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古典诗歌赏析全集 |
|
(作者:凌子心声 更新时间:2009/9/9 7:22:0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深巷杏花、斜行作草、晴窗分茶,……与其说这是诗人当时生活的纪录,不如说这是当时南宋统治集团不思恢复、苟且偷安的缩影。被梁启超誉为“亘古男儿一放翁”(《读陆放翁集》)的陆游竟然被迫在百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光阴,怎能不叫人悲愤难诉、义愤填膺呢!于是,诗人化用陆机“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诗句(《为顾彦先赠妇》),含蓄地表白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不愿随波逐流的高洁情怀。 永遇乐 这是诗人抗战词章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当时,主战派的宰相韩侂胄积极准备北伐,起用了辛弃疾等爱国将领。而诗人一方面坚持北伐,同时又反对盲目冒进,因此遭到了当权者的猜忌和冷遇。诗人登高远眺,抚今追昔,缅怀古代兴亡以抒发有志难伸的苦闷。 这首词以镇江为基点,通过缅怀与镇江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来咏志抒怀。开篇先写曾经在镇江建都的孙权,赞赏他固守父兄基业的才能;然后追忆曾在镇江起兵的刘裕,肯定他创立刘宋王朝的功勋;下半阙笔锋一转,借刘义隆草草北伐招致惨败的往事,曲折含蓄地讽谏当权者不要盲目冒险,免蹈元嘉复辙;接下来在同情沦陷区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时,又对他们麻木不仁、不思国耻甚至跪倒在入侵者祭祠面前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最后,借用廉颇遭受谗毁的典故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而又壮志难酬的悲壮心情。 这首词用典虽多,但是,一则紧扣镇江历史,二则切合当时形势,因此,典故的运用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于表现诗人此时此地复杂沉痛的心情则更是相得益彰。 扬州慢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词人路过扬州,目睹破败景象,于是触景生情,运用比兴手法来寄托“黍离之悲”。表达了对南宋衰亡局面的伤悼和对侵略战争的憎恶。 开篇将扬州的昔日繁华与当前破败作了鲜明的对比:当初“春风十里”的扬州眼下却是满地的荠菜麦苗,杂草丛生。特别是黄昏时分,“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真是满目疮痍、清凄悲凉,令人不寒而栗。纵然是才华横溢的杜牧到此也“难赋深情”。二十四桥虽在,但“波心荡”、“冷月无声”。哀惋之情洒满字里行间。最后突然以芍药花不知为谁而开,反衬扬州城的冷落荒凉,更有“风景不殊,正自有河山之异”的感慨。 全词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抒情,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化用前人的诗句,使情思波澜起伏,余味不尽。 醉太平 张可久叹世,是感叹世人在钱的面前所暴露的种种丑态。不重人情而以钱为亲,已令人慨叹;且又以文章为名而汲汲金钱,那就完全沦为钱的奴仆而丧失读书人“无恒产而有恒心”的本色了。更有甚者,不仅自己贪钱敛财,反而嘲弄不愿同流合污的清廉者,这就更使清廉者寒心了!作者揭露这种黑白颠倒的世情丑态,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力回天,只能借助酒葫芦佯装糊涂,这样似乎还能求得所谓的安稳。 这即是愤世嫉俗之言,也是消极反抗的表示。在元代许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表现。曲中的形象比喻和通俗语言,体现了张可久曲词的清丽、通俗的风格。 离骚 赏析: 长篇抒情诗《离骚》抒发了诗人强烈而坚定的爱国情感,表现了诗人对进步、光明的热烈追求,以及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政治而不懈斗争的精神。全诗可分两大部分:回顾历史;探索未来。课文是从前一部分中节选下来的。主要抒发自己忠心耿耿而遭受贬谪的愤懑,揭露上层统治者弄权误国、陷害忠良的丑恶行径,表现了自己虽遭打击而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离骚》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作品的典范,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结合的经典。诗歌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追求进步、意志坚定、品格高尚的典型形象,也即诗人自己的化身;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大胆的夸张,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有机地统一起来,编织成一个纷繁复杂而雄浑壮阔的世界,有力地烘托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段意1: 同情老百姓在诸侯纷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抒发自己忠心耿耿而遭贬谪的愤懑。 段意2: 揭露上层权贵嫉贤妒能、阿谀奉承、误国害民的丑恶行为,委婉地指出国君忠奸不辨、好坏不分的昏庸本质。 段意3: 反复申述自己坚持高尚的气节和坚持不懈追求崇高理想的决心,表现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精神。 段意4: 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诗人正直纯洁的品格和坚贞不渝的志向,吐露了诗人遭受政治打击之后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段意5: 表达了诗人实现美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勇于献身、不惧艰险的勇敢精神。 窦娥冤 《窦娥冤》写的是下层青年妇女窦娥的冤案。课文为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惨遭杀害,是全剧的高潮。 这折戏,语言质朴,曲词铿锵,洋溢着浓烈的爱憎感情,鲜明地表现了人物性格。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窦娥的誓愿,表达了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善良愿望。 哀江南 这套北曲集中描写了南明旧都南京被清兵攻占后颓败萧条的景象。极力渲染往日繁华热闹的都市游宴,与眼前的破败衰残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点明了“舆图换稿”这个主题。作者善于铺叙排比,层层深入,形象地再现了社稷倾覆、国破家亡的悲痛场景,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共鸣。 长亭送别 西厢记》产生于金末元初,在大力提倡封建伦理道德的的时代,而作者以“情”反“礼”,提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本折戏围绕对待科举功名的态度,紧扣着一个“别”字,抒发了一个“怨”字。大致分为四部分。 一、长亭路上:写莺莺赴亭,触景伤怀; 二、饯行席上:写亭宴愁恨,借酒浇愁; 三、临别嘱咐:写长亭话别,情切忧深; 四、送别之后:写夕照映愁,两地相思。 这折戏文语辞优美,抒情细腻 ,感情深挚感人。善于勾勒富有情致的鲜明景色,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同时,精心锤炼人物独具个性的唱词,巧妙运用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深入细腻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心灵世界。 孔雀东南飞 赏析: 这首诗长达一千七百多字,它是汉代乐府叙事诗发展的最高峰, 作品通过刘兰芝、焦仲卿爱情婚姻悲剧的叙写,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仲卿夫妇的忠于爱情和以死抗争的精神。这在儒家纲常名教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具有极普遍的典型意义,所以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感动和共鸣。在艺术上,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兰芝、仲卿、焦母、刘兄等各具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叙事客观,繁简得宜,颇有章法。人物对话,情貌毕肖,各具特色;环境景物描写,烘托气氛,特别是运用了 “以乐境写哀伤”的艺术手法,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此外,作品开头的托物起兴,中间的抒情性穿插,结尾的浪漫主 义色彩,这些也都显示了汉代乐府诗的民歌特色。 段意序: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故事梗概。 段意1: 写刘兰芝对丈夫的诉说,是矛盾的开端。“君家妇难为”一句,形象地道出了封建包办婚姻带给妇女们的精神枷锁。 段意2: 写焦仲卿与母亲的对话。表现了在封建礼教桎梏下,儿子唯唯诺诺、无能为力,家长专横霸道、为所欲为。焦仲卿挚爱妻子,却只能用“终老不复取(娶)”来表示软弱无力的反抗。而婆婆对媳妇的不满,主要是因为媳妇“举动自专由”。也就是说,她是不允许年青人“自专由”的。 段意3: 写恩爱夫妻被迫分离前夕的话别。丈夫屈从于专制母亲的逼迫,只能作苍白无力的反抗,并幻想母亲能回心转意,劝慰妻子暂时忍耐以待来日团聚。而妻子却表现得清醒而理智,她知道,破镜重圆是不可能的。于是,她把自己的嫁妆留给丈夫作临别的礼物,豁达大度而又体贴入微。 段意4: 写兰芝无缘无故被婆婆驱逐回家,但临行前仍然分别向婆婆辞行、与小姑告别。不仅表现了兰芝善良宽厚的性格,而且还体现了她知书达礼、颇有教养。 段意5: 写夫妻二人诀别的凄惨情景。焦仲卿指天发誓绝不抛弃兰芝,刘兰芝答应丈夫,等待丈夫回来。夫妻二人决心冲破家庭阻力,争取破镜重圆。 段意6: 这是过渡段,写刘兰芝的母亲看到女儿被休,心里十分伤心。 段意7: 写刘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等纷纷前来求亲。故事情节急剧转折、矛盾逐渐激化,是情节推向高潮的前奏。 段意8: 写阿兄逼妹出嫁,使故事的悲剧气氛骤然加剧。 段意9: 写兰芝被迫再嫁前的情景。一方面是太守家盛大的迎娶场面,一方面是兰芝夫妇的生离死别、悲痛欲绝。鲜明的对比把悲剧的气氛推向高潮; 段意10: 写焦仲卿听说兰芝再嫁,急忙赶来探视。夫妻二人面对封建家长的迫害,无力抗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决定以殉情而死来表示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段意11: 写焦仲卿为忠于爱情而向母亲作最后的告别。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以害人始而以害己终的必然下场。 段意12: 写刘兰芝投湖自杀,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一对幸福恩爱夫妻在封建专制的迫害下终竟以双双殉情自杀而告终,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控诉了封建专制体制的罪恶。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优秀题记精选
下一篇文章: 议论文论据集(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