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3/11/13 7:10:48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36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三国演义》中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梁启超《新罗马》:“人定胜天,怯大敌者非丈夫,造时势者为俊杰,当仁不让,舍我其谁?”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综合以上文本,作为时代青年的你有何感想和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为《三国演义》中孔明的感叹,他认为谋事在人,但是成事在天。材料第二段为梁启超的看法,他认为人定胜天。老子强调“自胜”和“强行”。前两者都谈到了人与天命的关系,也揭示了人类对事物、命运的认知和对自身定位的思考,但二者观点对立,立场鲜明。老子的观点,主要强调“自胜”和“强行”,倾向于对人具体行动的指导,可以看作是对前面的补充。

孔明的观点是人可以谋事,但最终还是由上天决定事情的成败,人之“谋”是受先天或后天的条件制约的,成功不可强求。人并非想怎样就怎样,还要有所凭借,最终结果如何要取决于环境、历史和命运等因素的影响。梁启超则认为人之谋可以胜过自然规律,或者说人的智慧和力量比自然规律更重要。害怕强大敌人的人,不能称为大丈夫,努力抓住形势、为自己创造有利形势的人是为俊杰,以仁为任,无所谦让,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能战胜自然?老子观点是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认为人应积极主动,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奋斗,成为刚强并有智慧的人。

综合来看,命题意图在于鼓励学生抓紧时代机遇,勇于奋进,把握自我命运,融入时代发展之中积极地开展实践。在实践中要不盲目,也不气馁,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把握住机会,相信“谋事在人”,不断潜心修炼,既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能适应环境变化,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潮流。做好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推动社会和人类进步。

文章首段可以先表明观点智能既能奋发不休,亦能乐天安命。文章主体可以安排成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分论点一,智者能够奋发不休。可以举古今中外的例子,尤其是那些奋发不休、努力拼搏者;分论点二,智者也能乐天安命。选择一些乐天安命,能够与命运和解者的例子。但要注意,乐天安命并不是“躺平”,而是与命动和解,乐观向上。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

1.自知乃明,自胜方强。

2.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3.努力地尽人事,坦然地听天命。

4.智者既能奋发不休,亦能乐天安命。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人生应该过得有意思,应该多做些有意思的事;也有人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义,应该多做有意义的事。

这句关于“有意思”和“有意义”的话,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提到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思,一种认为人生应当活得有意义和价值。意思与意义仅一字之差,境界与层次却是天壤之别。做有意义的事需要强大的信仰与信念支持,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却不一定会得到个人利益,而做有意思的事因其有意思,我们总是轻易地被其吸引,因而投放精力且乐此不疲,但其带来的娱乐与轻松往往短暂与肤浅。

根据材料信息构思立意,有意义和有意思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有意义的事固然重要,有意思的事也同样重要。二者并非对立关系,做“有意义”的事情但不能排斥掉“有意思”,否则人生不免单调。如果只沉迷于有意思而不考虑意义和价值,人生的质量也就不高。我们可把“意思”定义为有“情趣、趣味”,继而可以衍生出诸如“审美追求,娱乐追求,感官享受”等,把“意义”定义为“价值、作用”,继而可以衍生出“追求永恒的价值、对社会有贡献”等。

 

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论点,有意思与有意义对立而统一。然后分别展开论述,从有意义的事中寻找乐趣,发现有意思的事,从有意思处开始徜徉,同样可以游至价值的此岸,甚至更坚忍,更耐久。有意思的事在一开始的时候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时间一长就很可能成为有意义的东西。最后总结全文,“有意义”与“有意思”就像光与影,是事物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因此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一生便成了最正确的选择。

参考立意:

1.有意思和有意义相辅相成。

2.于有意义中发现趣味

3.希望生活既深刻又有意趣。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次作文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首先指出了人生包括两个方向——出和回,显而易见,这两个方向是相逆的;然后对“出”“回”分别做了阐释,既有具象的看得见的“出”“回”,也有抽象的看不见的“出””回”,同时指出“出”的过程其实是一个有所“选择、舍弃、收获”的过程。

试题要求回答并思考考生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因此,对于材料,首先要分析“出”“回”的内涵。“出”指走出家门,步入学校;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走出原先的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出”,还是出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所以在出门的过程中,需要兼具妥协与坚持。妥协,是与门外打交道的必须,毕竟外面的世界不会以自己为中心;坚持,是在门内锤炼自己的内在与技能。这样,才能在出门之后,朝着梦想渐行渐近。“回”,指回家,家是一个人的养分,是休养生息的地方,家可以是实指生养自己的地方,也可以是精神和灵魂的寄托。

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辩证分析人生“出”和“回”的关系。社会是错综复杂的关系体,所以个体的人不可能“闭门造车”,换句话说,人首先要出得了门,走得了远路,出门是实现梦想的方式。但是人出得了门,还要回得了“家”,因为远路走久了,容易迷失,懂得适时回家,才能令人保持清醒,保有自我。如果彻底与美好的过往割裂,只会让自己在丧失自我的道路上日渐迷惘。

因此,写作时,应当综合上面的分析进行思辨性写作:人要学会出门,还得懂得回家。奋斗人生路,辉煌灿烂之中,不忘保留清醒,三省己身。即使成绩再耀眼,也不要在骄矜中迷失自己。一味地妥协,只懂得出门与舍弃,不懂得回来与保留,自然容易忘记初心,误入歧途。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立意:

1.出得了门,回得了家,人生才更有意义。

2.出门勿忘回家,乐享出彩人生。

3.出门以历练,回家而生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频回首者,恐难远行;不回首者,亦难远行。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两个对举的句子,阐述“回首”与“远行”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句,“频回首”意思是多次回顾过去,“恐难远行”意味着“过去”成为了“远行”的羁绊。“回首”过去,可能是留恋过去的美好,可能是总结过去的失误,本来应该是对“远行”有利,比如过去的成功经验或者过去的美好会成为我们远行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过去的失误或者失败会让我们更加小心谨慎,助力我们更行稳致远。但是关键词“频”成为了远行的阻碍,如果过多回首,成功的、美好的过去可能会让我们骄傲自满,无法对自己有清晰正确的认知;如果过多回首,过去失败的阴影可能会笼罩当下的行动,让我们畏首畏尾,不敢前行。第二句,“不回首”也就是不回顾过去,“亦难远行”意味着也不会走得更远。“过去”不管是好是坏,都会对远行有意义,我们可以总结过去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或教训,以便调整当下的行动,找到远行的正确路线和方法。而如果不回首过去,一味莽撞地往前冲,那就还会遇到过去曾遇到过的问题,还可能会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由此可见,材料引导我们正确处理“回首”与“远行”之间的关系。既不能“频回首”,也不能“不回首”。

写作时考生应当针对材料中两个句子进行分析,阐明“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频回首”,也不能“不回首”;然后立论,论述自己的观点,如什么时候应当“回首”,回首的目的是什么;“回首”与“远行”之间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结构方面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从个人到国家,甚至世界,从“回首”中汲取哪些动力,吸取哪些教训,指导当下的远行,才更有积极意义。论证方法方面,可以采用例证和正反对比论证,如每一项新技术的发明都是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有所发现和提升,如对待过去发动的战争,日本和德国的做法形成对比,因而德国赢得了尊重,而日本饱受诟病。

[1] [2] 下一页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