯系描写“物”,这个“物”就是“藕”,平凡的,常见的,人们经常食用的,“物”选得小。先安排藕的生存环境,围困在浊泥污土中,不见日月,再着力考虑它内在的品质。而表现内在品质时,进行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思考,从气质、品德、修养、性格等方面刻画它,颂扬它的贞洁操守、贫贱不屈、虚心通达、柔中有刚。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志呢?“也想把真挚的感情献给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物”与“志”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作者借藕言志,歌颂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小见大。文章先考虑荷花、莲叶、莲蓬和藕,四位一体,挑明自古以来诗人咏前三者,对藕却缺乏诗情;然后着力思考藕这“藏在泥水深处的诗题”’多方面表现它的内在气质;再进而与荷花、莲子比较,用三个“谁知”的句子——“谁知它生于何时”、“谁知它年寿几何”、“谁知它有几多辛劳”刻画它默默奉献精神;再插一笔它药用、食用,尤其是哺育天下幼儿的价值;最后直抒胸臆,表露热爱伟大母亲的感情和颂扬奉献的精神。构思的线索十分清楚。托物的“物”要写透,写出其本质特征,否则文章的“志”就缺乏扎实的依托。

      以上所述,是就文章的通篇构思而言。不同体裁的文章具体运用时可有千差万别,在某些方面还可综合起来考虑。只要动脑筋,知其“一”也就能领悟到“三”了。

      对文章的局部,构思也要精细。有的部分粗线条,一带而过,有的部分须细密;精雕细刻。哪怕是一段话,一个场景,写作的人总要反复构思,苦心经营。如《记一辆纺车》中许多纺车竞赛的场景,气势之所以万千,离不开作者的缜密构思。“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胜利的快乐。”作为纺车竞赛这件事,直接叙述仅一二句,如那样写,就十分干瘪,难以动人。作者采用了极力渲染的手法,与“沙场秋点兵”比较,以万马奔腾为喻,以天、地、群山、深谷为背景,描绘规模、阵容、气势,既有“物”的展示,又有“人”的情意。作者如不精心观察,反复思考立体与背景,不多角度多方面展开联想,调动多种表现手法,不可能写得如此有声有色,不可能如此有声有色地抒发战斗豪情。

      写作前的构思过程,一般说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抓住写作主旨和材料思考,究竟确立怎样的主旨,选择哪些材料,怎样表达,定方向,定规模,使文章在脑子里有个雏形。第二阶段反复酝酿,从内容到结构,从表现方法到语言运用,从文章整体到文章局部乃至细部,进行周密的思考,把一个个问题想仔细,想清楚。酝酿的过程是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改雏形、丰富雏形的过程。第三阶段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反复酝酿时,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要撒得开,但在广泛思考的基础上要敢于收拢,善于取舍,最终确立文章的主旨、框架、写法、语言,犹如瓜熟蒂落,百川归海。客观事物极其复杂、纷繁,要洞悉它们非一日之功,要生动地反映它们,构思就得狠下功夫。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不值得写,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来就一钱不值。”写文章脑子里由朦胧到清晰,由泛说到精彩纷呈,不积极思索,不用意绵密,行吗?

      文前构思最常用的方式是两种。一是打腹稿。动笔之前在脑子里设计,全方位地考虑要写的方方面面。二是列提纲。用简短的文句提纲挈领地记下思考的要点。对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后者构思方式尤为重要。列提纲,明确写作主旨,搭好文章框架,然后反复推敲,进行修改。列提纲,就是对文章进行总体设计,记录构思的成果;修改提纲,也就是修改设计,促使思考问题更为清晰,更为周密。提纲列得手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就得到有效的训练,脱开纸打腹稿也就不困难了。

      佳作借鉴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月,我进入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的一下笑起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的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的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

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的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的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除台湾省外,先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的发现,我的对话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的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半屁股也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难。”

[1] [2]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