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学习白求恩精神的重要和必要。
运用“对举用例”之法,注意用例的个数不必拘泥,有时可用多个“误例”对一个“正例”以烘托“正例”的突出;有时可多个“正例”对一个“误例”,以利于引申、阐发。
以上三种用例套路,有时也与“单个用例”相配合。单个用例使用灵活,可出现在议论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但主要用法有三种。一是为了“引”,即用在文章开头,引出议论;二是为了“结”,用在文章的结尾,以便引申阐发,进行结尾;三是为了“析”,用在段中,以供展开分析和议论。下面看一看《说“勤”》是如何用例的。
说“勤”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唐代文学家韩愈说:“业精于勤。”学业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
勤,就是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勤思考,勤探索,勤实践,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40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其中作过笔记的就有1500种以上。司马迁著《史记》,从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歌德花了58年时间,搜集了大量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演算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一个女青年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智慧。传说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含混,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压倒,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一个最有名气的演说家。宋代学者朱熹讲过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之的人,反应相当迟钝,读书每次只读50个字,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熟。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识与日俱增,后来无书不读,成了博学之士。这表明,即使天资比较差,反应比较迟钝,只要勤,同样也是可以变拙为巧的。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的程度。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聪明。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开拓知识领域,使自己聪明。高尔基说:“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的能力。”只要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得到真知和成功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古今凡有建树者,无不成功于勤。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运用了“并列用例”之法,全文由“勤出智慧”、“勤出成果”两个分论点支撑着中心论点;从文章的细部看,文中运用的是“集中用例”之法,在对每一个分论点的论述之中,都引用了不少的事实论据。
文章在谋篇布局上运用了“证明式”的套路,全文先直接提出论点,然后用事例进行论证,最后进行总说,呈典型的总——分——总结构,文面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文章,应该是中考立论性文章的最佳模式。
[练习]
就下面的文题写立论性的文章。
1.勇于和自己“过不去”
2.不做“金玉其外”的人
3.以“成熟的标志是 ”为题,先完成题目,然后写一篇六七百字的议论文。
(提示:1.
这个题目很明显地表现出文章所要议论的中心,我们不妨进行一下多角度的构思练习。
构思角度之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然后用不同的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证明“勇于和自己‘过不去’”是严格要求自己、保持良好精神面貌的表现,结尾照应开头。这是证明式的写法,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构思角度之二: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先正后反地进行对比论述,指出勇于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和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坏处,结尾再次点题。这是对照式的写法,可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构思角度之三: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按照为什么要和自己“过不去”——怎样和自己“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的好处的顺序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结尾进行概括性的小结,这是递进式的写法,层层深入,令人回味。不论构思的角度如何,都可考虑引用一些格言警句,都要安排一点分析2.“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实指一个人空有外表,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文章论述的中心应是:为了建设四化伟业,或为了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理想,我们不要做“金玉其外”的人。写作本文可采用“递进式”的结构,起笔指出“金玉其外”的实际内涵,然后剖析在当前形式下和实际生活中,“金玉其外”,不学无术的表现及其危害,继而论述祖国建设事业需要真才实学的人,最后落脚到中心论点之上。在论述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摆事实,又要注意讲道理3.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题目把立意的自由留给作者,以使写作的内容千姿百态、富有个性。可选择诸如理智、经常思索、富于牺牲精神、智慧、时刻为他人着想、有坚定的志向、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善于规划自己前进的步骤、思考人生、善解人意,能够独立生活、知道长辈的辛劳等等内容,完成题目之后,便可按命题作文进行写作。文笔宜活泼生动,充满青春气息,也可以写成议论式散文。)
(二)议
议,在这里指的是初中生学写议论文的重点:一事一议。
所谓“一事一议”,就是对一件事、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种表现或一个概念、观点进行议论分析。它的基本特点是结构简单、中心突出、以议为主。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的基本写法,一般是以简洁精炼的文笔,先要言不烦地介绍事件或概括事件的主要内容,然后围绕一个要点,一个中心进行议论。有很多事物、现象中,包含着不止一个方面的道理,我们也只能选取一个方面进行议论,决不可“一事二议”、“一事三议”。
“一事一议”的议论文写作训练,是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功训练。由于表达方式和议论角度的不同,在先叙后议的基础之上,“一事一议”有如下展开议论的方式:
1.就事论事例如有《正确发展课余爱好》一文,针对中学生不珍惜课余时间的现象,提出了“要发展课余爱好”的看法,观点鲜明,议论集中。
2以小论大例如有《清官应断家务事》一文,针对一位青年妇女因生女孩而倍受虐待,求告无门的事实进行议论,指出我国有两亿多个家庭,家庭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治安团结,有关组织应保护全国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这样因小论大,有理有据。
3引申生发例如有《青春与一生》一文,先概述东方歌舞团的同志写一首诗,周总理将“誓把青春献给她”改为“誓把一生献给她”的故事。然后巧妙地抓住青春与一生之间的关系,引申生发,进行议论,十分简练而又深刻地阐明了“确立一生献给革命事业的信念”的中心论点。在这种文章中,事件讲的是一回事,而议论的对象的却与事件不同类别,所以作者是“引申生发”了的。
4类比对照例如《有感于蚂蚁与蚜虫》一文,先介绍蚂蚁常常尾随蚜虫,用自己的触角轻轻拍打蚜虫的屁股,使其快意并排泄出蚜蜜,供自己享用这一自然现象,然后展开联想,由此及彼,进行类比,指出“这不禁使人联想到这些溜须拍马者,他们的某些特征,不是与蚂蚁有些类似么!”揭示得十分深刻。
5反意为之例如有《各领风骚没几年》一文,介绍了清朝诗人赵冀写的一首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然后写反意文章,指出在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今天,不断有人才脱颖而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已成为不幸。这类文章由于主题新颖,论述深刻,往往如异军突起,十分发人深省。
以上五种“先叙后议”、“一事一议”的笔法,都是“议”的基本的模式,每种模式都有许许多多变换角度。拿“就事论事”写法来讲,其中的“议论”部分,可以是分析道理;也可是揭示本质;可以表达情感,也可以是表现感受。所以我们在练习写作中,要时时注意变换角度,使自己的笔越练越活。
还要注意的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事一议”要有力度。
所谓“力度”,是指文章精粹有力。不少初中生的议论文,拉不开,理不清,说不深,读起来让人不知所云,这就是没有“力度”。所以我们在构思写作时,应注意如下方面的要求。
第一 <<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考场作文系列写作技法(1)
下一篇文章: 考场作文系列写作技法(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