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由材料、引导语和写作常规要求三部分构成。其中,材料部分毛泽东论及“体育之效”时的相关言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强弱可能互转,因此强者和弱者都应该保持正确心态,哪怕我是弱者,也要努力向强转变。这段材料给考生提供了写作的语境,是考生思考的起点;引导语部分——“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规定了本次写作的具体任务要求,同时也给考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考生要结合材料,并能够抓住材料带来的启示意义,展开写作,呈现出自身的感悟与思考。
对于考生而言,材料中体育带来身体强弱变化是生活实践验证了的、易于考生接纳理解的现象和道理,是考生非常熟悉的社会实践情境,写作引导语也非常简洁明确。关于材料的“启示意义”,由体育范畴的身体强弱变化联想到人生、国家、民族的强弱变化,对考生而言也不存在太大的思考障礙。
但即便如此,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圆满完成写作任务,如本文开篇所言:除了考生自身语文素养水平之外,还要看考生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向:比如轻视材料,忽视任务指令,文风求偏求怪等。这种观念偏差导致考生无法呈现自身应有的写作水平,实属遗憾。
二、写作备考要点
那么,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应考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遵从写作指令
高考写作题目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都不可能是自由无序的写作,而是有规定的写作任务要求。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在《202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对“符合题意”有明确的阐述:“要同时符合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结合材料。二是要谈出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论述所具有的启示意义。三是要在文中体现出考生自己的感悟与思考。”不难发现,这三个要求来自于题目中的指令语中的三句话:“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以上“符合题意”的标准,鲜明体现了评卷标准制定者对试题引导语的全面遵从;而作为应考者,自然也不能抛弃试题引导语,无视任务指令。
以《以体育强国之魂魄》一文为例,考生围绕体育课缺失的现象,接连发问:为何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会出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从原因到对策,思考深入。然而只抓住体育的重要性,而忽视“体育之效”的“启示意义”,尽管表达有条有理,却不符合题意要求。这种不认真审题、不推敲写作指令而满足于自我挥洒的做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2. 尊重给定材料
题目中给定的材料,无论是生活中的现象,还是历史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倒计时专家例说往年高考作文帮你抱佛脚(3)巧炊无米
下一篇文章: 高考倒计时专家例说往年高考作文帮你抱佛脚(5)材料丰富论据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