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作文素材 > 正文         ★★★
精典推荐140篇可以用来做素材的美文(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1/11/1 15:56:4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到了,洋溢着雨露的朝霞你再也看不到了,还有那洗衣妇的正午,阿尔的吊桥,午夜曾令您激动不已的红绿浓重的夜间咖啡屋,还有春天那亭亭玉立充满生机的小树,它们开着粉白的小花儿,还有您花岗岩般坚硬的下颔,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生活下去的勇气。如今,您那瞬间的注视已成为永恒,并将永远地映现在后世每一双被泪水濡湿的瞳孔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灵魂。
 
一双鞋
许多人喜欢梵高的《向日葵》,因为他使这种普通植物变的像太阳一样辉煌。我也喜欢,但是另外两幅更让我难忘。一幅是他在1886年画的《一双鞋》,两只鞋子如同兄弟一般紧紧地靠在一起,暗示着梵高和胞弟泰奥之间无价的情义,他们是那样的破烂,仿佛尝尽了人世旅途的艰辛与无奈,但他们却永远左右相依,前后相随,永不分离。另一幅是《梵高阿尔的室》,这是梵高的家,这个家没有一件奢侈品,但他却要这个家走进永恒。他告诉人们,他不是流浪汉,他有家可归,而无家可回的却可能是我们。
走过麦田,我听到一声枪响,一颗子弹射进了梵高的胸膛,他三十七岁。波德莱尔说,他生下来,他画画,他死了。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140、让火燃着(曾卓)
 
整整两年前,一九七九年的三月,一位年轻的友人送我一本新版的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使我很喜悦。我在那场浩劫中丢失了大批书籍,《贝多芬传》也是我有时念及的一本。友人还在书的扉页上题了几句话,谈到了我这二十多年来的遭遇和处境,那最后一句是:“我欣喜地看到他面临春天了。”我很感激他的好意。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一天正是我的生日,他送我这本书,于我乃是最珍贵的礼物。
有时候我们听到一支过去唱过的歌会引起很多回忆。有时看到一本过去读过的书也是这样。我最初读到《贝多芬传》是抗战中期,在重庆,是陈占元的译本。当时自己还那么年轻,生活在我是一首轻快的乐曲,生命之歌在我是大路之歌,虽然实际上是在那样贫困、动荡的情况下面。我不懂得真正的痛苦,真正的苦难,真正的斗争,真正的欢乐,因而也并没有真正读懂这本虽然单薄,分量却很重的小书。然而多少还是体验到了书中那种迫人的激情,那种对于生命的丰满和崇高的追求。我受到了感动。它是我在流浪的生活中珍藏的书籍之一。后来我又得到了傅雷的译本。在生活海洋的波涛和风暴中,在某种心情下,有时就找出来翻读一下,我逐渐体会得更多一些,接受得更多一些。它安慰、鼓舞了我。对于我,它已不是一般的一本读物了。
前几天,接到诗人C的信,其中有一段说:重读了一遍《贝多芬传》,还是像当年初读时那样激动。看看目前某些人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态度,我感到我们也还是需要贝多芬——约翰?克里斯多夫式的英雄主义精神,我还是将他看作是我的兄长。虽然我们之间远隔时代的鸿沟,对人生的要求也并不完全相同……
于是,我也将《贝多芬传》找出来重读了一遍。掩卷沉思,心潮起伏。我回想了自己的过去,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引起的一些回忆,也是对自己生活道路的回顾;我也想到了自己目前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态度,感到了心的沉重,这是由于知道应该飞得多高,而翅翼无力;同时想起了罗曼?罗兰在《我所认识的梅森葆》一文中的一句话:我的年轻的兄弟们,让火燃着!……这也是对我的呼唤么?虽然我早已不复年轻了。
《贝多芬传》不是一本学术性的著作。它没有详尽地叙述贝多芬的生平事迹,没有仔细地去分析和评论他的作品。作者在很短的篇幅中,着重地刻画了贝多芬的精神风貌和为人的品格。作者说,这个人“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着,他是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怀着感激、信仰和爱情的心情来写这本书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像罗曼?罗兰其他的许多作品一样,这本传记是以庄严、华彩、激情的文句写成的。对于有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支震撼心灵的歌,是一声亲切的呼唤,是一道破窗而入的阳光……是这样一个不幸而坚强的人:在青年时期就开始耳聋了。对于一个以音乐为生命的人,还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呢?在好几年中他瞒着人家,避免与人见面,独自守着这可怕的秘密,独自承担着这漫长的酷刑。一直到后来终于隐瞒不住了。他写信给友人说:“……我得过着凄凉的生活,避免我一切心爱的人物,尤其是在这个如此可怜、如此自私的世界上!”“……我简直痛苦难忍……我时常诅咒我的生命……我却要和我的命运挑战,只要可能;但有些时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怜的造物……隐忍!多伤心的栖留所!然而这是我唯一的出路!”我们不能不为他的一位朋友所记述的一个场面所感动:有一次,他要求亲自指挥他的歌剧《费德里奥》的最后预奏。由于他的耳聋,结果全局紊乱了。但没有一个人忍心告诉他:“走吧,可怜虫,你不能指挥了!”但他从人们的脸上的表情和乐队的骚动上,感到出了什么事情。于是他用命令的口吻呼唤在场的他的那位友人,并把谈话手册授给他。朋友在上面写着:“恳求您勿再继续,等回去再告诉您理由。”于是他一跃下台,呼唤朋友“快走!”他一口气跑回家里,一动不动地倒在便榻上,双手捧着脸……谁能想象他此刻的心情和痛苦?谁又能想象他在漫长的酷刑中的心情和痛苦?而就是这个人,写出了那样大量的乐曲,而且往往是欢乐的乐曲——当实际没有欢乐时就自己来创造,虽然那欢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苦斗的成果,是胜利的标志。
是这样一个“唐突神灵、蔑视天地”的“反抗的化身”,如肖伯纳所说的。有人则形容他是独自生长在无人荒岛上而一旦突然被带到欧洲文明社会来的人。他有所向往、追求,而且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不顾及当时社会的习俗、秩序。他无所畏惧,不愿苟且,敢说,敢怒,敢哭,敢歌,一切发自自己的内心。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强光,死水中的一股波涛,市侩侏儒中的一个巨人。这是一个很可以说明他的性格的有名的故事:他有一次与歌德一道散步,遇到一群皇族迎面而来。歌德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一旁。贝多芬按了按帽子,像流星似地从人群中大步穿越过去,皇后、太子都向他招呼;而歌德却深深地弯着腰,帽子拿在手里……是这样一个怀着爱的渴望,对于爱情抱着神圣观念的人。他不断地钟情,如醉如狂地爱着,梦想着幸福,而又不断地经验着希望幻灭的悲哀,承受着痛苦的煎熬。他爱得强烈,所以痛苦深切。他的爱是纯洁的,这我们可以从《月光奏鸣曲》等为他的情人所写的乐曲中感受得到。他的密友兴特勒曾言:“他一生保着童贞,从未有何缺德需要忏悔。”
是这样一个倾向于革命的人。他信仰共和的原则,热爱“自由、平等、博爱”。他把这种信念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浸透在他许多的作品中。他曾写了一支交响音乐准备献给拿破仑。而当他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就将乐曲撕碎,抛在地上,愤怒地说:“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
是这样一个向往着人本身的崇高的人。他说:“竭力为善,爱自由甚于一切,即使为了王座,也永勿欺妄真理。”“除了仁慈以外,我不承认有什么优越的标志。”他写信给他的侄儿说:“……我虽不曾生下你来,但的确抚养过你,而且竭尽所能地培植过你精神的发展,现在我用着有甚于父爱的情爱,从心坎里求你走上善良与正直的唯一的大路。”
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把创造美丽动听的乐曲作为目的,而是坚持要用音乐表现各式各样的感情。正如肖伯纳所指出的,他区别和超过他的前辈亨德尔、巴赫和他的两位老师海顿、莫扎特之处,在于他那奔腾澎湃的灵魂。而他的灵魂是充满了对人生至善的追求、对苦难的斗争和搏击、对自由和共和的渴望……
是这样一个人,罗曼?罗兰在传记的最后这样概括了他的一生: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将这样一个人的传记放在他立意要写的《名人传》的首位。
他在序言中说,他立意要写《名人传》,是想冲破当时老大的欧罗巴的重浊腐败、自私自利的气氛。他疾呼:“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
他称之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他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他说:“人生是艰苦的。在不甘于平庸凡俗的人,那是一场无日无之的斗争,往往是悲惨的、没有光华的、没有幸福的、在孤独与静寂中展开的斗争。”他是为了这样的受难者而写他的《名人传》的:“贫穷、日常的烦虑、沉重与愚蠢的劳作,压在他们身上,无益地消耗着他们的精力,没有希望,没有一道欢乐之光,大多数还彼此隔离着……”
他将《名人传》的首席给予坚强与纯洁的贝多芬。他引用了贝多芬自己的话:“但愿不幸的人,看到一个与他同样不幸的遭难者,不顾自然的阻碍,竭尽所能地成为一个不愧为人的人,而能借以自慰。”
罗曼?罗兰的这篇序言是与《贝多芬传》的本文同样著名的。它记录了罗曼?罗兰的思想历程,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的形象:对人类前途的坚定的信念,对于人的至善的渴求,在探求光明的道路上与困难和苦难战斗的勇气。可以说,很少有作家像罗曼?罗兰将文学事业与人生理想那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文学事业中为他的人生理想坚韧不拔地战斗着。他自己就从贝多芬的人格和音乐中汲取过力量,得到过鼓舞,“唤醒了永久的生命的火花”。所以,他才能那样充满激情地写出《贝多芬传》。他在那里面寄托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通过贝多芬的形象,向那些在生活的重压中苦闷、彷徨、挣扎的人们发出了真挚的呼唤,希望他们振奋地抬起头来,坚定地迎着风浪前进……
站在今天的时代的高度,我们是很容易指出罗曼?罗兰和他所推重的贝多芬的弱点的。但重要的是要看到,在他们的时代的条件下,他们曾对人生怀着怎样坚定的信念,他们曾以怎样真诚的态度去追求人所应该达到的高度,他们在困难和逆境中的大勇者的精神。这对于我们应该是一种激励和鼓舞:如果在那样黑暗的年代,还有人即使是在看不到明确远景的情况下,在孤独中,进行过壮烈的斗争,那么,我们是应该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更能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对人类的前途怀有更大的信心的。
重读《贝多芬传》,我不能不有一些感慨。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有的青年安于平庸,追求一己的幸福;有的青年缺乏信念,看不到前进的目标;有的青年大喊大叫,否定一切……而有的战斗过来的人,现在却充满了“革命的世故”,在漂亮的言词下掩盖自己的私心;有的人抚摸着自己的创伤,祈求平安和宁静……我自己原来就没有能够飞得多高,现在有时就更感到软弱,迷惘于个人的得失之间。
无数的革命先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那些在人类历史上为争取光明而斗争过来的人,也应该可以看作是我们的兄长的。革命英雄主义不但表现在战场上和刑场上,也应该流贯在日常生活态度中。人生、战斗、理想,都不是空洞的言辞;作一个无愧“人”的人是一个艰苦的斗争过程。重要的是,在心中让火燃着,永远燃着!
116、我与书的精神苦恋(郑 杰)
恋书,是我命中注定的事。我与书的情缘始于我的童年。那时我们这个年龄的人生存环境并不太好,甚至全中国人的生存状态都不好。在群体生存状态不良的境地里,我个体的境遇却更为糟糕。从读小学开始,我就不是成人眼中的好孩子、乖孩子。班主任在我的品德评语上写上两个字来概括我:孤僻。
可能就在那孤僻的无声世界里,是书给了我一缕阳光。之后,我便拥有了两个世界,一个现实世界,在那里,我个体遭遇着不良的生存状态,封锁了心胸;另一个是虚幻的世界,在书给予我的虚幻的世界里,我找到了作为孩子的宝贵的尊严。
我实在记不得读了多少,怎么读的,读些什么,有什么长进,我想问我这些问题是无聊的,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能找到一个地方逃避伤害,并且在这个避难所里获得生的希望,实在是书能给予爱书人的最大回报了。
童年时那种单纯的精神自恋式的读书,维持总不会太久。恼人的青春期会在不知哪一天的晚上,开始给你蒙昧的生活添加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
这种烦恼是难以描述的,既是含蓄的冲动,又是鲁莽的害羞。而从千丝万缕莫名的烦恼中挣扎脱身的惟一办法,就是释放能量,读书便成了一种释放的方式。而此时读书,又增加了自己在同伴中炫耀的资本。作为中国人,一个并不主张释放的国度,心中的欲念往往难以获得确认,许多表面上道德的规则,都在推迟青春期的到来,拖长青春期的尾巴,平息青春期的烈焰。我就在这种不自觉的状态下,度过了这段危险期,那时我读宋词和莎士比亚,还读了好多知识类的书。前者有助于我表达,使我终生有了相对统一的又较为华丽的表达方式;后者赋予我表达的内容和素材。表达而且有内容表达,使我在阴暗的青春期里,因为找到了释放能量的方式,而没有落下一点毛病,书,就在那时,给了我难得的健康心态,直到现在,还在帮助我,向我所爱的人,用我挚热的言语去赞美。而且,中国汉语的美,终于征服了我,我的一生都靠着她获得生存的权利,用教书来谋生,用表达来获得尊重,还使我在浸透了汉语美之外,发现了艺术和音乐的美,就靠着这些,我充分享受着生的喜悦。
书给我带来了许多不同体验,有沉思、有快意、有苦闷、有虚空,充实了我灵魂的各个侧面。可是,也许,书真正给予我的是让我生活充满灵性。
在我整个的社会化世俗化过程中,书都是我精神上的导师,拯救几近干涸的心,保持住了我原本不太多的灵性,让我每天下班到家之后,还能远离一会儿喧嚣,进入一个宽松、和谐的世界。
这个世界非常闲适,是一把藤椅,一本闲书,一杯浓茶的闲适。这个世界非常宽广,没有钱,没有领导批评,更没有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的局促。这个世界集聚太多的情感,有的悲,有的苦,有的累,有的痛,却都那么真,不是电视剧的造作。读书,我便是进入一个界面,在这个界面里,我与很多伟大的灵魂交谈,他们使我仰视,却因时空的巨差,总不至于令我谦卑。在这样的读书时间里,我的心灵从没有失去过真与诚,我坦然面对现实中的一切,而且我居然找到了现实与虚幻、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平衡,找到平衡,我才能生存而同时又不至于丧失自我的灵性,这不就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吗?
 
117、生命的本质(楚女)
 
夜幕降临,对门那人家又传出熟悉的或生疏的音乐,响起时紧时缓的舞蹈脚步。
那是一对才搬来的残疾夫妻,男的一双脚掌向后撇,女的是哑巴。那天初次见到他们时,一股怜悯之情在我心头升起:这样的人生、这样的家庭,怎样艰难!这不是我鄙视他们,我认为作为一个正常人,是应该有一点这样的怜悯之心的。
但接下来的事实却让我大吃一惊,这些天来,他们的那些残疾人朋友络绎在夜幕之后前来聚会,空气里传来他们的音乐、舞蹈和欢笑。我看不到他们的表情,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的舞蹈火一般忘情、热烈。
面对着这样的一群人,我感到世上所有的词汇都变得苍白、不贴切。说残疾人也爱生活,也需要音乐和舞蹈,这样的解释是那么的无力,词不达意。只有用火的舞蹈,才恰如其分。火在舞蹈,那扭动、变形的舞姿是火的生命的张力的表达。燃体在火的舞蹈中发出毕毕剥剥的吟唱,燃体不尽,火的舞蹈不停。
熟悉的或陌生的音乐像一支焰火,一下子照亮了我记忆的天空。我透过遥远岁月重又看到生命在另一种形式下的舞蹈:那是在一座简陋的砖瓦窑,我三十年前下放劳动的地方。窑师傅的小女儿才七八岁,就开始帮大人做事了。这个小姑娘一身衣服缀满补丁,正当读书和游戏的年龄,就过早地承担了生活的艰辛。当时我也以怜悯的目光注视这个小女孩,但艰辛的劳动在小女孩身上却成了舞蹈,她蹦蹦跳跳舞着工具,全无一点悲愁。她一下子就让我陷入对生命的沉思和叩问:生命的本质是什么?是什么让生命以这样欢乐的形式前行呢?
用童心无邪、用不谙世事、用乐观主义来解释都是不够的。上苍仿佛有意安排,让我看到不同形式的两次生命的舞蹈。生命从一降生,就穿上了一双红舞鞋。这是生命的本质,是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会歌唱、都会欢乐的原因。
人类的生命史穿越了数千年,其间战争、灾难、病痛、死亡都阻挡不了生命欢乐的舞蹈。废墟上一次又一次出现辉煌的殿宇,灾难之后,人类又一代代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生命就这样一路舞着唱着前行,这一切都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舞蹈。
 
118、秋雨:阳关雪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
  这里离县城已经很远,不大会成为城里人的丧葬之地。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
  就像雪寒单调的土地一样,出现在西北边陲的历史命题也比较单纯。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荫,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让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一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在欧洲看蒙娜丽莎的微笑,你立即就能感受,这种恬然的自信只属于那些真正从中世纪的梦魇中甦醒、对前路挺有把握的艺术家们。唐人造像中的微笑,只会更沉着、更安详。在欧洲,这些艺术家们翻天覆地地闹腾了好一阵子,固执地要把微笑输送进历史的魂魄。谁都能计算,他们的事情发生在唐代之后多少年。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王维诗画皆称一绝,莱辛等西方哲人反复论述过的诗与画的界线,在他是可以随脚出入的。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历史老人凛然肃然,扭过头去,颤巍巍地重又迈向三皇五帝的宗谱。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嫡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这儿应该有几声胡笳和羌笛的,音色极美,与自然浑和,夺人心魄。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士们心头的哀音。既然一个民族都不忍听闻,它们也就消失在朔风之中。
   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119、千年的美丽
 
梁祝
手起。琴响。
     一段远古的爱情,漫过岁月,穿越时空,像风华绝代的女子,有远而近,姗姗飘来。
    默默的徘徊在窗前,让激动静止于寂寥。不敢有太多的奢望,惟恐惊动了低诉情语的蝶儿。
     蝶儿,仿佛从西双版纳赶来,嬉戏在两弦上下,层层叠叠,密密匝匝。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