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可以立意为: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生命需要承受痛苦;经历痛苦,成就辉煌;拒绝平庸。
12.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冽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拥有清泉的信念。其实,人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希望。对于此题,我们可以用找原因的方法来审题。是什么支撑探险队员走出沙漠?经过分析就会发现,是精神和希望。从而我们可以找到本题的中心。《现代汉语词典》对精神的解释是,一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二是表现出来的活力。实际上“精神”就是一种气息、状态和作风。精神的力量对物质的力量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人的精神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是干出事业的根本。所以,我们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都应当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要重视“精神”的发掘、培养与发扬,要把精神的能量转化为向心力和凝聚力。希望,是前进的动力,是奋斗的方向,是生命不竭的源泉,只有拥有希望,才活得有生机,才活得有滋味,才活得有魅力。本题也可从反面来思考……信念是什么?一般人的通常回答是“信心、思想”。这种回答虽然不错,但只停留在字面含义上,未免肤浅。信念是人类的精神支柱,信念是追求与向往的先驱,信念能使弱者成为强者,信念使人充实,是生命动力和奋斗的目标。
13.可以立意为:静下来,方有收获;生活需要心灵宁静;静能生慧。
14.可以立意为:承担责任,责无旁贷,不做事后诸葛,亡羊补牢,不能推卸责任等。
15.可以立意为:承受痛苦,面对灾难;世上没有真正的绝境;只要心不死,万事可成功。保持高贵的心灵。
16.可以立意为:危难面前,保持清醒头脑;要学会探究事物的根本;临危不乱,心境平和,取得成功。
17.本题可选择角度很多,可以抓住材料中所列的每条内容来确定审题立意的角度,关键是写出深度,一定要联系实际,揭示事物的内涵,写出思想意义和人生意义,切忌泛泛而论。
18.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要能严于律己才能不被世间浮尘所污染,也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修养身心。发散思维:本材料可以来论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一观点,强调环境对一个人所起到的影响。还可以以材料为基点,论证“内因”和“外因”对人所起到的影响和作用。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19.本题参照2008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的构思,从多角度阐发了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因此可以参照08年北京作文的认识思路。可以选择材料所列的每个角度,也可以筛选有关系的几条归纳出其核心意思,也可以综合认识所有材料,分析思维的多样性、认识的合理性、创新思维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