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用真情浇铸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每当唱这首国歌时,我们就热血沸腾,热爱祖国的感情充盈胸际。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首歌教育和动员了亿万人民,抗击侵略者,建设新中国。为什么它有如此惊人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凝聚力?那是因为词、曲的作者田汉与聂耳对日本侵略者满腔愤恨,对祖国对人民满腔深情;词、曲是内心情感的喷射,是用真情浇铸而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情,就没有感动人的诗,没有感动人的歌,同样,也就写不出好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佳作都是作者情动于中的产物。
文心絮语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写作的人要反映大千世界中纷繁的客观事物,必然在观察、感受、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鲜明的态度。或爱,或恨,或悲,或喜,或赞扬,或批评,或同情,或厌恶……把这些用文字真实地表达出来,就是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就有生命力,就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情要真。虚情假意犹如剪刻的纸花,没有生命的活力。情真意切的文章,流传千古仍能熠熠发光彩。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语重心长、真挚感人的典范。后主刘禅昏暗不明,诸葛亮出师之前上奏表要后主实行明智治国,有所作为。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谏,到出师明志,到临别寄情,全文624个字,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作为刘备临崩托孤的老臣,对受托辅助的幼主激励、启发,期望之殷殷,情意之恳切,在字里行间洋溢。前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泪的不是忠臣,可见“情”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这是大而言之就国事来谈“情”,小而言之,乡情、亲情、师情、友情等等,无不如此。白居易说: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根情”,“情”是文章的根本,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作者内心有饱满的感情,由衷地倾吐,笔端就会情满青山,情满大海。香港作家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一文中饱含的游子思乡之情十分感人。久居异乡的作者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景和情,抒发了长期积蓄在心头的怀念、眷恋故乡的深情。特别是: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荫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们。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是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故乡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荫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
从这两段文字中,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恋情如潮水一般往笔端涌。先是竭力赞颂苍苍榕树对故乡人的爱心和功绩,把“默默地张开温柔的翅膀”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赞的是苍苍榕树,寓含的是思乡情意。乡思、乡情、乡恋,只靠榕树还难以承担,于是借哨音进一步倾注,进一步渲染。哨音由榕树叶子派生而出,而恋乡之情的种子也就随着哨音的飘扬播种到下一代的心中,情往纵深发展。怎样才能尽情地吐露衷肠呢?作者对榕树细语,巧妙在不是对榕树抒思念之情,而是设想树有情有意,既像慈母一样思念天涯游子,又知道天涯游子思念母亲。游子恋故乡,故乡思游子,心心相印,眷恋故土的感情推向高潮。
有些文章语言平实,但寓含的情意非常深厚,认真咀嚼,意味无穷。毛泽东1939年1月30日给徐特立的信,一开始就浸透了真挚的师生情意。信上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对教过自己的老师尊重、敬佩的深情,通过极其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表露出来,具有广大而深远的教育意义。
感情的抒发有种种不同的方式,有直接倾吐,有间接表达。采取什么方式,由写作内容和写作目的决定。
直接倾吐是作者胸中激情难以遏制,直接从心底喷涌而出。采用这种方式,往往是感情极度强烈,不抒发难以平抑胸中的波涛。闻一多《最后一次的讲演》就是如此,如岩浆进发,愤怒的火焰直射国民党反动派。现摘引两段来看: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讲讲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枝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
这成什么话?(鼓掌)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地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地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这两段话句句铿锵,掷地有声,是因为发自讲演者的肺腑,是因为爱国心的驱使,是因为对反动派刽子手极端的愤恨。正是有凛然的正气,火一般炽烈的感情,所以语言一泻而下,势如破竹,把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昭示天下,博得了广大听众的支持和共鸣。以情激情,有巨大的感染力。由于激情往外涌,故多用短句,多用带有感叹词语的句式来表示。
直抒胸臆可以高亢,雄壮,言辞激烈,也可以舒缓,优美,语言如小河淌水。如德国大文豪歌德在《浮士德》诗剧中写的《纺车旁的格蕾辛》抒情小诗,至今流传不衰。小诗开头几节是:
我失去安宁,
内心烦闷;
要找回安宁;
再也不能。
他不在身旁,
到处像坟场,
整个世界
使我伤怀。
我可怜的头
疯疯癫癫,
我可怜的心
碎成万段。
这些诗句完全是倾吐心声,直抒胸臆的。少女格蕾辛邂逅浮士德,一见钟情,回家以后纺绩时思念浮土德,用诗句直接抒发烦闷的感情。这首小河淌水般的细细诉说的诗,在德国几乎是无人不知的。
间接抒情是作者不直接吐露感情,而是有所假借,把要表达的感情依附于景、物、人、事,曲折含蓄地加以抒发。常用的方法有:
触景生情,借景抒情。作者把内心的感情通过眼前景抒发,胸中有动情之景,笔下就有动情之文。如鲁迅在《故乡》一文开始时的景物描写,就是情透纸背,令人悲凉。“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绘出眼前的景物。天色苍黄,冷风呜响,荒村萧索,一片凄苦、荒凉景象。见到这肃杀景象,心底涌上悲凉,触景生情;返回故乡,见故乡衰落、破败,心情悲凉,不能自己。作者借荒凉之景,抒悲凉之情,淡淡的笔触传出压抑的情感。
情景交融,物我双会。清初大学者王夫之曾这样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就告诉我们,情与景是分不开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物中有我,我中有物,交融在一起,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描绘“紫藤萝瀑布”有这样两段文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中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作者着力描绘藤萝盛开的景象,人在花中立,花在人心上。花舱鼓鼓,装的哪里是什么仙露琼浆,分明是作者满腔喜悦里面藏;紫色的藤萝瀑布流淌,既是眼前实实在在的美景,又是清除心中焦虑和悲痛的神浆。花本无情,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注入花的身上,使得花也解人意,通人情。情与景交融,是写景的语言,也是写情的语言,一切景语都是情语。“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一句,写景抒情境界全出。其他一切都忘却,都不存在,只有“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是“我”的,也是“花”的,物我双会,情景交融。
即事抒情,寓情于理。叙事、记人、说理、议论,同样需真情浇铸。作者不直接吐露感情,而是寓感情于所叙、所记或所议的对象之中,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法国19世纪伟大作家雨果在《九三年》这本小说中有这么一段话:“我的想法是:永远前进。如果上帝要人后退的话,他就会使人的脑后长着眼睛。我们必须永远朝着黎明,朝着青春和生命那方面看。倒下去的正是鼓励站起来的,一棵老树的破裂,就是对新生的树的号召。”这段议论文字,情寓其中,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积极奋进的态度,通过形象的议论表达出来。
抒情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古人说:“为情而造文”,情动于中才言溢于外,才能写出情意双佳的好文章。千万不能“为文而造情”,为了写文章而造感情。《庄子?渔父》中对这个问题曾有精辟的论述:“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写文章贵在至诚,用真心去写,用真情去写。只有自己投入,自己为景为物为人为事所感动,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感动别人;勉强装哭、装笑、装喜、装怒,除了令人捧腹乃至作呕外,别无好效果。须知:虚情无根。
文中表露的情感应健康、向上、积极、明朗、高尚,应有自己的独特性。同是玫瑰花,热烈、绚丽是它们共同的特点,但每一朵又有它各自的美姿,捉住了这独特的美姿,才显示个性特征,分外感人。鲁迅在《故乡》中抒发的感情和黄河浪在《故乡的榕树》中抒发的感情,尽管都是眷念故土,但由于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与处境迥异,抒发的感情个性鲜明,有各自的独特性。正是这种独特的感情使文章闪发光彩,打动读者的心。
情感不是凭空而来。丰富的情感来自生活,来自积累。生活是情感的源泉,情感的基础。热爱生活,深入生活,了解生活的人和事,景和物,对改革开放大浪潮中涌现的新事物有感受、体验,情思就会绵绵不断,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佳作借鉴
雨果的信
——谴责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里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某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我们所有的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千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维克多?雨果
1861年11月25日于高城居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这封信选自他的《言行录》。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疯狂地焚毁了圆明园,并以此为荣耀,雨果在事情发生以后的第二年,写信给布特勒上尉,严正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信从头至尾充满了凛然正气。侵略者想从他那儿获得“赞誉”,而他义正词严,谴责英法两个强盗劫掠的野蛮行径,谴责他们焚毁了亚洲文明的奇迹,断言他们将受到历史的制裁。“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裁云镂月,匠心独运——善剪会裁
下一篇文章: 立意高远,画龙点睛——确立“主心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