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面描写的要领与技巧
所谓场面描写,指的是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对由人物在特定的场合里相互间发生的关系而构成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场面有大有小,但不管怎么说,场面描写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事件繁杂,人物众多。
作为在高考中能够用来与大作文配伍的小作文的一种样式,是每一个积极备考的考生都必须要给予足够注意的一种作文类型;尤其是在高考作文向广大考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注重开放性,增强文学性”——的今天,重新提及有关场面描写的要领与技巧,就更具针对性了。请先看下面的图示:
总写——用描写句交代发生了怎样一件事
A(描写点)
B(描写点)
场面描写 分写 (选择描写点时,必须注意照
C(描写点) 顾“面”)
……
总括——呼风唤雨(即“景物衬托”)
图示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呢?首先,告诉了我们要想写好场面,把握住“总—分—总”结构的重要性。
一.它可以使我们那虽属于片段性描写的小作文相对完整;因为既然是作文,就一定要有头有尾,才能称得上是作文。
二.考场作文不比平时,可以沏上一壶茶,点燃一支烟,心境平和;那气氛太紧张,把握住了这种结构,就可以做到心中有底,不慌不忙,写出符合要求的作文来。
三.也只有运用这种结构,才能够做到“在最小的面积里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最大量的细节,最大量的情感)”。
总写,用一个极富描写性的句子,交代发生了怎样一件事;因为所谓的场面描写,就是写不同的人面对着同一件事而必然产生的不同反映、不同行为、不同情绪……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特定的生活场景。在总写时,你的描写若能一下子就把你唯一的读者——考官带入了某种美妙的境界或有如身临其境的气氛,那就更好了!分写时,用几个描写句,将经过了选择已经设定好的几个不同的人物面对着同一件事所做出的不同的反映、表现、行为、情绪描写出来,写得越有生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满像那么一回事”越好。然后再写一句话作结。应该说,这样去构思,就不仅可以做到临场时不惊不慌也不乱,而且能使自己迅速地进入一种状态、一种境界:镇定而从容,许多先前压根就没有想过的情、理、趣,此刻就会如潮涌如浪卷般地俱奔来笔底。
尤其,该多说几句的是,分写的时候要反复想着八个字: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所谓“点”(描写点),指的就是你经过选择已经设定好的某几个人物在事件发生的过程中的“表现”。“点”(描写点)不宜过多,二、三百字,三、四百字的小作文,以三、四个描写点为佳。即便是很大的场面,也从未有哪一个作家会去得不偿失地追求面面俱到的;他们总是用“点”来带“面”的。几个描写点各代表着一种意见、一种反映、一种在某件事发生时必将产生的做法,一句话,它们各代表着一种类型。这样,也只有这样,几个“点”合在一起,交织在一起,便产生了一个“面”,一个生活的层面;一个表面上看只有几个人在活动,实质上所有的“人”都在“动”,也都“动”了起来的场面了。
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学学“呼风唤雨”的方法,即利用材料为我们提供的一切有利条件、“有效信息”,为场面描写中的的气氛的制造服务,那就更好了;也就是学会运用人们通常所说的“景物衬托”。如,写到终笔,人物的心境变好了,就可以用“小溪的流水更欢快了”,或者用“窗外,紫丁香花开了,散发出馥郁的馨香”来衬一下;人物的心情坏透了,就用“天边飘来的云,仿佛也带着老大的心思似的”,或者用“风瑟瑟,雨瑟瑟……”来烘托一下;事件太繁杂了,心绪太烦乱了,此刻就用“天上下着毛毛雨,一点一滴也关情……”来点染一下;文章要作结了,用“窗外的那株迎春花,开得更火爆了”来暗示点什么……总之,风雨无情花无意,但情意悠悠是人心,为了我们的文章充满气氛,充满意味,就让那风那雨那花,作出点“贡献”吧!
有这样一个命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吉林省大安市的农民贾山将一年辛辛苦苦种的葵花子卖给了一个城里来的小贩,在得到的2000元钱里竟有5张百元假钞。贾山老汉一怒之下,将5张假钞一把火烧了。对此村民们议论纷纷。
要求:请围绕着村民们的议论纷纷,写一个小场面。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接到”这个题目后,按照笔者所指导的方法,几乎没有费什么踌躇,就写出了下面一篇漂漂亮亮的文章:
晚霞,金灿灿
孙悦悦
一把火,贾山老汉手里攥着的5张百元假钞化为了灰烬。一时间,围观的村民们炸开了锅。
蹲在地上“吧嗒”着烟袋的“老驴车”,猛地将烟袋在鞋底上一磕,扯开他那嘶哑的公鸭嗓,朝贾山嚷道:“咋?贾山,一年的辛苦钱,一把火,就这么烧了!值吗?”
“咋不值?”惯爱说风凉话的“风车刘”接过话茬,“人家山子哥这叫‘电线竿子挂暖壶’,”他顿了顿,两只小眼睛使劲一挤,“高水平!”
村民们“轰——”地笑作一团。一时间,挤眉的,弄眼的,不冷不热拍着巴掌的,弄得个贾山老汉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攥得个手关节嘎巴巴直响。
“贾山那,不是我说你,你也忒‘山’点儿了吧!行它城里人骗咱,咱就不能也骗骗他们?”号称是村里“智多星”的吴罗锅拱着个背边说边凑到贾山跟前,从兜里捻出张50元的大钞,神秘地在贾山眼前晃了晃,“瞅准了,明儿个,我就把这篇儿假的弄出去……”
他的话还没说完,人群忽然裂开了一道缝,村长进来了,他径直走到贾山跟前,二话没说,当胸就是一拳:“有种!汉子!”见队长这么说,人们没趣地散开了。
贾山老汉抬起头来,抹了一把脑门子上的汗,朝山那边看去。天边,一抹金灿灿的晚霞,正在天际铺展开……
总—分—总的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思路清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章结尾处,小作者那犹如“神助”一般的笔触。晚霞,铺展在暮色苍茫的天际,明明是大自然不经意的创作;而在本文小作者的文章中,却是一种刻意为之而不露一丝痕迹的升华。文章却因此而明亮而华美,主题也因此而鲜明而璀璨。何谓“呼风唤雨”?小作者为我们捧出了成功的范例。利用命题给我们提供的最大可能性,让那“风”,让那“雨”,让那“霞”,让那“云”……让那可任我们尽情“调遣”的一切景物,加入到我们的“场面描写”中去,去衬托人物的心境,去烘托人物的思想境界,去制造一种令读者心跳心动、心由不得不跳由不得不动的氛围。(孙长江)
再看下面一篇范文:
沉默的大山
高二(8) 张迪
贾山老汉一把火烧掉了5张百元假钞的事,在不善出新闻的靠山屯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这不,村口的老槐树下,村民们人头攒动、吵吵嚷嚷,响成了一片。
“唉!缺德呀!”一向心慈面善的孙奶奶颤颤巍巍地从小竹椅上站起来,撩起围裙擦了擦干涩的眼睛,“真应了那句老话了,‘马瘦有人骑,老实受人欺’?贾山招谁惹谁了?骗他?做损呀!”
一向“见多识广”的杨二嫂假模假式地搀了孙奶奶一下,拉开了它那特有的大嗓门,打断了孙奶奶的话:“说一千道一万,还不是他贾老头子傻!假的咋的了?我家杨二这些年在城里,啥假的没见过?要这么烧下去……”
“二……二嫂子,”与杨二嫂住邻居的“秃六”一个高挤了进来,搔了搔他那光光的头皮,“人家山哥咋的你了?你……你,哪壶不开……提哪壶!当……当……”这“秃六”平时就有点磕巴,一句话没说完,见杨二嫂一步窜到了跟前,尖细的手指朝自己的秃脑门戳过来,一向领教过杨二嫂泼劲的他,胀红着脸,“当”了半天,才把个“当心半夜做恶梦”说出来。“轰——”的一声,村民们笑了起来,也听不清楚谁在说什么了。
蹲在一旁“吧嗒吧嗒”把个烟袋抽得“吱吱”作响的贾山老汉,半天没出声了。这会站起身来,叹了口气,“唉!啥也别说了。烧就烧了!静心,心静!”平平常常一句话,说得个大家伙心里酸酸的热热的。月光下,望着贾山老汉离去的背影,不知为什么,大家伙的眼里竟把他和村东头的那座沉默的大山联系在了一起……
再看下面一个命题:
一次考试之后,成绩发了下来,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考得好的自然高兴,考得不好的同学,忧心忡忡。
要求:请以《考试失利后》为题写一个由那些考得不好的同学的表现构成的小场面。
笔者的另一个学生在“接到”这个题目后,也是按照笔者指导的方法,也几乎是没费什么踌躇,就写出了下面一篇同样漂漂亮亮的文章来。
考试失败后
发卷了,难兄难妹们提了提忐忑不安的心,努力调整出一副无所谓的姿态。
阿迪是个快乐且洒脱的女孩儿。她把卷子往桌上一扔,“怎么样,我早说过我不行嘛!”她直着嗓子怏怏地说着,说完一屁股坐了下来,不知在想什么。丽把卷子传给了蓉,蓉使劲盯着丽,想从她的眼睛里看出点什么,丽却木然地走开了。蓉偷偷地瞟了瞟那鲜红的数字,心里一沉,嘴抿了一下,可小鼻子却不由得抽动起来:“这算什么嘛……”一旁的璐一声不吭,她把卷子打开,趴在桌上改那些空着的空儿,笔尖在纸上沙沙地跑着。这时,阿迪微笑着走过来对蓉说:“我给你唱支歌吧!唱《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蓉抬起没有神采的眼睛,瞪着迪。忽然,两颗大大的泪滴从迪那硬挤出来要安慰一下蓉的笑脸上滚落下来,蓉的那句已到唇边的话“唱,再唱该回家了”,一拐弯,变成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朦朦泪眼中,她发现迪咬了咬嘴唇,走开了。
一方教室,恢复了往日的安静,只听见所有的笔在纸上沉重而快乐地奔跑着的“唰唰”声……
成功的作文有着各自不同的成功。本文一开篇就抓人:调整情绪,人之常情,可调整出来的竟是一副“无所谓”的姿态,这就有些“反常”,可反常的背后呢,则是“正常”。接着作者展开了几个令人“目不暇接”的 “点”上材料的描写。即:丽把卷传给蓉,蓉不看卷,却盯着丽的眼睛看;盯她干吗?还不就是想先得点“阴晴雨雪”,获得点心理准备吗?同是失败者,阿迪却偏凑过来要给蓉唱歌;唱得出来吗?为啥唱?还不就是要在朋友面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5年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炼就满分作文100个精典技巧
下一篇文章: 2015年高考作文系统写作指导——环境描写的要领与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