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6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夺胎换骨”“以故为新”是黄庭坚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是王国维对诗人创作的具体要求;“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是林黛玉传授给香菱的作诗秘籍。
上述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言论对我们观察自然宇宙、看待万事万物、感悟社会人生也颇具启示意义,你对其中的哪一条感触最深?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黄庭坚的“夺胎换骨”“以故为新”强调要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之上勇敢创新;王国维的“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强调既要深入生活,获得切身的体验和感受,又要超脱生活,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万物;林黛玉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强调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于内容。
提示语中,“上述三人关于诗歌创作的言论对我们观察自然宇宙、看待万事万物、感悟社会人生也颇具启示意义”暗示考生写作时不能只谈诗歌创作,而应该将视野转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宇宙、社会人生。而“你对其中的哪一条感触最深”则提示考生只须选择材料中的一条观点集中笔墨写作,而无需面面俱到。而尽管三选一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给了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无论选择哪一个,都要注意材料中体现出来的“学习(继承)与创新”或“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或“形式(外在)与内容(内在)”之间的关系,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思辨性,不能割裂关系,将文章立意简单的平面化。对此,若选择黄庭坚的“学习(继承)与创新”,可结合我们的学习与工作说明持续不断的学习为创新打下基础,创新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整合和再创造。也可结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思考,指出继承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创新使传统文化大放异彩,从而得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继承的目的的结论。若选择王国维的“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则首先需解释清楚看待事物一味“入乎其内”不免会陷入“死胡同”,钻进“牛角尖”;而若只是“出乎其外”又免不了缺乏细致观察与深入剖析,难以认清事物本质;唯有“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方能获得客观而又全面的认识。由此,可说明我们在生活中,既要深入生活、热爱生活、认真去体验生活,又要超脱自我、超越生活、拥有通达的人生智慧。若选择《红楼梦》中的“形式(外在)与内容(内在)”,可以着重强调内容的重要性,说明我们生而为人要注重内在的修养,而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皮囊,做事要尽量摒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多在做好事情本身上下功夫。也可针对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性去做文章,指出同一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展现不同的具体内容;当形式与内容相宜,会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有消极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立意:
1.有学习才有继承,有创新才有发展。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善于利用和创造必要形式,适时抛弃与内容不相宜的形式。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三千年前,我们的先祖观察尺蠖软且细长的身体屈伸而行,触发灵感,留下了“尺蠖之屈,以求信(通‘伸’)也”的哲思。生活在21世纪的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地设计了“祝融号”火星车的主动悬挂系统,模拟尺蠖的运动,提高了火星车在复杂地形自主脱困的能力。最近有信息传出,美国宇航局最新设计的月球车借鉴了中国火星车的设计,将以一种像尺蠖爬行一样的协调方式移动轮子,中国科学家回应:欢迎共享。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尺蠖”这小小的自然之物,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复兴中学将在五四青年节组织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分三个层次展现了灵感、创造与共享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次,写的是先祖通过观察尺蠖收获灵感,总结出了屈以求伸的道理。由此可知,灵感的获得源于仔细地观察、深入地思考。第二个层次,写的是中国科技人员,模拟尺蠖的运动,创造性地设计了火星车主动悬挂系统。由此可知,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可以让已有的知识、事物创造新价值、实现新用途。第三个层次,写的是美国宇航局借鉴中国火星车的设计,来设计自己的月球车,而中国科学家对此表示欢迎。由此可知,知识的共享能够给世界带来进步。
题干中设置的写作情境是参与复兴中学在五四青年节组织的以“灵感·创造·共享”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这既规定了主题,也暗示考生,可以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背景,站在青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捕捉灵感、勇于创造、善于共享。另外,题干中的“给古人以灵感,给今人以创造,让科技在世界共享”也提醒考生,要注意到纵向的古今传承和横向的中西互通。
写作的时候,可以建立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实际上,三个关键词正是一项发明创造的三个阶段。可以先强调,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从平常的现象中获得启发、捕捉灵感。这里可以联系瓦特通过观察开水壶盖获取蒸汽机能量转换灵感的例子来论述。然后,强调把捕捉到的灵感转化为科学认知或实用的技术,也需要具备创造精神。最后,可以强调,要有共享精神,一是源于知识没有国界,应该服务于全人类;二是共享可以让知识形成碰撞,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
立意:
1.善于捕捉灵感,勇于发明创造。
2.灵感带来新知,共享实现幸福。
3.古今传承把灵感化为创造,世界能共享把知识变成福祉。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都说的是“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的伦理观念,包含着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的和谐、不同民族与信仰间的和谐等等。人类自古至今,因“不和”而产生了无数冲突,甚至战争。
请你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和”的认识和理解。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材料的主题为“和”,中华文化历来就主张“和”,有许多有关“和”的伦理观念。既有人与人的和谐,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不同种族与信仰间的和谐。“和”则多方受益,“不合”则各方受损。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也主张“和为贵”,以人心向善的价值导向,呼吁各国树立博大胸怀,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我们希望借助涵化融合的方法来达到天下大同,用和而不同的包容理解来消弭矛盾、化解冲突,以期达到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目的。考生写作时,可从邦国之交、世界发展等角度思考,联想和立意都是自由的。
参考立意:
1.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2.和而不同,天下大同。
3.以和为贵,世界多美好。
4.和而不同,和谐共处。
5.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4、阅读下面的材料,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5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