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现实没有湮没他对人生的希望,他用一份最原始的情感和一颗赤子之心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人生。他没有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亦没有让现实麻木自己的心灵。
张允和先生亦是一位智慧的老人,她一生经历了大富大贵,也经历了战火纷飞、十年浩劫,而她却永远保有一副悲天悯人的情怀、一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她那悲天悯人的情怀使她正视现实并战胜现实,而她那颗永不衰老的童心则使她在任何艰难的情况下都不放弃幻想和权利。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瞬间感动了多少心灵。这是梦和现实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世俗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中日渐麻木的心灵得到了温暖。
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吧!
二、(2007年广州一模作文)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透明。
……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本诗原题《境遇》,命题人将其删除。
一、审题
这是首哲理诗,借助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珠似苍白的透明”这两种直观的形象,展现在不同的情况下露珠有不同的形态,省略号表明还有很多情况没有列出。所有立意,应该紧扣露珠的在不同环境下的结果来确定。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表明是材料作文。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表明重在把握材料的主题、含意,材料不一定要引在文中。
立意过程呈现:
第一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透明
从露珠角度:人在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表现出不同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看作对比:
立意1:要选择能让自己闪光的人生环境,而不要最后留下遗憾、伤感
不看作对比:
立意2: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中表现出不同的人生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都能焕发光彩
从枫叶荷花角度
看作对比:
立意3:好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能让人有好的结果(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不看作对比:
立意4:不同的环境(位置、岗位、角色、生活)造就不同的人(价值、际遇、成绩、风采)
第二种:同样是露珠,在枫叶上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泪滴似苍白的透明,都很美丽;借助了枫叶、荷花,露珠显现出不同的色彩
;同时枫叶、荷花也更美丽更有风韵 ,可以推出:
立意5:借助外物(他人),成就自己
立意6:善借,成就自己,也成就他人
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立意7:坚持自己的个性,保持本色,不要受环境的影响
立意8:要真实地反映客观现实世界
立意9:只有自身心灵纯洁,才能真实地反映世界第三种
露珠真实地呈现了枫叶、荷花的颜色;而枫叶、荷花也并未因露珠而变色,可以推出:
第四种
露珠、枫叶、荷花一起构成非常美丽和谐的画面,是由于二者自然地融合,没有冲突反作用
可以立意:
立意10:谈融入之美(和谐之美)
判断立意对否关键是看能否基于三者之间关系(露珠在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来立意,抓住了就切合,未抓住,就偏离。立意上的主要问题:
1.没有全面理解材料的含意,仅从诗句里摘取“露珠”“红红的枫叶”“苍白的荷花”这些意象,或歌颂像露珠般平凡而伟大的人物,或谈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话题,或赞扬枫叶经霜更显品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或谈及如何保护水资源……
2.得出的观点与材料缺乏内在的联系,仅凭主观臆断,生硬地套上材料:如由露珠衬出枫叶、荷花的美,进而赞颂露珠的奉献精神;由露珠在枫叶上、在荷花上,推测露珠一会在枫叶一会在荷花上,进而想到人们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由露珠停与枫叶、露珠与荷花,推理出不同的事物相结合,会有不同的意境、感受等等……
3.立意自相矛盾。对露珠的看法不鲜明,如先说露珠晶莹透明,所以才能呈现各种光彩,后面又说做人不要像露珠这样随着不同的环境表现出不同的情形。
4.不能理解这是一首哲理诗,没有提炼观点。如:写自己散步发现露珠在枫叶上如何如何,在莲花上如何如何,在小草上如何如何;或编写一个故事,主人公就叫“露珠”,而故事与材料全然无关。
5.生搬硬套曾经写过的观点。如:和谐,创新,美,平凡,奉献等。
立意要注意什么:
1、一定要真正全面理解材料,抓住材料的主旨、核心
读懂材料的以下方面:
(1)人: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次要人物
(2)物:哪些物,重要的物,次要的物
(3)事:主要事件,起因、经过、发展、结果
(4)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5)中心:想反映的中心是什么
(6)作者的议论:看作者的议论提示,看材料有无倾向性
2、立意时可以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但不可断章取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不等于“一个字一个词”。
3、注意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话题的范围”,材料作文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及材料的含义”,两者差别相当大。
二、表达上的主要问题:
1.
不善于处理命题人提供的材料。命题者的要求是“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那么行文应该紧紧围绕此来写作。阅卷时发现许多同学撇开材料,一上来就提出如“和谐,创新,美,平凡”等立意,行文时也不提及材料,更不用说在结尾时点题、扣题了,结果导致完全偏离题意。
2. 不善于分析。罗列事例,所列举的事例之间没有相应的过渡语句,“材料+观点”现象严重。列举的事例不典型,常常是张三、李四、某某人、我自己。引述事例方法不当,叙述过于详尽。
3. 套作严重。一种情形:很多文章几乎是以前高考作文“位置与价值”“乌鸦与老鹰”“材与非材”的翻版。第二种情形:大量使用半成品段落。有的学生背了很多万能开头,万能结尾,作文时直接往上搬用,而且这些开头结尾与文章主题毫无关系。故而本次出现了很多开头结尾完全一样的作文。第三种情形:对例子的使用从模式到语言惊人地相似。甚至有的同学的文章全部由“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的颁奖词构成。
4. 文体选择上偏向了议论文,记叙文极少。
5. 总体书写不够工整,书写潦草,字迹难辨。错别字比较严重。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特别推荐:决胜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全程讲与练(二)
下一篇文章: 特别推荐:决胜2014年高考作文专家全程讲与练(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