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刺激的镭射灯光、刻意制造的轰鸣响动,独特的文化表达由千篇一律的布景、刻板俗套的剧本演绎,优质的沉浸体验也就无从谈起了。
其实,无论是“速战速决”的特种兵式旅游,“重新发现日常”的Citywalk,还是能“超越时空”的沉浸式文旅,人们总在不断探索,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那些美妙的休闲时光。万变中始终不变的,是对美好体验的向往和追求。期待沉浸式文旅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让“诗和远方”更加触手可及,让美好生活新期待不断释放、茁壮生长。
——《换装、穿越、交互……“沉浸式”为何让人着迷?》郭玥 人民日报评论
在这个互联网无远弗届的时代,“社交糊弄”恐怕也是保持边界感的一剂偏方。长期以来,社交网络重塑着人与人的关系和交往。从“点赞之交”到“文字讨好症”、“社交糊弄学”,再到“群体性孤独”,不断涌现的网络热词,正是人们对网络社交模式和边界的不断探索以及反思。面对碎片化、并发式、即时性的线上社交网络,在一些分身乏术、难以感同身受时刻,用一些无伤大雅、不甚费力的小技巧,既照顾到对方的情绪,又容许自己拥有几分“留白”或许正是夹缝中的“最优解”。换个角度,当社交过载的压力袭来,“社交糊弄学”悄然走红或许也是一种提醒:除了被迫糊弄,学会“数字减负”,适度“反连接”,也是当代人必修的媒介素养。
——《捧哏式对话、表情包战士,今天你“糊弄”了吗?》成森 人民日报评论
“施舍不倦,求善不厌”,这是刻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里的美好品质。然而,如何把乐善好施的关爱更好地送达受助者,考验着施助者的智慧。提供帮助的同时,注重呵护受助者的尊严、保护受助者的隐私,这样的爱心善举更暖心。人生之路漫漫,每个人都有可能陷入困境。很多伸手求助的背后,是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与犹豫,是现实压力下不得不暂时放下的面子与尊严。拉起陷入泥淖的人而不问他姓甚名谁,扶起跌倒在地的人而不追究他摔跤的原因,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彰显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位。让尊重、平等成为慈善救助的一部分,才能鼓励更多人在遇到困难时敢于寻求帮助,在摆脱困境后乐于接力传递爱心,有助于在社会上形成友好互助的正向循环。
——《呵护尊严的善举更暖心》卢涛 人民日报评论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32个著名人物事迹素材,高考作文巧妙运用,背起来!
下一篇文章: 10个充满力量的人物+金句素材!你的作文非常需要,快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