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古典诗歌赏析全集 |
|
(作者:凌子心声 更新时间:2009/9/9 7:22:0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
|
; 渔翁 本篇作于永州。作者用清丽明快的笔触描绘了湘江上一个独来独往、无牵无挂的渔翁形象。夜幕降临,渔翁将小船停靠在西岩下,拂晓时分,他汲来江水,燃起楚竹做早餐,太阳出来了,他摇着小船去打鱼,在桨声“欸乃”中,不知不觉地山也青了,水也绿了!船到中流再回头一看,只见那悠悠白云自由自在地在山顶上互相追琢戏耍呢。 这首诗与作者的另一首《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渔翁乃作者心目中的意象,隐现 出自己的影子。表面上“遗世绝俗”追求自由超脱的生活境界,实则寄托了作者追求理想政治的精神。 石头城 这是一首咏史诗,是组诗《金陵题》的第一首。 首句渲染废都的悲凉气氛。群山如故,围绕着废弃的故都。江山依旧,但人事皆非,今日的石头城,已经失去了六朝的繁华,自唐以来,当年王公将相醉生梦死的游乐场而今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更显得废都的寂寞和冷落。在这冷落荒凉的气氛中,只有那秦淮河上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映照着这久已残破的古城,见证这废都的盛衰兴亡。点明“旧时”,隐含着“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深沉慨叹。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人明写沉寂的群山,冰凉的潮水,清冷的夜月,实则烘托石头城的没落荒凉。暗示六朝繁华已化为乌有,故国萧条, 人事凄凉。 琵琶行 这首长诗是白居易政治上连遭打击被贬江州司马后所作。诗歌借一琵琶女身怀绝技却沦落漂泊的身世,抒发了自己半生仕途坎坷、备受打击迫害的愤懑心情。把一生居官的自己和诗中卖艺为生的歌女联系在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长感叹。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以社会下层人士自比,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是一首抒情诗。作者善于把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中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是为了引发郁结在诗人心中的压抑之情,在对琵琶女身世的叙述之中,同时也饱含着浓浓的感情。这首尤其引人入胜的,是绝妙的音乐描写。音乐,本是无形的事物,诗人却能将这看不见的艺术用看得见的文字表达出来,运用大量的比喻,兼用恰当的象声词,还 适当地揉进了琵琶演奏的动作和指法,并时时以听 众的感受和环境描写来烘托,使人读之,真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段意小序: 交代诗歌的创作的背景和缘起,简述全诗梗概。语言委婉曲折,虚实相间。 段意第一:写夜遇琵琶女的缘起、时间、地点和心情。奠定全文凄凉伤感的基调。 段意第二: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琵琶曲声中蕴含的幽怨和怅恨。 段意第三:写琵琶女自叙半生坎坷、颠沛流离,由京城艺人而流落江湖的身世,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段意第四:写诗人触景生情,由琵琶女的漂泊身世而联想到自身的“天涯沦落之恨”,抒发了诗人仕途坎坷、人事沧桑的感慨和悲愤。 闻乐天左降 元和十年(815),元稹由江陵士曹参军改授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到任不久,即得瘴疾,病重几死。这时,白居易由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司马。元稹在病危中闻知这一消息,一时惊痛交集,写了这首诗寄给白居易,不仅表示了朋友之间的同情与慰问,而且显示出政治失意的强烈共鸣。诗中开篇以凄凉黯淡的景物渲染出悲剧气氛,以垂死突然坐起描绘出骤闻噩耗的极度震惊,情景交融,真实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哀伤怨苦,扣人心弦。白居易读此诗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与元九书》) 李凭箜篌引 这首诗是作者听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后,有所感慨而作。起句“吴丝”“蜀桐”极写箜篌之名贵,为李凭精妙的演艺作铺垫。接着用“山空”“云凝”“玉碎”“凤叫”“神女啼泣”“香兰含笑”等有形的客体反衬乐师演奏的技巧。后六句进而扩展视野,从京都到天庭,从从当今到远古,从现实到幻境。寒气为之销融,玉帝为之动容,女娲为之失神,以致石破天惊!神女前来拜师,鱼龙为之起舞。 全诗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思维跳跃,语言富有音乐性。“石破天惊”已成熟语。有人认为,客体中从不及人,暗示佳音妙曲尘世知稀,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伤,可资参考。 过华清宫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度假休闲寻欢作乐。本题共三首,此诗通过快马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 首句先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站在长安“回望”骊山: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掩映在团团锦绣之中。次句说皇家行宫的宫门一道道缓缓打开了。第三句紧承上句:一匹快马急驰而来,身后扬起阵阵红尘,而宫内妃子见了即刻嫣然而笑。读到这里,人们不仅要问:“千门”因何而开?“一骑”为何而来?“妃子”因何而笑?然后由末句揭开谜底:“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来”三字,不仅道出了事情的原委,更是深刻地提示了封建统治者奢侈腐化的生活。 诗贵含蓄,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深刻。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都在这短短二十字之中。 菩萨蛮 这首《菩萨蛮》,为适应宫廷歌伎的演唱、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而作。写妇女容貌美丽,服饰华贵,体态娇柔。俨然一幅白描的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对镜自怜的情态,暗示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巧妙地运用反衬手法,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鹧鸪双双,怎奈人儿孤独;服饰华贵,难销寂寞空虚。体现了作者的词作风格和艺术成就。 锦瑟 这首抒情诗的主旨,宋元以来,莫衷一是。就诗中“一弦一柱思华年”来看,应该是回首往事之作。 诗歌通篇用典,含蓄曲折。首联以瑟发端,引出全篇主旨“思华年”;中间两联用四个典故:庄周梦蝶,望帝啼鹃,鲛泪成珠,暖玉生烟。乍看来这些典故似与“华年”无涉,细味之有根根情丝牵连:华年已逝,盛事难再,不正如庄生梦蝶、望帝啼鹃一样空自惆怅叹惋;月明似珠,泪珠似月,究竟是“月”是“珠”,似乎又是个凄美动人的“庄生梦蝶”。再深一层:明珠藏海空流泪,美玉埋地无人识,“思华年”盛事,叹生不逢辰,思之叫人感慨万端。以上典故,可发壮志难酬的怅恨,可抒生离死别的深情。尾联“此情”二字,总拢中间两联,“成追忆”上承“思华年”而与“惘然”呼应,作为全诗的总结。 浪淘沙 这首词通过伤别与惜春,表达了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感情。 上片通过梦醒前后两种境界的鲜明对照,刻划诗人抚今追昔的沉痛心情。下片写凭栏远眺的惆怅情怀。“春去也”寥寥三字,包含了多少留恋、惋惜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哀!“流水落花”的空自伤悼和无可挽回;“天上人间”的巨大反差和沧桑巨变,深深地震憾着读者的心,不仅激发人们丰富而深沉的联想和思考,而且引发了人们回首往事的强烈共鸣和人事错迁的深沉浩叹。 这首词句句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 虞美人 李煜由南唐国君变为宋朝囚徒,这一巨大的反差和残酷的现实,使得他“日夕以泪洗面”,产生了他特有的悲愤和愁苦。 他的词发自内心深处,以他独特的观察体验和非凡的表达能力,倾泻了自己无可奈何而又痛彻心脾的亡国之痛:“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贴切生动地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具体化。道出了通常人们只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内心世界,极易唤起人们的共鸣。他的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而概括力 极强,看似平淡无奇的家常话却蕴含着无穷无尽的丰富内涵。对后代词家影响甚大。有人说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是“一字一珠”“一语胜人千百”,是有一定道理的。 雨霖铃 柳词多咏相思之情和别离之痛,善于“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故而“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这首词借长亭送别而抒离愁别恨。先写别前,通过景象与声音渲染悲凉的气氛。日暮、长亭、饯别宴;寒蝉、凄雨、劝酒声,更有艄公那揪心断肠的催发声。继写别时,摄取特写镜头:泪眼相对,执手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紧接一个“念”字,领起别后设想,展开联想和想象,使悲剧气氛越浓越重:一想楚天云遮雾漫,二想自古悲秋伤别,三想今霄醉卧郊野,四想经年孤寂冷落。回环往复,一唱三叹,虚实相间,情景交融,愁肠百结,情深意浓。 桂枝香 这首怀古词,上片写金陵如画的秋景,下片抒发怀古之深情。 开篇先写登临所见,金陵初秋,江水澄澈,山青峰翠,残阳里征帆点点,西风中酒旗飘舞。远处,彩绘的小船与晚霞辉映,悠闲的白鹭在星空下飞舞,一幅祥和宁静的图画呈现在人们眼前。然而,诗人描绘如画美景并不仅仅是欣赏和陶醉,而是触景生情,怀古抒情。通过曾在此建都的六朝之兴亡,警戒当时的统治者要记取历史教训。从六朝的奢侈淫乐,联想到当前歌女仍然在演唱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抒发了人事兴衰朝代更迭的深沉浩叹,表达了诗人深切的忧国之思。 江城子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王弗去世已十年之久,诗人宦游官场,南北漂泊,遥望千里之外的坟墓,借梦中幻境表达了深沉的哀伤和绵绵的思念。 上片悼亡,是写实;劈头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道出了多少悼亡人的心声!诗人长期郁积胸中的哀思如江流直泻,喷薄而出;既表达了对妻子深切的思念,又吐露了自己宦海沉浮、仕途坎坷的辛酸。下片记梦,一幅精美的“仕女梳妆图”饱含着诗人欲哭无泪的哀痛!“相顾无言”,既是梦中实境,又暗寓“此时无声胜有声”。 全词情意绵绵,字字血泪。既写逝者,又反照自己;既有梦幻,又饱含真情;既有白描手法,又不乏想象夸张。语言明白如话不事雕琢,却又字字血泪寓意悠长。自然平淡之中,体现了诗人语言运用的深厚功底。这首词哀思委婉缠绵,语调凄切哀怨,感情起伏迭宕,境界错综复杂,是历代悼亡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念奴娇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囚禁130天之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游览江边赤鼻矶时,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这首传诵千古的词章。 题曰“怀古”,实则“借古抒情”.先写所见,“大江东去”一句,气势恢宏,声情并茂。既为“怀古”拉开了序幕,又为抒情奠定了基调。古战场群峰险峻陡峭、怪石峥嵘挺拔、波涛汹涌澎湃、雪浪直拍江岸,好一幅雄奇壮美的江山画卷。接着紧承上文,追忆当年曾在赤壁火败曹操的周瑜。“小乔初嫁”写他年轻英俊;“羽扇纶巾”写他风流儒雅;“谈笑间”写他从容镇定,成竹在胸。 以上“怀古”是抚今追昔;以下“抒情”是吊古叹今。游览这古战场,作者突然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江山如故,英雄安在?当年风流倜傥的周瑜不是一样被东去的大江淘刷得无影无踪了吗?我又何必自作多情苦苦为名利而奔波呢!名不成而身遭囚禁,年未老而霜点两鬓。水到渠成地发出“人生如梦”的深沉浩叹! 结尾的慨叹看似消极悲观,其实含蓄曲折地表达了作者 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寓悲愤于豪放,寄壮志于浩月,正是这首词独具的特色。 鹊桥仙 这首词通过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表达了词人新的健康的爱情观,即否定朝欢暮乐的庸俗婚姻,歌颂天长地久的真挚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从古老传说中翻出新意,推陈出新,使词旨大放异彩,立意新奇,发人深思。 这首词看来句句写天上,实则字字写人间;句句写双星,字字写人情。天地相融合,人神为一体。悲中有欢,欢中有悲,悲欢离合,起伏迭宕。词中虚实兼具,情、景、理融为一炉,不愧为千古绝唱。 苏幕遮 这首词写异地相思之情,上片为眼前所见之景,沉香缭绕,鸟鸣声声,夏雨初晴,风荷飘举,一幅清新宜人的水乡风景画;下片触景生情,引发对故乡的思念。遥想故乡五月中,风光迷人,小楫轻舟,掩映在荷花丛中。“叶上”三句,写雨后荷花亭亭玉立,珠滚叶摆,不假雕饰,极富情韵。 一剪梅 词人婚后,夫妻恩爱,但因丈夫赵明诚外出求学,词人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写下了这首词,寄托对丈夫的思念。 开篇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秋光秋意的衬托,表现自己“独上兰舟”的生活孤独和盼望亲人消息的心灵孤独,生动真切而又委婉曲折。雁足传书,不知书何日可传,词人面对的依然是月圆人未圆的现实。触景生情,于是词人直抒相思之苦,用“花自飘零水自流”领起,别开生面。即是议论,也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然后宕开一笔,展开联想,写双方共同的思念:“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足见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此情”三句平中出奇,别出心裁,“下眉头”而“上心头”,足见相思愈深、愈切、愈苦、愈烈。读之使人耳目一新,为全词增色生辉。 全词纯用口头语,明白如话,情真意切,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声声慢 这是李清照南渡后震憾词坛的名篇。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和双声词,形象地描绘出作者的寂寞与孤独,若有所失而又不知其失。以天气变化无常反衬自己的百无聊赖。借酒浇愁愁更甚,长空雁飞思故乡。纵然眼下秋高气爽,菊花成堆,可主人心灰意懒,面容憔悴,哪有心情赏花弄月。白天盼日落,长夜望鸡鸣。如今独守空房,总觉得白昼太长。坐在窗前,只听得屋外秋风吹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都似乎滴打在作者心里。这不禁使人想到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在这一连串的蓄势和铺垫之后,篇末点明全词的主旨“愁”。不过,作者避开正面写的愁的格式,独辟蹊径:“此情此景,哪里是一个‘愁’字能够概括形容得了啊!”意味绵长,感慨深沉,一唱三叹,发人共鸣。 在创作手法上,作者改平声韵而为入声,屡用叠字和双声,变舒缓为急促,化哀惋为凄厉,以豪放纵恣之笔调写悲怆伤感之情怀,悲而不恸,怨而不愤。在婉约词作中独树一帜。 书愤 北伐中原,收复失地,这是陆游终生不渝的追求。尽管自己已经年逾花甲,罢官退居山阴故里已经六年,但是,一想到北伐大计,诗人的愤懑之情就无法遏止。首联回顾自己平生的抱负,“哪知”二字满含着对南宋小朝廷莫大的失望和深深的愤慨;颔联追忆南宋抗战史上的辉煌战例,隐含着对朝廷屈辱退让政策的批判;颈联是全诗的高潮,上句自比“塞上长城”,表现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和豪迈的气概,紧接着一个“空自许”,大起大落之中,饱含着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期的怅恨;尾联通过赞扬诸葛亮的《出师表》、尤其是其中“北定中原”“还于旧都”的壮志,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南宋整个投降集团。借古讽今,意味无穷。 临安春雨 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任朝请大夫,知严州,由山阴被召入京城临安。本诗即作于此时。 诗人力主抗金北伐,怎奈“读书有味身忘老,报国无期涕每倾。”(《不寐》)。因此,开篇即流露了诗人对官场应酬生活的淡漠情绪。接下两联,写小楼听雨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高考作文优秀题记精选
下一篇文章: 议论文论据集(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