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紧凑,文中意、文外意更为丰厚。
“桥”打开了河弯村的大门,也打开了村民思想的大门,小天地的变化反映着大天地的变化,大天地的变化促使了小天地的变化。河弯村的红火显示了中华大地改革开放的红火。结尾老头与男孩的一问一答,是点睛之笔。只要你有一双慧眼,无数新“洞天”等你发现、描绘、颂扬。
习作评说
山?飞蛾?大漠
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试图在短短的历程中,找到生命的内涵。于是,有许多沉思便在灯下徘徊而来——
(一)
我从山里走来。我的家乡,在那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茫茫的天空下,横卧着几个古老的小村。每当夕阳西下,那层层叠叠的树呵,便将那房顶上袅袅的炊烟,将那牛背上悠悠的柳哨声,扯得好远,好远。家乡到处都是山,那些山雄伟挺拔,透着股男儿的阳刚之气,却丝毫没有小姑娘的秀气。父亲说,山就是山里人的性格。小时候,父亲常常牵着我的手,走在那坎坷的山路上,一路讲着动人的传说……
岁月悠悠,童年在父亲爱的甘露滋润下遥遥远逝。我长大了。我要走到山外面去,因为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等待着我去了解,去探索。父亲说孩子你去吧,我等着你干大事业……涉过一道道山梁,父亲把我送出了山的怀抱。身后,父亲高大的身躯站成了一尊山的雕塑,那慈爱的目光变成了父亲给我永久的期待……一个个清幽的月光下,当我漫步在重点中学的校园里时,父亲的身影似乎总在我眼前晃动,童年的快乐时光勾起了我绵长的回忆。我忽然悟到父亲的眼睛正注视着他出门求学的游子,父亲正期待他的儿子去攀登一座更高的山。呵,我从山里来,是山赋予我一颗心灵,是山给我风骨支起一个生命,是山给我灵性造就一种性格,那就要不负山的重托,让这个生命在寻求中放射灿烂的光辉。那就迎着风雨上路吧,莫再迟疑。
(二)
有人说,在青春岁月里,在成长过程中,有数不清疑问和烦恼。犹记得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天空飘着细雨丝,我独自徘徊在校园的路灯下,许多天来的不快萦绕心间。那路灯发出的淡淡的光晕,在这凄冷的夜色里,让人感到分外温暖和光明。我忽然发现,一只小小的飞蛾在围绕着路灯盘旋,它向往那温暖的光,一次次扑打在灯罩上,可是一次次它都弹回来。但它毫不气馁,屡败屡战。在这凄风苦雨中,它小小的躯体披一层金色的光,那样令人同情又充满敬意。我久久凝视着它——小飞蛾啊,你不怕你薄薄的翅羽会被冷风吹折吗?你不怕纤弱的躯体会被撞得粉碎吗?可它依然盘旋着,只要一息尚存,只要灯光永在,它就这样追求下去,永不停息。我看着那小虫儿,不禁一阵愧疚涌上心头。
小小的虫儿尚知在失败中追求光明和温暖,难道一个人不更应该努力地去追求人间的真善美吗?既然已踏上远征的路,那么在这路途中碰到多少失败和挫折,有多少烦恼和失意,又怎能阻止前进的脚步?扬起远征的帆吧,何必再徘徊?
(三)
暑假里,别人去泉城,去泰山,游山玩水自然是一种乐趣,而我则随兄长奔赴那荒凉的西北大漠;明知大漠不是风景区,而我却是这般向往。因为我不再是一个顽童,我要用更深的东西充实心中那尚稚嫩的天地。
啊,看到你了,西北大漠。无边的黄沙蔓延在这片无边的土地上,凭你耗尽眼力呵,也看不到一丝绿意,没有潺潺流水,没有巍巍高山。蔚蓝的天空,看不到大雁北飞的身影,只有一堆堆舒卷的白云,像悠悠的历史风烟,在诉说人类的沧桑巨变。的确,大漠单调、寂寞,但是它又是那样博大和豁达呀,任你乘着思想的野马在这广袤的空间驰骋。好久未言语的兄长挑战似的说:“在这人间,你想获得更广的世界吗?那么就向大漠深处前进吧,你会找到生命的绿洲……”我琢磨着兄长的话,心灵一阵颤动。是啊,真正的勇士是要具备勇于牺牲的精神,他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忽然悟到了生命的责任,举步向前,在茫茫的沙漠中跋涉,再跋涉……
既然人生已找到前进的目标,既然曾背负着深厚的希望,那就勇敢地继续前进吧,何惧艰难险阻。
——更多的事情等待我去思考和探索,更多的路需要我去走完,我会这样沉思着,追求着走完我的一生。让生命的枝头上,永远绽放碧绿的花瓣。
(丁雪芹)
这篇习作确立的主题很“大”,谈的是人生的理想,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应该怎样为实现理想而终生奋斗。要表达这样大的主题,如果泛泛而论,说了许多别人都已说过的话,那就无特色,五个性,成了多余的文章。
习作者大概意识到了这一点,故而把大主题分解为从三个角度来表现。第一个角度是家乡的“山”。由山的性格——“雄伟挺拔,透着股男儿的阳刚之气”,讲述到山里人的性格,由山的形象,讲述到父亲犹如一尊山的雕塑,“山”给予从遥远而贫瘠的山区走到山外的儿女以灵性,以风骨。理想的追求,生命的价值,从“山”的性格幻化而出,打着山里人的烙印,载着父辈对儿女勇于攀登的厚望。山里的儿女借“山”言志,出“山”启程。
第二个角度是扑灯的“飞蛾”。飞蛾投火是波斯大诗人哈菲兹喜用的题材,如《哈菲兹抒情诗选?四十九》中有:
“夜烛呵,发出你灿灿的光亮,
把螟蛾吸引到灯下来!”
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天福的向往》诗中这样写:
“我要赞美那样的生灵,
它向往投入火中焚死。”
因此,飞蛾扑灯常被用来比喻向往光明。习作者选此与自己在征程中的徘徊进行比较,坚定永不停息追求光明的信念,征途中的失败、挫折、烦恼、失意,均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
第三个角度是“荒凉的西北大漠”。舍弃游山玩水的乐趣,奔赴黄沙飞天的大漠,是自觉的追求,是人生的跋涉。兄长挑战似的话是树人生奋斗的高标,借这点睛之笔表为实现理想勇于牺牲的心志。
三个角度都在叙说人生的追求,但它们又同中有异。首先是肩负父辈的期望,胸怀山的性格,步上生命的征程,起程的目的是让生命“在寻求中放射灿烂的光辉”;第二部分着眼于百折不回,永不停息地追求美好的理想;最后寻求艰苦,锻炼意志,勇于牺牲,造就博大而豁达的胸怀。三个角度穿在一个“志”上,上路,途中,求索,层层推进,设计得比较巧,有新意。
文章开头“我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试图在短短的历程中,找到生命的内涵”,总拎全文,三个部分内容均由此生发开来。结尾“让生命的枝头上,永远绽放碧绿的花瓣”,与开头呼应,突出文章主题。
这篇习作尽管有斧凿痕迹,但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学生宁可稍有堆砌而写得有气势,也不能干枯。
环境与人
随着工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了。工厂不断通过排放有毒或有害的气体、废渣或废水来污染我们的空气、水和土壤。在很多工业化的大城市里,人们在吸进氧气的同时,已经无法“拒绝”其他有害气体的混入。人们不得不饮用严重污染的水质很坏的水。这些都将对人的健康带来很大危害。而问题的根子在于很多地方在发展工业时没有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受到了环境的惩罚。目前,这种情况正在改观,瑞典斯德哥尔摩在扩建城市时,特别注意了城市环境的绿化工作,在各建筑群之间,林木苍翠,绿草如茵,水阔,环境优美,对那里的空气、水质的净化都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上海黄浦江上游的引水工程是又一个例子。当这个引水工程交付使用时,我们的环境能有更大改善。
这可说是一篇无角度的文章,东说一点,西说一点,泛泛而谈,但什么也没说明白。一会儿说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一会儿说工业三废对人们的危害,一会儿说环境正在改观,究竟要说明环境与人怎样的关系,不得而知。
“环境与人”是个极大的题目,可写成长篇巨著,如果全面论述,可写洋洋数十万言,数百万言。一篇短文只能说明其中一个问题,只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寻找一个角度,这个角度应该很小很小,以这个“小”反映实质性的大问题。比如,可从一家工厂的兴办不重视三废的处理以至于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的事实说开去;又比如,可从废水化验的数据说开去;再比如,可从某地某街原来树木葱茏,而今树木枯死的变化说开去,说明人生活在环境之中,不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不采取保护环境的切实措施,必将受环境的惩罚。也可从另一方面论述——重视环境保护,人们深受其益。总之,无论从正面论述,无论从反面论述,都可以选择“小”角度,“点”定得小,把这个“小”写深写透,就能展示大道理。
不确立明确的写作意图,不围绕写作意图精选写作的角度,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任笔游来游去,必不能写成像样的文章。
要语一束
写文章必须精选角度,角度精选与否关系到文章的成败。
写作角度力求小、新、巧。
弄清“小”与“大”的关系,把“小”的写透,就能以小见大。角度新,不因循守旧,才能写出新意。善于把观察事物的每一个角度进行过滤,巧选其中最佳的。
角度精选靠的是敏锐的眼光和对生活的浓厚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