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首先指出灵魂、思想、精神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个人而言,思想精神首先是人之为人的底座,所以才会有“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这一条件关系;其次,思想精神还能帮助人提升自我,也就是材料中的“德润身”。而思想精神可以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如何用思想精神来丰富、提升自我呢?在6月17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的领导要求给出了答案:理想信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理想信念是我们的精神之“钙”,可以让我们的意志变得坚定;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思想之“魂”,可以让我们知道怎样才是优良的、有继承性的思想观念。
考生写作时可以对“思想精神之成长”进行剖析。比如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什么结果”这样的思维顺序可以分析:什么是“精神之成长”?人为什么需要“精神之成长”?怎么样才能让精神成长?精神成长后会有什么结果?进而可以追问: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成长?并结合讲话归纳出答案。还可以从思辨的角度加以思考:“物质成长”与“精神成长”是什么关系?个人“精神成长”与全社会“精神成长”有什么关系?在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题意,从而概括中心观点。
立意:
1.莫让精神“缺钙”。
2.精神成长是学生的当务之急。
3.历练精神,走向成熟。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又有怎样的思考?
班级学习小组准备展开一次讨论,围绕上述材料展开思考。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是引语式材料作文。
分析材料,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从“儿时”到“长大”,这段成长历程到底发生了什么?答案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都无可厚非,必有其理;而外界对这两种态度的反应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题目在顶层设计上给思想探究提供了无限可能,学生尽可以信马由缰,自由驰骋。
对于从“喜欢发问”到“看重结论”,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作多样化的探求,以下面提到的几个问题为例:
1.教育功利化的危害。应试教育只重答案,轻视过程:“凡事只有唯一,服从就是最好”束缚学生的天性和创造力,于是学生习惯于接受,问题越来越少,标准答案成了唯一真理。反观优秀的教育都是重视启发和引导,多问为什么,培养兴趣。
2.社会快速发展的后遗症。当下社会上紧张的、功利至上、效率至上的生活方式与节奏,严重影响人们的批判性思维。久而久之,人们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同时也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我们也能感觉到先知先觉的人开始放慢生活脚步,放弃多余的物品的断舍离生活方式等都在保护我们对生活细微和敏锐的感受。
3.信息时代的弊端。因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的轻易获得造成人们习惯于接受“送来的结论”,不愿再去寻根究底,搜索枯肠。所以我们开始阅读整本书,在大部头里寻找完整的答案。
4.流行文化的负面影响。娱乐至死的流行文化消解了独立思考的价值,网络游戏、短视频、动漫泛滥,读图时代严重挤压了思考空间,只看结果渐成人们心中的不二选择。
探究问题,要结合辩证思维,上述审题中探究的话题,我们要全面审视事物,避免片面性、孤立性、绝对性和主观性,这样分析问题更有高度、深度和力度,更容易使人信服。题干要求写作“发言稿”,要注意格式。
立意:
1.保持好奇,永远年轻。
2.人生不同阶段,对知与行有不同的思考。
3.务虚务实,相得益彰。
4.大胆创新发问,小心求证,坦然面对各种结果。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1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