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意决定高下
想素材可以说是第一印象为佳,但选立意,一般第一个蹦到脑子里立意要剔除不用。戴师初说过一段话:“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之不可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也。”
1.《危机》“危中寻机”
2.请以“常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一般立意,或者“遵守常规”,或者“打破常规”,这也未尝不可,但却难以写出新意。
如果我们在审题时能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要有辨证分析的意识,分析时要有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和创新意识,其中,在对事物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时,也要注意有所侧重。“遵守常规”和“打破常规”两者之间有何联系。
讲一个素材。上海大众出租车公司司机孙宝清接到一位去浦西赴宴的客人。车子刚进隧道,客人突然要求掉头。孙宝清说:“隧道里不能掉头,只有到浦西再说了。”客人说:“我出门时忘了带钱,如果到浦西再掉头,赴宴就来不及了。” 孙宝清笑了:“没关系,我可以免费送你去。”车到饭店,孙宝清递过三张大众乘车证:“你身边没钱,等会回去,这三张票子可以抵付30元车费,即使不够用,大众司机也会送你回去的。”
两天后,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聘请他担任行长的司机。原来那位客人就是纽约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日后,孙宝清对采访他的记者说:“免费送客不算什么,我只是按常规做罢了。”
文章也可能更有新意:1、乘车付钱,天经地义,免费送客,对于司机来说不啻是“打破常规”,正是由于这种“打破常规”,孙宝清才谋得了一份好工作。2、孙宝清认为自己免费送客的举动“只是按常规做罢了”,这正说明了他是一以贯之、长期不懈地“打破常规”的,正是这种为客人考虑、对客人真诚的服务态度的“理解和践行”,才让他把一般人眼里的“不常规”当作了“常规”。这样就把“遵守常规”和“打破常规”两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也体现出了思考的深度,而后再依此思路展开阐述分析,文章的立意自会与众不同、高人一筹。这样我们就跳出了“打破常规”与“遵守常规”二元对立的简单逻辑,根本区别在于我们各人所追求的“常规”到底是什么。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帕瓦罗蒂30岁时,应邀参加一个演唱会。这个演唱会对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他很重要。晚上,帕瓦罗蒂在一个小旅馆住了下来。由于旅途劳累,帕瓦罗蒂便提早睡了。没过多久,他就被隔壁房间传来的婴儿啼哭声吵醒了,而且,那孩子好像和他作对似的,竟一直啼哭不止。无奈之下,帕瓦罗蒂索性把孩子的哭声当作歌声来欣赏了,渐渐地竟佩服起那孩子来,因为想到自己唱歌唱到一个小时,嗓子就沙哑了,而这孩子的声音却依然洪亮。
如此一想,帕瓦罗蒂立刻兴奋起来。他细心地倾听起来,很快就有了不同寻常的发现:孩子的哭声哭到快破的临界点时,会把声音拉回来,这声音就不会破裂,这是孩子在用丹田发音而不是用喉咙。帕瓦罗蒂也开始学着用丹田发音,试着唱到最高点,保持第一声那样洪亮。在第二天的演唱会上,他以饱满洪亮的声音征服了所有观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思考】
材料作文,立意为先!
1.普通平凡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蕴涵着精妙无比的道理。
2.要以坦然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中让人烦恼的事情。
3.换一种视角,往往能将不利的因素转化为有利的条件,从而获得提升。
4.拥有自己的“第三只眼”(“天眼”),从寻常处发现出不寻常来。
三、构思决定优劣
化大为小
善用由头
如今高考作文中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太多了,读来令人疲倦。如果有个比较漂亮的“由头”,抢先“亮”一“亮”,阅卷人的眼球也会随之“亮”一“亮”,你再说那些公理、常理、大道理,就不会太犯嫌了,况且,一旦有了好“由头”,你以下的行文议论,便容易触类旁通、有所拓展了。——何永康
四、语言是文章的外衣
多用整句,尽量形象化:
“面对打击,我们要乐观。”
“很欣赏蹲在火炉上的水壶,尽管屁股被烧得通红,依旧快乐地吹着口哨。”
在川端的唯美意境里,我渐渐明白,人生本就是一个寻梦的过程,有梦才有多彩的人生。我仍会去欣赏安妮宝贝,以另一种心态。我轻轻对自己说:烟花落尽,仍见晴空。
“夜间桑提亚哥一个人躺在自己的小棚屋里,梦见非洲海滩上的狮子。”
写好开头、结尾和文中的关键处。
齐诵《高考作文铭》!
作文练习:
请以“停靠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2013年高考前作文短期提分复习五建议四提醒战术
下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写景状物散文品味阅读挖掘写作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