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导师看来,考上厅级干部比提出相对论容易,于是他趋利避害,猛考厅级干部,想通过做官来获得做教授不能获得的舒服,所以我导师也是个喜欢偷懒的人。
15、创造思维
玛莎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天,学生会交给她一项任务,在校园的醒目位置,张贴“文化节”的海报。很快,玛莎就贴得差不多了。当她回到学生会所在的办公楼前,准备张贴最后一批海报时,却发现广告栏已经贴满了。
那天,我正在楼前转悠。看到她犯愁,我不禁脱口而出:“这里有几条广告早已过时,贴上去没什么问题。”听到我的建议,她回答说:“他们会投诉的。”
玛莎比画了一会儿,走开了。不久,玛莎拿来很多东西,她先用彩色塑料布将一根根木柱包起来,用透明胶封好口,再在塑料布上面贴海报。她干得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十根左右的柱子都贴好了。
看着玛莎的“作品”,我感慨万分。玛莎既没有用“学生会”的名义,“覆盖”个别学生的“私有空间”(虽然这些“私有空间”远不如“文化节”重要),也没有随随便便去占据公共空间。她没有脱离规则求方便,而是在规则之内求创造。
不少中国来的学者都说,中国人有很多想法,美国人只有一种想法。我们的很多想法都是在规则之外,总想绕过去,另起炉灶,是规则外的“发散思维”。美国人只有一种想法,往往是聚焦规则内形成的“创造思维”。
16、发现的惊喜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
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
导师笑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也不逼我读书,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工厂规模很大,有许多工种,但他只让我干最简单的活,就是将一个螺丝拧到一个孔里去。从早到晚拧螺丝,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无限重复。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时间过得如此之慢,我就忍住不去看钟点。忍了仿佛很长时间,我忍不住看了一眼手表,哪知道才过了半个小时,我伤心得流下泪来。
导师说:你做过这样简单重复枯燥的活,你才会知道做科学研究是多么有趣、多么幸福的事情,因为它每天都在变化,每时每刻都潜藏着发现的惊喜,科学使生命变得如此有意义。
17、美国的防家装污染
说起美国家庭的装修情况,与国内是天壤之别,以至于记者打电话问一些朋友,他们家的装修是否存在空气污染等问题时,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美国,无论是租房还是买的房,大都是已经装修好的,只要直接入住就行。当然,也有不少人喜欢到连锁建材市场买各种家居材料,自己动手改装房子。但即使这样,美国人也不会担心发生污染问题,为什么呢?记者询问了一位做了二十来年房屋装修的张先生。他说,在美国,几乎没有因为装修污染而打官司的。首先,材料本身没有污染。美国所有的建筑材料,包括油漆、胶水等产品,在出厂之前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没有假冒伪劣产品,而且美国的油漆都用树脂来做,不用聚乙稀和甲醇,这样,污染源就被切断了。第二,美国的装修公司很守法,从不偷工减料或换用劣质装修材料。他们普遍认为,偷工减料虽能省一点钱,却丢了信誉,砸了牌子,很不值得。最后,政府有严格的检查制度。装修公司装修新房完工后,一般需要经过政府六七个部门的检查,比如房屋的基础结构、煤气、电力、防火设施等,才能得到完工证明。这当中,只要有一点不符合规定,就得返工改正。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在这期间,即使新房子有气味,也早就散发了。
18、物以明志
曾荫权的办公桌面上有两件特别的物件:一张餐单及一本书的封面。曾荫权说,1996年,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东京一个宴会上,特别为他在餐单背后写了“港人治港,一国两制。江泽民”11个字,这张餐单他一直珍而重之地保留着,镶起来放在桌上。另外一件是Fortune出版公司1996年出了本“特别发行本”,有个资深的作者写了篇文章叫作《THE END OF HONGKONG》(《香港的末日》)。那个封面我也镶起来放在面前。曾荫权说:“对我来说,这两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启发。”
19、吃饱不要钱
早年,农村生产队有一句顺口溜:“得罪了队长干重活,得罪了舆论笔尖戳,得罪了保管压秤砣,得罪了刮大粪的三勺合两勺……”权力无所不在,在这样的环境里,处处都得点头哈腰过日子。这就是角落里的权力。
你不要认为大堂上“明镜高悬”牌匾之下、手抚大印的县太爷才有权力。这是名正言顺的权力,是人们敬畏的权力。更不可忽视角落里的权力,即使一个不起眼的小小的“服务”窗口,很小的一点执法权,也可以成为一个聚财的黑洞。
某机关开除了一个小车司机,他一年的修车费高达5万元。某县教委一个最无油水和实权的纪检书记,他的特权是:个人所有的吃喝费,都可以在城区几家幼儿园食堂报销。这个角落里的权力就是“吃饱不要钱”。
20、中国的科技创新靠谁
据《科技时报》11月24日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指出,“应试教育—应试科研”体系抹煞了创新。
秦伯益认为,从应试教育到应试科研,整个体系抹煞了人们的创新能力。“应试体系允许你随便想想就做吗,不可以。”他笑谑一个国家级的成果申请下来,要“脱几层皮”,只有到了一定的年纪、获得一定的学术地位时,才有可能突破这种限制。但是,这个时候人的创新能力已经无法与年轻时同日而语了。
秦伯益坦率地说:“王选说,信息科学领域里面,55岁以上没有大的科学家。我是搞新药研究的,我想一想60岁以上,全世界相关领域也没有一个大科学家了,我绝对不是例外的一个。”他由此发出感慨:“正当年富力强时,忙于应试;等到应试过了,年龄已大,成为强弩之末,力不从心。那么,中国的科技创新靠谁去?”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备考推荐阅读最经典的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五
下一篇文章: 备考推荐阅读最经典的报刊搜集作文素材300篇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