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还要注意材料的结尾和议论抒情的句子
例如有一道给材料作文的题目是: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这则文言材料中“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这就是本文的关键词。
考生要注意材料后面的要求或提示语。
例如一道作文题先附原文,后提出要求:“读了《一棵树·三堂课》一文,我们受到了很多启发。请你就其中的一方面,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熟读材料后再看要求、提示,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三层含义“成功与失败”、“诱惑”、“机遇”是写作的3个范围,考生可根据其中的一个方面立意作文。
如果一段材料中没有明显的关键词,考生还要会通过判断是非,找出材料的倾向性。如在一则材料中,对想接上维纳斯手臂的人用了“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这两个含贬义的词,考生就要明白,材料中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按这个思路去写,就不会跑题。
高考写好新材料作文要重视“三关注”
自2009年以来,上海语文“春·秋”高考中的五道大作文,又回归到“材料作文”的轨道上来了。不过,它却和过去的“旧材料作文”有了区别。那么,到底有什么不同呢?在此请让我采用上海语文高考写作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华东师大周宏教授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那就是:“对材料内涵可以肯定、可以否定、也可以在肯定的基础上予以补充。”这就是说,考生在考场上提炼“主旨”的自由度上,“空间更大、范围更广、视角更多”。
那么,又该怎样写好“新材料作文”呢?笔者以为,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抓住材料中的“提示语”
比如,2009年春考中的:“其实,这四盏灯都可能会出现在我们心中,你怎么选择呢?”2009年秋考中的:“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再如,2010年秋考中的:“实际上,其中的道理也贯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前者暗示我们,你可以选择人们对“四盏灯”的“去做、试试、很难、算了”这四种不同的“人生观”予以挑选,然后去侧重议论;中者却请晰地告诉我们:“求一不做二”,也即“独创不仿真、创新不墨守”;而后者是提示我们要纳入“现实生活中”去论证,那么你可以选择:“要吃大鱼,你就必须保护好小鱼”——“你要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节制自然资源的无效耗费”。若能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写,那你的作文“立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作文写作创新之正话反说与多面表达法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2年高考作文猜测:“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