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中国古代名人先贤·古代发明始祖》——黄帝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1/19 9:28:2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人文始祖—黄帝

 

(上)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们在他的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他带领中华文明从野蛮向文明发展,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

 

根据《二十五史新篇》记载,黄帝可能确有其人,是父系氏族时期中原地区的一位部落联盟长,他通过战争,使中原各部落实现了联合,并做了许多好事,因而在古人的口传历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生于轩辕之丘,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因土是黄色,能生成物,故被尊称为黄帝。还有传说黄帝是北斗神,他的孕育和诞生整个就是一个神话。有一天,黄帝的母亲附宝去往郊外,一个巨大的闪电在北斗星的周围耀眼地闪烁,使附宝得到感应,于是生了轩辕。轩辕的胸部生来带有“黄帝子”三个字,一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部落联盟,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又和臣民一道做衣冠,造舟车,务桑蚕,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发明指南车等等,普天之下国泰民安。

 

黄帝在中华民族初期的文明中,作出过杰出贡献。传说我国早期的六书、兵法、音乐、律历、度量衡、耕作、文字,以及宫室、器皿、衣饰、车舆、货币等,都是黄帝及其臣下所发明的。

 

黄帝还向歧公、雷伯求教医术,编撰了华夏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从此,中国人把传统医学称之为“歧黄之术”。黄帝时代的这些发明创造,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远古历史记载的黄帝时代,堪称是一个发明创造层出不穷的时代,黄帝也是深受人民的拥戴,在天下享有极高的威望。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泰民安。据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共有四个妃嫔,正妃为西陵氏女,名螺母。她亲自载桑养蚕,织丝为绸,缝绸做衣,后人称她为“先蚕娘娘”。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传说,彤鱼氏发了烹饪和筷子,方雷氏发明了梳子,嫫母发明了织机和盘线的木拐子,从此才有了布和衣服,后人称她为“先织娘娘”。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十四人被分封得姓。相传尧帝是黄帝的玄孙,舜帝是黄帝的九代孙,夏禹为黄帝的十一代孙,殷汤为黄帝的十七代孙,而周文王姬发为黄帝的十九代孙。黄帝后裔子孙相传有1520年,因此,黄帝也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历史证明,轩辕黄帝不仅是中国古代,确确实实存在过的一个伟大人物,而且为中华民族从荒蛮进入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几千年来,凡是中华儿女,无论他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认为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祭黄帝诗中写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伟,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是黄帝肇造了中华文明,是黄帝开创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基业。黄帝功德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下)

 

关于黄帝的故事,由于年代的久远,远古还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历史主要靠口口相传,因而充满了许多神秘的色彩。相传,黄帝活到110岁,在他谢世前,他派人开采铜矿,并在荆山下铸造铜鼎,当铜鼎铸成那天,天上游下一条巨龙,垂着龙髯来迎接黄帝上天。这是天帝因他治理人间,开化文明有功,派下凡间接他去天庭的神龙。当时,他的群臣们和当地老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到桥山,把黄帝和老黄龙团团围住,不让他离去,当黄帝及其随从跨上龙背徐徐升天时,他的臣下和百姓有的拉住龙腿,有的扯住龙须,有的抓住他的靴子和衣服,结果龙须拔断了,衣靴拉掉了,一片哭声。

 

传说这泪水汇成了桥山脚下的一条河,后人称它为“沮水河”。黄帝也不忍离开天下百姓,他脱下自己身上的衣冠留给人间。于是,人们把黄帝的衣冠埋藏在桥山,这便是“黄帝陵”的由来。

 

黄帝陵葬的就是黄帝的衣冠,所以黄帝陵前的碑亭内有一块巨碑,上书“桥山龙驭”四个大字。

 

坐落在桥山的黄帝陵,号称“天下第一陵”,陵园面积10鱼亩,山环水抱,林木苍郁。桥山山顶上有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处下马”。

 

陵前设有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的石碑,碑上刻有郭沫若亲书的“黄帝陵”三个大字。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四米。周围约五十米。陵前四十米处有一约二十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个字,此台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尊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现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海内外炎黄子孙都聚集桥山,举行隆重的祭祀大典。

 

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在桥山黄帝陵下,就修建了一座祭祀黄帝的“轩辕庙”,此后历朝历代不断地加以修葺和卫护。轩辕庙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庙内沿南北轴线依次排列有山门、诚心亭、碑亭、人文初祖、大殿,大殿神龛内有用墨玉克制的黄帝浮雕像。院东碑廊内树历代古碑50余幢,多是北宋以来的“御制祝文”与重修碑记,为历代举行祭祀黄帝的大典时所立。

 

其中有近代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和国民党首领蒋中正所立的祭碑。庙内还有“黄帝脚印”和“夸父逐日石”等景观。

 

整座黄帝陵园内气势宏伟,装严肃穆,古柏森森,郁郁葱葱,是我国最大的古柏群,最大的一株古柏在轩辕庙的左侧,高19米,树干下围10米,树龄已有五千年上下,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另有一株,汉武帝挂甲栢,树身上斑斑点点,溢出的树脂凝结成片片麟甲,树干中间还似有铁钉断在其中。相传汉武帝征讨朔方回来时,脱下身上铠甲挂在树上造成的。

 

在黄帝陵的古柏群中,最令人称奇的是两枝形姿独特的“龙角柏”。这两株古柏也不知生于何年,枯于何时,主干螺旋盘曲向上,直刺青天,像两只龙角,一左一右,长在黄帝陵的两侧,真是天工造化,古柏神奇。

 

当地的百姓有句民谚:“黄陵的古柏数不清”,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桥山古柏,已成为黄帝陵的一道风景,它也是古老中华生气勃勃,永葆青春的象征。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位于河南省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就是黄帝出生的地方。

 

五千年前,黄帝在这里定天文、创文字、造舟车、养蚕丝、建宫室、播五谷,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黄帝故里就建于此。

 

它最早建于汉魏,历代都有修复。大殿内设置黄帝中年坐像,四壁有描绘黄帝功德的壁画。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着皇帝的两个妃子嫘祖和嫫母。

 

相传,农历三月三日是轩辕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后人为表达对轩辕黄帝的敬仰之情,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盛大的拜祖活动,延续至今。如今,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寻根朝圣者络绎不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的主要地方。

 

2006年三月三十一日上午,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此举行,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代表河南省人民及在场近万名海内外嘉宾恭读了《拜祖文》。

 

黄河涛涛,嵩岳茫茫,缅怀祖德,光大发扬,谨告我祖,伏惟尚飨!

 

 

附:1937年毛泽东主席亲笔祭黄帝陵祭文: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世变沧桑,中更蹉跌。越数千年,强邻蔑德。琉台不守,三韩为墟。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人执笞绳,我为奴辱。懿维我祖,命世之英。涿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泱泱大国,让其沦胥?东等不才,剑屦俱奋。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