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同学在考场作文的后记中感叹:“为什么我的作文老是在几个材料上转悠,老是走不出固定的套路呢?”
面对此问,我想起了新学期之初出现的一桩怪事:高三(3)班的两位同学几次摸错了教室。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她俩高一高二年级时,教室一直都在教学楼四层,两人总喜欢并肩而行说说笑笑就上四楼走进自己的教室;到了高三,教室换到了楼下的平房里,可两人还是按照两年来养成的老习惯,不知不觉地上了楼梯。有人说这两个同学犯糊涂,就像迷信说的进了作法人设的“迷魂阵”;其实,这是“心理定势”所造成的。
所谓“心理定势”,就是早先的经验和重复活动,构成了后来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以致影响和决定了后来的心理活动。仔细一想,人们是很容易步入这种“心理定势”的“迷魂阵”的——
有一个相声段子:有户人家的大门上横一道祖传的高门槛,家中的老爷子从小便习惯了跨门槛。每次送客人,他都照例地提衣,抬腿,跨门,拱手。由于“时代的潮流不可抗拒”,也由于儿孙们多年的抱怨,这道祖传的门槛有一天终于被锯掉了。可是,老爷子送客出门时仍旧是提衣,抬腿,跨门,结果一下摔倒了,腿骨摔伤了,被儿孙们抬去住医院。奇怪的是,他的腿治好了回家以后,尽管家人一再提醒他门槛不在了,而他常常还是不自觉地提衣,抬腿,跨门槛。
有一则笑话:一财主请教书先生教儿子识字。先生写一笔教读“一”字,写二笔教读“二”字,写三笔教读“三”字。财主的儿子自以为“得矣”,便告诉父亲辞退先生。不久,财主要请一姓万的朋友做客,让儿子写请贴,儿子写了半天还没写完。财主来催问,儿子抱怨说:“天下姓氏这么多,为何要姓万呢?我从早上写到现在才写五百画呢。”财主的儿子自作聪明,结果犯了与“秀才识字认半边”相同的错误。
某领导长年累月坐办公室批条子,先写“同意”二字,后改为画圆圈,由于功夫下得深,圆圈画得特别圆。有一天,他的儿子拿出学校期中考试试卷,说老师要求学生家长在上面签字。他接过试卷,不假思索地挥笔画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圈。
历史上有一个时期,影视剧的人物“脸谱化”,成了人人皆知的“面孔”。一个个头矮小、五官不正的人物出场了,连三岁的孩子也会说,那是“坏蛋”;一个身材高大、浓眉大眼的人物出场了,不用介绍,大家准都知道是“正面人物”。人们的头脑还形成了那个时代的电影“套路”:受刑的准是好人,梳中分头的绝对是汉奸,跳崖的都是英雄,健在的大多是立过功。
“史无前例”的时候经常召开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讲用会,时间一长,中小学生都掌握了一套固定的发言“路子”:上学路上,我看见(稻田埂有个水漏子、一只羊在吃麦苗、一个老人摔倒了,等等),我当时不想去(堵、撵、扶,等等),这时,我想起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要关心集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等),我就上前(堵住了、撵跑了、扶起了,等等)。
也许是“文革遗风”犹存,今天的一些中学生“编”作文,也有固定的“路子”。写记叙文,“难忘+例子+抒情(评论)”;写议论文,“引+议+联+结”。最为流行的是“五子”:写自己坚强,就一定要“死老子”;写好人、好事,总少不了上车“让位子”,走路“扶瞎子”,帮人“推车子”,街上“拾夹子”(即拾钱夹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