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针对空巢老人需要子女关爱的事实,写一篇谈“孝”的文章,可写的角度是很多的。谈“孝”,可从“是什么”的角度进行概念分析,写“孝”的内涵,可从背景分析的角度写“孝”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可从原因分析的角度写要“尽孝”的原因,还可以从功能分析的角度写“尽孝”的意义,“不尽孝”的危害、后果,还可以从措施分析的角度写应该如何“尽孝”。可写的内容很多,但考场作文只有800来字,篇幅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写。
如果缺乏读者意识,只有“作者意识”,写作者就会从自己最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好写的角度来写,而不会去考虑文章主要写给哪些人看,这些读者有怎样的想法,他们最需要作者写哪些角度,他们最容易被哪些内容打动。这样的话,写出的文章只能说是完成了写的任务,而没有完成沟通交流的任务。“自说自话”的文章很难得到读者的积极响应,读者不愿看的文章其实本来就没有写的必要。
如果写作者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就先要分析读者的情况。文章的主要读者当然是空巢老人的子女们,他们大都已到中年,因为在外打工或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家看望父母一两次。说他们一点也不孝顺,也不完全符合事实。给父母打几个电话,买件新衣,给些钱,甚至带老人去旅游一回,很多子女基本上是能够做到的,而且他们可能会以为自己已经是很孝顺的子女了。但是,老人们真正最需要的是什么?除了物质上的东西之外,最需要的是亲人的陪伴和交流,是子女的宽容和理解,是儿女的健康和平安。因此,从子女们容易忽略的角度来写,最能让他们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篇题为《夕阳里,享受“最美好的特权”》的时评,作者就很有读者意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万宠不如一懂,孝敬给老人所需要的,才能让他们享受到‘受尊敬’这个‘最美好的特权’”,具体就是从“陪伴就是孝敬”“宽容理解就是孝敬”“守纪上进就是孝敬”三个角度来阐述的。这三个角度,都很有现实针对性,尤其是“守纪上进就是孝敬”,在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的今天,更有现实意义。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一段:
守纪上进就是孝敬。“80岁的老父亲希望我尽的孝道,一定是安安稳稳地待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而不是看到儿子被关进监狱”,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发改委原主任科员李双喜利用职务便利将一套无主空置房登记其父名下想尽孝道,事情败露后在狱中这样忏悔。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在外,父母最担心什么?一份调查显示,子女安全、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工作情况排在前列。父母都是深明大义的人,不会硬把子女绑在身边,更不会让孩子为家事误公事,都把子女的守纪上进,当作最骄傲的事。让父母不操心、多安心,就是孝敬。钱学森留学美国前,父亲钱均夫寄语他:“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钱学森不负父愿,事业“灿灿然”为国尽大忠,为人“青青然”为父尽大孝。

四、读者意识有助于写作者的论证更加严密
议论文要能以理服人,就不能只考虑自己怎么论证,还要考虑读者会怎么反驳自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己方的观点有没有不够严谨的地方?是不是需要一定的限制条件?是不是只选择了对己方有利的论据?还有没有不利于自己的论据?如果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己的论证是否合乎逻辑规律?如果确实有问题,读者会如何批驳己方的观点、论据和论证?自己又应该如何应对?只有把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做到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例如苏洵写《六国论》,他就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了思考,设想读者会这样反驳:“你说六国破灭原因在于赂秦,那么齐燕赵三国并未赂秦,这不是明显不合事实吗?”既然读者会这样反驳,那就应该在文章中预先写出读者可能会有的反驳,并且进行回答,让其口服心服。于是苏洵在提出论点之后用读者的口吻写道:“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然后自己回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他的回答揭示了六国唇齿相依的关系,指出未赂秦的齐燕赵三国之亡的确与赂秦的三国有关。读者看了,自然会觉得苏老先生的论证严密,滴水不漏。
再如一篇题为《不要再“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文章,先指出有一些地方出现“一任市长一张蓝图”的怪象,认为追求“任期政绩”才是“算在自己头上”的政治资本,接续前任的规划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文章接着写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一鸣惊人的议论文:文旨引经“据”典,切忌一“点”到底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备考】不同类型作文题的读题通关秘钥,帮助考生作文获高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