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记叙的技巧 |
|
(作者:于漪 更新时间:2009/6/26 7:08:53 信息来源:新浪网 点击:)我要投稿
|
|
深的启迪。 文章内容前后跨度几十年,要把事情叙述清楚十分不易。首先,选择了一个极好的角度--灯火,物虽小,但内涵丰富,延伸、想像、开拓的余地极大。以"灯火"为线索,贯串全文,把几十年中发生的事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完整的篇章。 作者一开始就巧设悬念,说"多少年来,在我心中有一个隐秘的喜悦的诗句,这就是:'灯火……'"为什么这个诗句是"隐秘的"、"喜悦的"?既然是"诗句",又为什么只有"灯火"一个词?又为什么"灯火"后面加个省略号?这个问题一提出,就能立即激起读者急于想知道底细的愿望,激起读者胸中的浪花,这样开篇符合读者对象的阅读心理,是成功的设计。 文章用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对生活的独特的体验,本已真切感人,而作者巧妙在文章起笔以后,立即采用了与读者谈心的口吻,说:"怎么就是这么两个字?你也许会觉得奇怪吧……你想,那红红的火焰,怎样地充满活力,叫你欣然,叫你振奋……"作者犹如站在你面前与你对话,向你诉说感受,而诉说时,又充分调动你的生活经验,调动你的想象力,这样用笔,就在设置悬念的基础上,增添了与读者思想感情上的联系,进一步在读者心中掀起阅读的波澜。"灯火"的谜底还远远没有揭晓,已有如此的吸引力。 文中概括叙述和细致叙述交替使用,便所叙事情疏密相间,起伏有致。如第三段记自己关于灯火的第一个印象,写得十分细致。先叙作为一个青年人从家中出走的时间、地点以及留下"灯火"第一个印象的具体场景,接着叙述为什么会留下凉个印象的社会背景,然后再叙当时的抱负与信念,最后记今日对这件事的推测和认识。把事情放到社会大背景上来认识。事情的原委介绍得一清二楚,纹丝不乱。在这件事具体叙述之前,用了概括叙述,说"我想每人都可以举出上万桩关于灯火的印象",是怎样上万桩的印象,就不展开叙述了,因为主题表达没有这个需要。又如第六段中,有些内容也是概括叙述:"我从轮船甲板上张望过我们海港上那像万千颗钻石熠熠发光的灯火,我从飞机上俯瞰过我们像发亮的海洋一样的城市的灯火,我在我们的大森林里看过那漂在河流上的时明时灭的一星灯火,我从飞驰的卡车上欣赏过我们那工地上星海般闪烁的灯火。"显然,作者在这儿用排比句写不同场地所见到的灯火的情景,每一个场景如展开写,可以内容十分丰富,而这儿高度浓缩,一个场景仅一句话,所以是概述。但从中我们可体会到:概括叙述绝不是说空话,它同样要求写得具体。句子中海港上的灯火、城市的灯火、河流上的灯火、工地上的灯火,用三个比喻、一个形容来描述,具体而形象。 文章用倒叙的手法先设置悬念,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叙"灯火……"这个诗句形成、茁壮成长和永不熄灭的过程。作者截取了三个生活横断面,充满感情地一一叙来,每个横断面有鲜明的特征,而三个横断面层层递进,不断开拓新的意境。首先把门口亮着的一星灯火与热血满腔的青年的志向紧密相连,灯火象征志向,志向追求灯火,追求光明,离家出走,义无反顾。接着,把一星一星组合成的万家灯火与转战在风天雪地中的解放战争紧密相连,灯火给战士送温暖,灯火象征着劳动人民的心,万家灯火在战士心中点燃。最后,把灯火与闪闪发光的社会主义新世界生活紧密相连,灯火是快乐的象征,是温暖的象征,它显示了无限的创造力,战胜黑暗,使光明永存。 在层层深入地开拓意境的同时,主题的深意被开掘。由热血青年的个人追求光明、追求理想,发展到革命战争年代与普天下劳动人民心相近,情相连,追求共同的光明,共同的理想,再发展到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新生活闪闪发光,灯火灿烂辉煌,心中追求理想的一星灯火永不熄灭。这个主题是一名热血青年献身革命的思想历程的记录,是一名老战士历经战火考验而今又投入新生活建设的心声的吐露。"灯火"是心中的火种,照亮了数十年人生的征程。为什么"隐秘"?因为对它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深化,其中奥秘只有自己最为知晓。为什么"喜悦"?因为终于驱走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全文终了,悬念解开。 然而,不寻常处在结尾又起波澜。已经是整个新世界闪闪发光,但心中一星灯火依然明亮。这就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与回味。 习作评说 人间自有真理在 我要说的是我的朋友和他的107封信的故事。 我的这个朋友,在我五岁的时候就认识了,他比我大三四岁。那时候,只顾一个劲儿地玩,甚至连他大眼小眼都没注意。他最喜欢的游戏是"好人抓坏人"。他次次都当好人,把我这个"坏人"追得满院子"哇哇"大叫。他妈妈站在阳台上骂他:"这是闹着玩,让让妹妹,给她赢算了。"他总停下来,很男子汉气地回答他母亲:"你懂什么?她已经不是妹妹了,是坏人!坏人我就要抓!"说罢,出其不意一把将我逮住,我又一阵大叫。 后来,听说他爸爸提升了,就搬了家。临走的时候,我还高兴地站在阳台上,对他大声说:"再见喽!好人。"他倒是很留恋的样子,在大门口磨蹭了很久,最后,装得很气恼的样子,哇啦哇啦大喊:"坏蛋,坏蛋,我再也不理你了。"她妈妈气得将他拽走,我站在阳台上开心地直拍手。当他们乘坐的吉普车一溜烟地没了影,只有扬起的尘埃在阳光里飞舞时,我突然觉得那样难过,心里那样空荡,趴在阳台上"嘤嘤"地抽泣起来……童年的伙伴就给这样一辆军黄色的吉普车带走了。童年就在我的玩闹里流逝了。 当我再一次见到他时,我已经是个初三的学生了,而他已是个高三的学生。那年的暑假,我去了他家,只知道他的新家比老家好,未料想这样漂亮。去的时候他父母都不在。他毫不在乎地坐在客厅地板上,剪着一些无价值的画报。 我已经找不到童年时他的一点影子了。他穿着邋里邋遢,整个人晒在太阳里,直往外滋油。尽管这样,没有给我一丝的健康感,相反觉得他浑身有一层病态的灰色。收音机开着,放着一种什么地方剧,咿咿呀呀,没法听懂。显然,主人心不在焉,根本忘掉它的存在。 "嘿!"我讪讪地打招呼,"你好吗?" 他继续剪画报,将男人的头像贴在泳装女人身上。胶水翻在地上,他也装作没看见。 "不大好。"他懒洋洋地回答。 "胶水,胶水……打翻了……"我走过去要给他拾胶水瓶子。 "你别动,让它去!"他大喝一声,吓得我赶忙缩回手。 一时间,很窘。 "你在哪个学校念书?"他问,很突然。我本来在发呆,又一惊,突然有一个熟悉的感觉,好像小时候,他出奇不意地一把逮住我似的。 "嗯?XXX中学。"我回答。 他继续剪,我局促不安僵立在那里。终于,我放弃了继续僵下去的念头,他已不是昨天的他了,我不能奢求一个人一成不变。 "没什么事情,是来看看你爸妈的,既然不在,那我改天再来……"我嗫嚅着,并向外走。 "妈跟爸已经离婚了,到这儿你只能看一个。"他一半嘲讽,一半漠然。突然他一把揪住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他一阵风地将我拖入另一个房间。 这房间大概是他的,很乱,还有股怪味。他从一个抽屉里捧出一大堆信,扔在我面前,接着又捧出一大堆,"哗啦"又扔了过来,雪片似的信全"沉淀"在我周围。 "看!" 我的惊诧和莫名一下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童年时的默契和顺从。坐下来,随意抽出一封,展开,安安静静念。他甚至还给我倒了杯桔汁。 是了,这便是我的这个朋友的故事。他从初二开始,点点滴滴,全写在这些信中。信的开头没有称呼,字迹大都很潦草,大概写的时候他无法控制他的情绪,所有细节串在一道,就是他父亲在搞贪污。母亲劝过,可没有用。最后,母亲受不了担惊受怕的日子,与父亲离了婚。母亲想到过揭发,最终没有这个勇气。现在轮到我这个朋友矛盾和挣扎了。他想摆脱却摆脱不了,因为他跟他母亲一样,爱他的父亲。我静静地看完,数了数,一共106封,长长出了口气。我的这个朋友坐在窗台上抽烟,红星一灭一亮。这个问题历来是最严酷和现实的,在真理和亲情中选择。 "你怎么想?"他沉沉地问。 我抚抚额头:"我也不知道,要是我,可能,可能……我不知道。" "原来我总以为自己比母亲要强,现在知道这个事情,很难……我生活靠他,他一入狱,我将无法上大学……"他喷出一口烟。 "有这样的事?"我问,随即便懂了。供他上大学将是他父亲。又一想:"那你再跟你妈妈谈谈?" "不,没有用。即使我能上大学……那么,那么,那么,也不能见他入狱……你说是不是?"他不是在问我,而是在问他自己。平时再多的大道理在现实问题中是那样苍自。我这个旁观者用大道理去搪塞他是很容易的,但是他是我的朋友。 暮色已涌入屋内。 我突然说:"有这么一个游戏,叫'好人抓坏人',参加游戏一定要遵守规则。是坏人,那么就是坏人,他不是你的朋友、兄弟、姐妹或者、或者……或者别的什么人。是好人就一定要抓住坏人,否则坏人胜利,好人失败。" 他一下子回过头,眼睛亮如寒星。"这个游戏,我从没输过,是么?" "要赢也不容易,要跌倒,可能难免会流血……"我和他都明白,这血将从心里流出来,未必能止住。 后来,他给我看他第107封信。我没有拆开,问他可不可为它贴邮票。我们买了一张很普通的邮票,小心翼翼地贴好,几乎虔诚地送到信箱口,我看他,后悔还来得及,他看着我,将信投了进去。马路上人来人往,这样嘈杂,没有人会知道站在信筒边的男孩为真理做出了怎样的牺牲。也许多年来,他第一次这样轻松,但是多年来,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 邪恶不在自己的身边不知它的杀伤力,邪恶不在自己身边不知道真理正义的昂贵。我的这个朋友的父亲也许会对妻子的软弱而沾沾自喜,他不会想到儿子会"出卖"他。但人间自有真理在。 也许真理很昂贵,但是我的这个朋友不会后悔,他喜欢"好人抓坏人"的游戏,他总能赢! 这篇作文是一位初三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当场写的,叙事清楚,情节起伏曲折,可读性强。 文章一开始设置了一个令人惊奇的悬念一--107封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习作者没有比较迅速地回答,而是采用了欲擒先纵的记叙方法,娓娓地叙述故事。 全文要解的谜应该是"107封信"的内容和写这些信的原委,但习作者却撒开来写,用相当篇幅写"好人抓坏人"的游戏,记朋友搬家离别时的生动而又滑稽的场景,叙朋友剪贴画报头像的无聊动作,似乎撒得很开,与主题无多少关系,其实,"纵"是为了"擒"。"他从一个抽屉里捧出一大堆信,扔在我面前,接着又捧出一大堆,'哗啦'又扔了过来,雪片似的信全'沉淀'在我周围",行文到一半,才接触到信。然后记叙"我"怎样读106封信,信的内容是什么。至此,才知道没有童年时代和朋友玩"好人抓坏人"游戏的叙述,没有临别时洋溢儿童稚气的依依不舍,就不可能有让"我"看信的情节,"纵"的目的是为了"擒"。朋友剪贴画报头像的情景,着力描写无聊、病态的灰色,以表面现象的"纵"突出内心世界的矛盾和挣扎。这样表达,已能尺水兴波。习作者仍未把"谜底"和盘托出,还留下一笔,再掀波澜。文首说讲述的是关于"107封信"的故事,现在只看到"106封",还有一封呢?又是一个悬念。于是故事情节继续发展,文末揭示谜底,主题深意显露纸上。习作者巧设悬念,故事引人入胜。 文中把童年时代"好人抓坏人"的游戏,和现实生活中"好人抓坏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游戏为铺垫,刻画人物性格,连缀故事情节,促进故事发展。 以宾衬主也是这篇文章所用的记叙技巧。三个场景中,朋友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我"是陪衬。在做游戏时,朋友次次当"好人","我"只是被逮的对象;半露谜底时,朋友给"我"看信,朋友诉说内心的矛盾和挣扎;叙述最后一封信去向时,朋友将信投进信箱,"我"在旁看,他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故事的主人是"朋友",因而记叙时处处宾随主转,以宾衬主,使故事的主人性格更为鲜明。 文章结尾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邪恶不在自己的身边不知它的杀伤力,邪恶不在自己身边也不知道真理正义的昂贵……"用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启人深思。 从文章主题看,立意是好的,记人叙事注意运用技巧,力求生动、形象,曲折有致。但毕竟是习作,有经不起推敲的漏洞。如朋友家的状况仅父子二人,不易理解;长达四年,写 107封信令人费解,也不大可能;朋友与"我"时隔几年才见到面,就给我看那么多极其秘密的信,坦诚、信任,到如此的程度,也令人费解。正由于这样,就给人以某种编造的感觉,真实性不够。
要语一束
叙事记人力求"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叙述要具体,忌空泛。 概述须简明扼要,细写须细致生动,忌冗长。 顺叙特别要重视在尺水中兴波,忌平淡无味;倒叙、插叙要注意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选用第几人称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使用第一人称时,要注意叙述的局限性。 使用悬念、抑扬、陪衬、擒纵等方法时须紧扣主题,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 在记叙的基础上开展议论、抒情,应要言不烦。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文章: 精工巧作,织锦成文--联缀组合
下一篇文章: 条分缕析,探幽抉微--说明的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