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了老人碗里。
同学们在审题立意中常犯的错误有:由老人不满意得到的是半碗红薯干而立论“知足才能常乐”“感恩心理不可缺”。由莫言对老人的气急败坏让老人滚而立论“冷漠是可耻的”“给别人一个微小的帮助”。由莫言母亲把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而立论“愿温情常在”“生活有爱才美好”。
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同学们缺乏对材料的整体观照,所抓取的材料枝节处与材料整体意蕴毫无关联。因此,我建议你审读材料时,先整体观照,再选取角度。上面这则材料从整体思考,我们会发现材料的核心范畴是“行善”:富贵中行善值得肯定,困境中行善更值得尊敬;有人格的尊敬,行善弥足珍贵。在此基础上,再从莫言的角度思考,可以立论“行善更该尽善”“行善不该盛气凌人”等。从莫言母亲的角度思考,可以立论“施舍首先是一种尊重”“助人应发自内心的真诚”等。
抓住材料的核心范畴,执大御小,选取合适的角度,就不易犯盲人摸象类的低级错误了。
误区四:近义混淆,概念偷换。
读题时,有些同学容易将相近的概念混淆,以致于偷梁换柱,另起炉灶。这是考场作文的大忌,可怕的是写作者全不知晓。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生活中处处有“未完成状态”:赛跑未到终点,大楼尚未竣工,学习没有结业……有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疲惫、焦虑,难以接受。人人认为未完成状态使人激昂、奋进,充满期待。
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很明显——“未完成状态”,但不少学生在作文中大谈残缺美,举维纳斯、史铁生为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不妨还原这些学生的思维链条:未完成——完不成——不完满——残缺——残缺美。表面看来滴水不漏,毫无破绽,但问题恰恰隐藏其中。“未完成”不等于“完不成”,“未完成”只是过程和状态,有完成的可能性,而“完不成”却是结果,已然成为现实。两者虽有相近处,却有明显不同,而某些同学混为一谈,致使偏离题意。
因此,我建议你在审题立意时,能借用材料关键词表述的就尽量用材料原词,如果需要你进行转述的,也尽可能要符合材料原意。
误区五:随意添加,无中生有。
我发现,审题最怕“想法多”。“想法多”,指的是对材料进行随意衍生,不在“根目录”层面思考,而是延伸到“一级目录”甚至“二级目录”层面去思考。这时候,想法越多,离题就越远。
比如下面这道作文题材料:
生活中,人们大多相信自己的判断。其实每个人的认识不过是全景图中的一块碎片,只有承认这一局限,才可能有接近真相的判断。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不同类型作文题的读题通关秘钥,帮助考生作文获高分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三种论据分析法,让考场议论文惊艳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