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有考生将“三顾茅庐”理解成“礼貌待人”,“三人成虎”理解为“人多力量大”,显然不妥,以此立意难以服人。
对策:如果对命题供选择的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理解没有充足的把握,建议回避。
四、另类形式,不合规范
表现:采用证明、符号、辩论等另类形式写作,但因为掌握不好,显得不伦不类。有些作文用荒诞法、意识流手法,表面看内容含蓄,实际上是含混不清,影响得分。
对策:平常作文时,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另类形式,自由表述。但是考场作文要求尽量规范,所以一旦把握不好,就全盘皆输。因此,在考场上,考生还是应在审题、立意、文采上多下功夫,谨慎采用特殊表达方式。
五、有少部分考生在文章中写到了社会阴暗面、庸俗面,但是没有加以批评,有的反而给予欣赏,这实属思想不健康,怎能得高分?
表现:有考生大谈“三角恋爱”、“第三者现象”、“三陪”等,但是没有鲜明的批判观点。
对策:作文要求思想健康,但要求思想健康,绝对不是不允许写社会的阴暗面。学生披露社会阴暗面,不应否定社会,使人泄气,而应针砭时弊,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头脑清醒的人才有的认识,是有思想的表现。这样的文章与那些一味歌功颂德,肤浅地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文章相比,不是有见地的表现吗?
写这样一类文章,考生要注意全面地看问题。记叙文立意,议论文确定观点,既要揭开社会的疮疤,又要让人看到希望;实事求是看问题,不任意夸大事实,不随意编造,耸人听闻;有真情实感,不要玩世不恭;要有正确的引导。
六、求异性文章,忽略前提条件
表现:有考生对“三思而后行”给予否定,认为这是优柔寡断的表现。这样的求异文章可以写,表现了创新意识,但是作者忽略了前提条件,即在什么条件下“三思而后行”才是优柔寡断的表现,盲目否定不能服人。
对策:避免说理绝对化,加强说理的深刻性。这要求考生的认识全面正确,符合客观实际。在思维方法上要运用辩证法分析。另外,这类求异性文章多是议论文,而衡量一篇议论文章的好坏,有“三看”值得考生注意:
一是看了这面想那面。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考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为了使自己的立论有说服力,逻辑思维严密,在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的同时要想一想事物的另一面,通俗地说,就是看了这面想那面。文章能够写出两面内容,就很不错了。
二是看到表面求实质。写议论文章必然要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实。有不少同学以为在文章中列举的事实越多越好,有了这些事实就有了说服力,其实不然。作者在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时,注意将这一件事和周围的事情,或者说和它有关联的事情联系起来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论述的深刻性就在这里。
三是看到前面推后面。为了显示问题的性质,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当考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以后,还可以“瞻前顾后”,依据已知判断未来。
七、抄袭试卷材料,犯了大错误
表现:有考生偷懒,在作文中抄袭高考试卷阅读材料,导致低分。
对策:其实作文材料到处都有。如果非要用试卷上的材料,也要用自己的语言灵活转述出来,或者摘录某些语句,千万不能原文照抄,以此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
八、堆砌诗词华赋,文章华而不实
表现:整篇文章都是华丽的辞藻,但是内容空洞,这说明考生平时积累不够,只是将考前背诵的词语堆砌在自己的作文中。
对策:平时多阅读,多积累,多分析,在增强文采的同时,加强思维深度训练,扩展知识面。
九、形式上的不协调
表现:有些作文前面看上去是议论文,后面却是大段描述性文字;前面是世界革命,后面是“我”的经历,缺乏过渡,造成形式上的不协调。
对策:善于运用过渡句,学会大和小、点和面之间的过渡。议论文中引例一般应用陈述句。
十、表达不规范
表现:高考作文都是经扫描后才开始阅卷,有些考生行文不规范,书写潦草,到处涂黑圈圈等,造成扫描后的文章模糊不清,或者色彩暗淡,看不清字。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踩了必死的十大雷区
下一篇文章: 由2010高考作文看2011命题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