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殊不知,这一元套餐已经让广东一家餐饮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两年前,刚成立不久的广东畅饮畅食餐饮公司承包下河南新乡医学院餐厅。承包没多久,公司总经理简耀辉就推出了一种全新的套餐——一元套餐,即让贫困学生花一元钱也能吃饱。但简耀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因素,没有直接贴出告示说明窗口的“专用性”,而是与校方沟通,让校方私下通知这些贫困生到那里打饭菜。餐厅还交代:不必声明这个窗口的特殊性,只要学生持有饭卡前来消费,都可以卖给他们。
推出一元套餐一个月之后,简耀辉算了一笔账:一元套餐的成本在每份1.55~1.6元之间,加上人工等各种费用,按每日500份计算,一个月下来,27号窗口要赔 六七千块钱。很多人不理解简耀辉的 做法。简 耀辉笑着解释说,其实,推出一 元套餐之后,学生对畅饮畅食餐饮公司的印象更好了,大大减少了外出就餐的次数。如此一来,餐厅里的其他饭菜销售量比以前翻了一番,营业额大幅度提升。
一元套餐让畅饮畅食餐饮公司赚足了人气,也赚得了不菲的利润。现在,简耀辉已经承包下多个学校和企业的餐厅,每到一处,他都会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服务,让更多学生或员工得到实惠。
【素材运用】
商家都希望自己的企业 是个貔貅——只进不出。但貔貅只是神话,在现实的商业环境中是不存在的。一元套餐不仅体现了一个商家的良知,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 “出”的作用,有进有出才会财源滚滚,这是亘古不变的商场哲学。
【话题拓展】 舍与得、善心的回报、误解
二四、俞孔坚:我的桃花源梦想
“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设计为景观创造了多种 不同的时刻。”在201 2全美年度景观设计专业奖项的名单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 )将唯一的最高奖项“综合设计杰出奖”,颁给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由他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在超过62 0件参赛作品之中脱颖而出。
自从17岁离开故乡浙江 金华到北京读书,再到赴美留学、归国 回京,2 5年过去了,陪伴俞孔坚的,一直是临行前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土。这包土和俞孔坚的博士服放在一起,被珍藏。
爱之深,责之切。作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犀利批评从未停止。归国后的俞孔坚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是城市和文化的屡遭破坏。俞孔坚毫不客气地直言:我们在犯10 0年前美国人和欧洲人所犯的错误,但我们却以此为荣。
“我理想中的城市是 一个建立在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的休闲游栖网络上的城市,这个网络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桃花源’。”为了这个“桃花源”梦想,1997年,俞孔坚开始反对“城市化妆运动”。2003年,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现在,200多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们,正以土地的名义,为和谐的“土人理念”而奋斗着。
【素材运用】
俞孔坚说,他永远也忘却不了儿时家门口的那棵树和古老的故事,为了土地、生命、灵魂的根,他愿一直前行。在他身上闪闪发光的,不是奖杯,也不是荣誉。而是寻找家园的坚定梦想。
【话题拓展】 寻找家园、儿时的梦想、城市化
二五、与一粒稻谷相遇
做饭。边淘米边拣虫,翻着拣着,忽然发现一点金黄,迅速逮住,原来是一粒稻谷,儿时唤作稻子,米里竟然有颗稻子!兴奋而郑重地供在桌上,细细端详。灿灿的黄,静美,眩目,问它来自哪一片稻田、哪一把稻穗。稻谷不答。
总记得和母亲去粮站买米,工作人员一拉绳子,米从墙上哗哗落进方形漏斗,母亲撑着口袋在下面接,我也伸出手去,任米在手心流过,涂了一手的米粉粉。而今,那般“古老”的粮站早已不在,市场上各种包装精美的大米香米丝苗米,比比皆是。米质也更为精细,手抄下去,干干净净,一点米粉未也没有,更别想找一粒稻谷之类的杂质。第一遍淘米水清澈见人影,煮出的饭似也少了些儿 时米饭的 味道。
不知眼前这颗稻子打哪儿来。如果把它黄澄澄的外皮 和壳碾碎,就成了糠,加上麸子(小麦的外皮)等极其粗劣的食物,再有酿酒剩下的酒渣子,便是糟糠。《韩非子•五蠹》中有两句话: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意思是,没有足够的糟糠用来充饥的人,不会想到吃细粮和肉,连粗布短衫都不完整的人,不会想到穿锦衣绣袍。人生奋斗,正是从贫寒清苦开始,吃糠咽菜,奋发图强,逐渐步上正轨,当走进城市的繁华,终于从一粒稻子脱胎换骨成为精致美白大米,便开始安心享受人世荣华。但是,有什么悄悄在变化?
四季周而复始,而人只有一季,走过了稻子的季节,再难回去,在米的世界里偶遇稻谷,如见那一世的光影。稻谷 仍是旧模样,只是少了些棱角,不如记忆中的稻子是粗糙的有个性的掷地有声的,眼前的却是滴溜光圆身轻如燕,电扇转过来,风一扫,转眼不知去向,连同刚刚堆到眼前的旧时光也一并消散。
继续拣米虫。做饭。过米的日子。
【素材运用】
从一粒稻子被加工成为精致美白的大米,不难;但从大米再返璞归真到稻子,那就只有一种可能了:回归土地,让生命重来一次。这如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保持本色才不会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话题拓展】迷失、蜕变、生命轮回
二六、郑永慧:“信”字当头
著名法国文学翻 译大家、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郑永慧先生,于2012年9月9日清晨逝世,享年94岁。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郑永慧是一个钟情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 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共计409部,600多万字。
郑先生的译文首先强调一个“信”字,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达”,是否“雅”要视其原文的雅俗程度而论,依此做到“信的雅”或“信的俗”。这是他几十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
1949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学译者当属傅雷,但郑永慧有一次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很不给面子地挑了傅雷译本的诸多错误。有一次他谈到自己译《高龙巴》时,有意识地对傅雷的旧译本进行纠正,又发现傅先生本子中“任意删削”和由于理解错误进而自以为是地做发挥性注解的错误达几十处。“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浅谈翻译的‘信’》,发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世界文学》上,文中从文学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谈到傅译的《高龙巴》,列举了一些例子,批判了傅的译文。”在文章结尾,郑永慧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 。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
对于郑永慧先生长达半个世纪的翻译工作,余中先评价说:“我曾翻译过梅里美和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但这些东西之前都已经由郑先生翻译过了,所以仔细研究了他的译作,他最大的 特点就是非常忠实于原著。”
【素材运用】
郑教授挑错的工作似乎不很讨好,但他还是坚持做了。因为他认为对傅译的错误“不顾面子或没面子”地进行修正,为的是给读者留下完美的 遗产。正如一句话所说:“塞万提斯所谓真理如油在水中自然浮现。识者 自会分辨是非。”
【话题拓展】原则在上、坚守、使命感
二七、政府微博背后的“80后”
有了网络微博的政府,等于有了“第二 张脸”。从2011年到2012年,“有趣”的政府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一代年轻人追捧的流行。政府和老百姓对话的距离,一点点被拉近。
而這背后,活跃着一群“80后”。
赵伊汉第一次开通微博,是2011年1月的最后一天。5个月之后,他被借调到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处,成了官方微博“南京发布”的一名轮岗博主。[来源:学科网ZXXK]
在“微博新手”赵伊汉面前,“南京发布”也同 样是刚学步的孩子。2011年4月,它刚刚上线,默默无闻,一年后它的追捧者超过150万。
当时,政府微博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头。這个“脸面”究竟该怎么做?刚接手时,赵伊汉一点概念也没有。但赵伊汉把当时的自己标记 为“二”“另类”,并 且走出了“无知者无畏,什么都敢发”的一步。
上任第一天,他“自作主 张”制作了一个南京美食排名,一下子得到了500多条的转发量。之后的每一条微博的效果,都直接影响到赵伊汉的心情。每隔1分钟,他就要查看一次手机,一页页地看网民回复。熬夜到凌晨3点,只为了导视频传上微博。 学科网
为了改变官方微博一贯正经刻板的形象,“另类” 的赵伊汉自称“小布”,学着女孩口气与粉丝交流。“我从不认为作为政府平台,就该高高在上、爱理不理。”赵伊汉说。
面对“南京发布”几十万受众,赵伊汉很快就喜欢上了這份工作。而在发微博的日子中,他重新发现了這个城市的美。
【素材运用】
赵伊汉一样,活跃在各种关注背后的年轻人,还有很多很多。许多年轻人在“拼爹”时代哀叹自己的无力,却不知有一群同龄人正在亲手一点点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世界。
【话题拓展】微改变、 包容、因为年轻
二八、做个闪闪发光的神经病
在摄影界,提起马良的名字,总会招来叫好和叫骂两种不同声音。喜欢他的人,觉得他的摄影作品充满梦幻般的美感,包含着一个个故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精彩回放备考作文最经典的800条语录集锦(401-420)
下一篇文章: 高考备考:高考作文时评类素材120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