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铁一中、广州外国语学校、广州大学附属中学三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 800 字。 |
一、作文材料类型及考查特点
本作文材料属于“观点对立型”,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常见观念的深入思考和个性化表达能力。材料简短而富有哲理,通过提出“眼见为实”这一传统观念与“不尽如此”的相对观点,引导学生探讨“真实”与“表象”、“认知局限性”等深层次问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二、审题步骤与方法详细阐述
明确核心议题:材料的核心在于“眼见是否为实”,引申出对“真实”与“感知”关系的讨论。
界定关键词义:“眼见为实”意味着直观观察到的现象往往被认为是真实的;“不尽如此”则暗示着事物可能存在未被直接观察到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分析逻辑关系:对比两种观点,寻找论证的切入点,如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主观偏见的影响、信息的误导性等。
挖掘深层含义:探究为什么“不尽如此”,可能涉及到认知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多个维度的思考,如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知识的构建过程等。
三、材料解读
第一层:直观经验的传统认知
内容概述:“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这一层直接指向人们广泛接受并传承的经验法则,即我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的直接观察结果,认为亲眼看到的事物是真实可靠的。这反映了人类认知中对直接证据的重视,以及对感官体验的信赖。
解读要点:此部分强调直观感受在日常判断中的基础作用,同时隐含了一个前提——直观经验往往是判断事物真实性的重要标准。但这种直接性也提示了分析的起点,即从大众共识出发,探讨这一共识的合理性和局限。
第二层:对直观经验的质疑与反思
内容概述:“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这一句引入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声音,意味着并非所有情况下“眼见”都能准确反映事实全貌。它激发读者思考,暗示在某些情境下,直接观察到的信息可能只是表面现象,或者受到主观解读、环境因素、信息不全等因素的影响。
解读要点:此层深入,提出了对直观认知的挑战,促使读者考虑认知的复杂性。它引导思考者认识到,真实与表象之间可能存在差距,强调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的必要性。此外,它还暗示了认识深化的过程,即从简单接受到主动质疑,再到探索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分层综合解读
通过这两层内容的对比,材料实际上构建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探索框架。第一层树立了讨论的基石,即直观经验的普遍接受度;第二层则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这一基石的细致考察与批判性反思,提示读者不应盲目依赖直接感知,而应结合理性分析、多角度验证,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世界。
小结:
第一层:“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这反映了直观感受在人类认知中的基础地位,强调直接经验和感官证据的重要性。
第二层:“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此句引入了对“眼见为实”这一传统观念的质疑,暗示存在超越表面现象的更深层次的真实或误解的可能性。
四、结合解读所得的材料立意
立意可围绕“直觉与理性”、“真相的多维性”、“认知的局限与超越”等方面展开,如:
- 理性审视下的真实:强调在直观感受之外,需通过逻辑推理、批判性思考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 多重视角下的真相:探讨不同视角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以及如何整合多元信息以接近真相。
- 认知的局限与成长:分析人的认知局限性,鼓励不断学习与探索,以拓宽视野,更全面地理解世界。
五、基于上述立意给出恰当的标题参考
- 《眼见非全实,理性探真知》
- 《多维视角:透视真相的棱镜》
- 《认知的边疆:超越眼见的探索》
六、给出符合材料立意的写作素材及运用指导
素材示例:《罗生门》故事,展示不同人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反映主观性对真相的影响。
- 运用指导:可通过分析每个人物的叙述差异,说明观察角度对事实判断的影响,强调多角度求证的重要性。
素材示例: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挑战亚里士多德关于重物先落地的传统观念。
- 运用指导:用以证明科学实验是超越直观感受、验证真理的有效途径,强调理性实验在认知过程中的价值。
【回归课本找素材——学以致用】
语文学科素材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素材内容:邹忌通过自身与徐公比美的故事,发现周围人因各种原因对他有所恭维,从而领悟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进而向齐王进谏,指出广开言路、接纳忠言的重要性。
运用指导:在文章中,可以引用邹忌的故事来说明即使是亲耳听到的赞美,也可能因人际关系、利益驱动等因素而不尽真实。以此强调信息接收时应保持客观理性,鼓励多渠道验证,以接近真相。
《石钟山记》(苏轼)
素材内容: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石钟山得名的原因并非如之前所闻,而是由于水石相搏发出的声音。这一过程展示了作者不轻信旧说,勇于实践求证的精神。
运用指导:利用苏轼的例子,强调“实践出真知”,说明直接观察(眼见)有时受限于条件或个人经验,而亲自探索验证才能获得更准确的认识。在论述中,可以借此倡导读者面对问题时应抱有探索精神,不可仅凭既定观念作出判断。
跨学科融合素材
物理学:光的折射现象
素材内容: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导致物体的位置或形状看似发生变化,如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筷子插入水中看似折断。
运用指导:这一物理现象可用来说明“眼见不一定为实”,因为我们的视觉受到了物理规律的影响。在论述中,可以将此作为自然科学的例子,强调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被物理规律“扭曲”的结果,从而论证理性分析在理解自然现象中的重要性。
历史学科:罗斯福新政的多面评价
素材内容:罗斯福新政在历史上有着多重评价,一方面被认为是美国经济走出大萧条的关键,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其扩大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过多。
运用指导:通过不同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展现“眼见”(即直接的历史记载)可能因立场、时代背景等因素而呈现出不同面向。在写作中,以此为例,说明理解历史事件需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考察,不能仅凭单一资料或直观印象下结论。
运用提示总结
在作文中运用这些素材时,关键是要紧密联系“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主题,通过具体事例说明直接感知的局限性,以及理性思考、多方求证的重要性。每引用一个素材,都应明确指出其与主题的关联,分析其背后的原理或意义,并结合个人见解,深化文章的论述层次,提升说服力。同时,注意素材间的逻辑过渡,确保文章结构紧凑,论点清晰。
七、范文提纲展示
标题:《理性之光:超越眼见的真知探索》
开头:
- 引用名言或小故事,引出“眼见不一定为实”的主题。
- 简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直观认知误区,提出文章中心论点:在直观感受之外,理性思考是探索真相的关键。
正文主体:
段落一:阐述“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随后转折指出其局限性,如光与影的错觉、心理偏见等。
段落二:以历史或科学实例(如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论证理性思考与实验验证的重要性,展示理性如何纠正直觉的错误。
段落三:探讨多重视角下的真相,如媒体报道的多样性、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的差异,强调综合分析信息的必要性。
结尾:
- 总结全文,重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理性、开放心态,勇于质疑和探索未知的重要性。
- 提倡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学习新知,以期在认知的旅途中不断超越眼见,达到更深层次的真知灼见。
- 结尾以诗意或展望未来的形式,激励读者在认知探索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提纲成文】
理性之光:超越眼见的真知探索
“盲人摸象”的典故,传颂着因片面见解而导致的谬误。这正如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光怪陆离的现象,人们往往容易被表象所迷惑,陷入“眼见为实”的误区。然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直观的局限,用理性的光芒照亮未知的道路。
我们常常听闻“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教诲,但这句古话并不总是适用于复杂多变的世界。光与影的交织,常常让我们产生错觉;心理偏见的干扰,又让我们在判断时偏离真相。正如古人所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眼睛的观察,更是心灵的洞察和理性的思考。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因理性思考而颠覆传统观念的实例。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抛下两个质量不同的铁球,挑战了“重物比轻物下落得快”的古老信念,最终用实验证明了自由落体定律的正确性。他的成功,不仅在于他敢于质疑的勇气,更在于他运用理性思维进行实验的智慧。这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理性是唯一的尺度,是衡量一切的准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一颗理性的心。媒体报道的多样性,让我们在获取信息时眼花缭乱;个人经历与集体记忆的差异,又让我们在理解世界时充满困惑。然而,正是在这种多元与复杂的背景下,理性思考的力量愈发显得重要。我们需要学会综合分析信息,辨别真伪,不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正如法国作家雨果所言:“一个能够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让我们以理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质疑和探索未知;让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不断学习新知,以期在认知的旅途中不断超越眼见,达到更深层次的真知灼见。正如古人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勇攀高峰。
【提纲二】
题目:《探索真知的多棱镜》
引言
- 开篇简述“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
- 引入疑问:在信息爆炸与认知多样化的今天,直观所见是否总能揭示事物本质?
- 阐明文章目的:探讨认知的多维性,提倡高中生应具备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探索精神。
主体部分
第一部分:直观经验的局限性
- 案例分析:引用《邹忌讽齐王纳谏》,说明即使是最直接的赞美也可能是出于私心,强调直接感知易受主观情感影响。
- 学科链接:生物学中的“视错觉”现象,如“赫尔曼格子错觉”,展示眼睛可能被欺骗,直观并非总是可靠。
第二部分:多角度审视真相
- 历史视角: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多面评价,说明历史事件的理解需跨越时间与空间,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
- 科学探索: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研究,突破“重物先落”的直观认知,强调实验验证在科学发现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高中生的角色与行动
- 批判性思维培养:结合语文课堂上对文学作品多角度解读的训练,强调培养高中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的重要性。
- 跨学科融合学习:介绍物理中的“折射现象”与生活现象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
- 总结“眼见不一定为实”的深层含义,强调多维度探索和理性思考的价值。
- 对高中生寄予期望:在信息时代,应成为有辨别力的思考者,勇于探索未知,不满足于表象,不断追求真理的深度和广度。
- 呼吁行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自己成为能够洞察本质、跨越认知局限的新时代青年。
【提纲成文】
探索真知的多棱镜
“眼见为实”,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似乎为我们的认知世界划定了界限。然而,在信息爆炸与认知多样化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直观所见,真的就是事物本质的全部吗?在这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一双能够洞察本质、探索真知的“多棱镜”般的眼睛。
诚然,直观经验是我们认识世界的起点,但也往往带有主观性和局限性。邹忌的智慧就在于他能够透过“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的表象,看到“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的真相。同样,在生物学中,我们也能发现“眼见”的局限。赫尔曼格子错觉告诉我们,眼睛也会“说谎”,直观所见并非总是可靠。
要揭示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真相。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告诉我们,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不同的视角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罗斯福新政,有人看到它拯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有人则批评它带来了长期的财政赤字。正是这种多角度的审视,让我们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同样,在科学探索中,伽利略通过反复实验,打破了“重物先落”的直观认知,揭示了自由落体的真正规律。这些历史与科学的案例告诉我们,只有摆脱直观经验的束缚,从不同角度探索真相,我们才能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质。
作为高中生,我们正处在知识积累与认知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多棱镜”思维呢?首先,我们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更要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种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正是我们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次,我们要注重跨学科融合学习。物理中的“折射现象”不仅揭示了光线的传播规律,还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息息相关。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世界,打破学科壁垒,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应该满足于直观所见的表象,更应该追求真理的深度与广度。只有具备“多棱镜”般的思维,我们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揭示世界的真相。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融合能力,成为有辨别力的思考者,勇于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深度与广度。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更加真实的未来!
上一篇文章: “生活态度:在日常琐碎中寻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审题立意及范文
下一篇文章: “青年成长中平衡任性和收敛的思考”审题立意及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