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脸"这个短语的歧义,造成悬念,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难怪丰子恺本人对此也默认,并加以赞赏了。
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这是一条语法规则。可是在特定的场合,可破例违反这个规则,而收到出入意外的效果。在一次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台湾笑星凌峰登台表演。有人写个纸条戏谑地问他:"你为什么长得这样丑?"他面对观众回答:"我的长相很中国,中国五千年的创伤和苦难都写在我的脸上......"副词"很"修饰"中国"这个名词,搭配是不当的,但出自这位滑稽人物的嘴里,获得的却是热烈的掌声,因为在这样的场合说这样的话,给人以幽默、风趣的快乐。
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中常有"拆词"的毛病,如"宣了一次传"。非动宾式的双音合成词按照语法规则不能随意拆散,"宣传"是不能拆散的。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拆开用。如台湾诗人商禽的《咳嗽》诗:
坐在
图书馆
的
一室
的
一角
忍住
直到
有人把一本书
历史吧
掉在地上
我才
咳了一声
嗽
这首诗在意象的变形中透射出思想,很新鲜很尖锐也很深刻的道理。把"咳嗽"这个词拆开来用,使读者能深深地体味历史书掉在地上影射的社会现实。
以上是些特例,平时不可随便乱用,否则就会导致语言不规范。
佳作借鉴
起点之美
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当运动员们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道位,在裁判员一声威严而悠长的"预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一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相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起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往往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面部表情。那起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一。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象征,那么,起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人生的终极点只有一个,然而起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起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起点往往较为隐蔽。一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郑重地写下了第一行字;一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他尽量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一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一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一位才任命的局长,不大习惯地坐在来接他开会的轿车里,想同司机说句亲热的话却不知该拣哪一句说;一个非常走红的大明星,倚在沙发上读别人新送来的剧本,刚刚开始觉得里头的那个女主角有点嚼头;一个明天要应考的中学生,把捧着的课本贴在胸前,在忍痛关闭了的电视机前点着下巴背诵单词......
"预备--"生命之神在行使裁判员的职责,向人们发出悠长的指令。
凡凝神谛听他的指令并尽全力准备投入的人,都是美的。
尽管在终点处会出现绝不平衡的场面,文学青年的稿子也许会被退回;走向生活的大学生也许会碰到许多的钉子;卖橘子的个体户这一回也许不能大赚;新上任的局长也许不久便调离;大明星的下一部戏也许会砸锅;中学生第二天应考时也许会失常;谁也保不齐在那等待着我们的终点上不会落伍、失败甚至被淘汰掉。
然而,对于人生来说,终点固然诱人,起点更弥足珍贵。一时的终点上的失美,并不是什么不得了的事。可怕的是寻找不到新的起跑线,失去了在"预备"声中大大振作起来的力与美。
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而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
这篇短文是著名作家刘心武所写,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阐述了人生旅程中把握起点、调动自己起点美的道理,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
文章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以运动场上的赛跑起点美为个例,进而推到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写下第一行字,大学毕业生头一回走进办公室等等的生活中的起点,尽管终点会出现绝不平衡的场面,但起点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珍贵的。于是,从众多的"个别"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自觉地进入起点并调动起自己的美来,也便是人生中的一种优胜"。文字上如此明白爽朗,反映了思想的清晰。有几个问题显然考虑得十分清楚:
1.起点美是什么?
2.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没有起点美?
3.人生的终极点是什么?
4.起点和终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5.人们能不能把握起点美?怎样来说清楚其中的道理?
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首先脑子里对要描述的事物、对要阐说的道理须一清如水。
用词准确。如"忽略"这个动词用得很准确,因为"运动员在起点上的美"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不被人注意,故而用"忽略"恰到好处。又如"一列"数量词的运用很准确。因为前半句描述运动员们各自在自己的道位上拼搏进取的状况,这半句说他们简直就是"活雕像",就必须用量词"列"。如果用"尊"就与事实不符;如果用"一尊尊"就给人以散的感觉,难以形成拼搏的气势。又如"明显"与"隐蔽"一对反义词的运用,就能启发人思考。"运动场上的起点"肉眼看得见,故而是"明显";"生活中的起点"往往不易觉察,故而用"隐蔽"。然而,又不是绝对不能觉察的,对于明智的人来说,对于文化素养高的人来说,也是能看得清楚或者深为理解的,所以在"隐蔽"前面加上"较为"、加上"往往"的附加语,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
语言虽平实,但不乏生动的句子。有的是长短句,形成气势,十分流畅,如"其实,当运动员们在起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把运动员的起点之美描述得那么井然有序,如果观察得不细致,把握得不准确,是难以做到的。"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短语以排比形式出现,短促而有力。又如,进行类比推理时,一个个事例基本上以排比的形式出现,给人以整齐美的感觉。至于结尾的"终点之美,属于优胜者。起点之美,属于每一个人",用的都是短句,但言简意深,用对偶的形式写,既整齐,又上口。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振聋发聩,谈笑风生--论辩的威力
下一篇文章: 即景即情,着手成春--把握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