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华作文网: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
冠华作文网祝愿:天下学子金榜题名!
网站首页
高考导航
教育资讯 | 网络信息 | 网络作文 | 竞赛作文 | 小考频道 | 中考频道 | 高考频道 | 考后点睛
英语特区 | 教师频道 | 家校互动 | 网站社区 | 同行作文 | 帮助中心 | 在线留言 | 设为首页
高中作文 | 高中佳作 | 作文素材 | 专家指导 | 阅读训练 | 满分作文 | 作文预测 | 高考真题
站内搜索
文章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文章 下载 图片
 
您现在的位置: 冠华作文网 > 高考频道 > 专家指导 > 正文           ★★★
(系列)解析往年高考作文真题助考2020年高考作文:厘清隐喻,理性思辨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20/1/10 19:49:43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我要投稿

(系列)解析往年高考作文真题助考2020年高考作文:厘清隐喻,理性思辨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解析

2019年的高考浙江卷文题具有浓郁的“生活味”,与2018年相比有如下变化:

1.更接地气,更务实。2018年的题目指向“浙江精神”,属于一种文化现象,引导考生更深入地认识群体价值观,突出“家国情怀”,偏向“务虚”。2019年的题目更接地气,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关注生活,凸显了一种“生活情怀”,更为“务实”。

2.更关注心灵表达。2018年的题目,明确了“浙江精神”的内涵,考生需要谈自己对“浙江精神”的理解,并对其进行阐释。而从2019年的题目来看,命题更强调引导考生抒写心灵,参考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在写作时拥有了更多选择,有了更大的抒发空间。如何对待你的“读者”?相信每位考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看法。

3.既注重时代人文精神,又注重生活逻辑思辨。2018年,要写好“浙江精神”,考生需要熟悉浙江历史上的人文精神和故事,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累。而2019年的写作,则需要考生梳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心灵,进行理性思辨。

在具体写作中,考生需要关注下面两个过程。

厘清隐喻

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包含两句话,说的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把每个人看作创造生活的“作家”,把个人生活看作一部“作品”,问该如何对待“读者”。对“读者”的理解给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很显然,第一部分只是引子、铺垫,第二部分才是材料的核心。如何理解“读者”这个概念是全文的关键,也是命题者的意图所在。材料采用了多元思辨和实虚转换等命题手段,加大了考生审题的难度。如果考生只依据第一部分材料,谈作家创作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即视为偏离了题意,材料的重点是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和他人、社会、时代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材料,根据命题人设定的化实为虚的例子,要求考生对“读者”这一关键概念进行由隐到显、由实到虚的转化,需要准确揭示“读者”的特定寓意。关于“读者”,这里可以有多种解读。读者可以是现在的人,也可以是以后的人;可以是你身边的人,比如父母、朋友、同学、老师,也可以是远方的人,比如你认可的诗人、艺术家;可以是特定的几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

今年的浙江高考作文题在审题上设置了一定难度,符合高考选拔人才的宗旨。

理性思辨

材料第一部分提供的两种观点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第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这便是要倾听大众的需求,倾听时代的召唤,与文艺要为大众服务的宗旨相符;另一种看法认为: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读者左右,要张扬自己的个性,体现自己的思考。结合作文题第二部分,我们发现这两种观点表面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因为当生活成为作品时,我们每个人就是自己这部作品的“首席作者”与“第一个读者”,一个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这本身就包含着二元对立与统一。考生如果注重思辨,发现其中的对立统一,而不是对某一方简单臧否,就会得到全新的认识。

生活成为一部“作品”,而这部作品又不是分分钟一气呵成的,我们这些“作家”的能力、经验限制了我们的书写,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需要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建议,取人之长,得人之见,完善“作品”内容。人存于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是生活这本书唯一的“作者”,需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而不是亦步亦趋,完全听从“读者”(他人)的安排。将两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是我们需要秉持的理性精神。这种精神符合当下学界倡导的思辨性思维。

思辨与选择,一直是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关乎生活感悟、心灵建设和实践。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乏体验生活、阅读书本、行走世界之类的话题,浙江卷2019年的作文题有意在这方面加以引导,引导考生“注重积累,强调思辨”,引导考生开阔眼界,深入生活,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独立、理性的思索判断,将阅读与行走、生活与写作合二为一。

总之,2019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考生创设了思维情境,突出了理性思辨,步步导引,旨在实现对考生思维和思想考查的目的。命题者坚持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考查方向,融理性思辨能力、类比推理能力、语言转换能力、思想认识能力等多种素养的考查为一体,开拓出作文测试的一片新天地,丰富了作文命题的思路。

高分作文
纳诫以自善,秉己以自立

一考生

艾伦·格林斯潘曾说过,人们喜欢进步,但又害怕变化,人类本质上是矛盾的。此话可谓切中肯綮。的確,人们渴盼在自己绘制的蓝图中铿锵前行,不理会他人的闲言碎语;但又祈望获得前人总结的“灵丹妙药”,倾听他人的善意呼声。而呼声中不乏褒扬与训诫,自我主张中又存在固执与理想。那么,何不在创作生活这部“作品”时,接纳“读者”的呼声来完善自我,同时秉持自己的原则?

从古至今,从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到莫尔的乌有之乡,人们对乌托邦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歇,而反乌托邦的作品则在心灵和理性层面让人类回到大地,着眼于眼前一点一滴的改造。对个人而言,一味沉浸于创造自己的生活这部“杰作”,而不顾他人、不顾现实的约束,又何异于创建封闭自我的乌托邦?“读者”的存在恰好给盲目、困顿的“作家”有力的一鞭,让其重回现实。

因此,虽然生活这部作品是一位“作家”内心宇宙的映射,但是没有现实根基,抑或说不纳诫的作品注定是空洞无力的。

外界的意见能不断鞭策一个人自我完善,但是,过度受外界所扰而随波逐流,进而迷失自我,失掉准则与规范则是万万不可取的。因此,在倾听他人告诫基础上,“作家”更要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以及对自我思考的坚持。

“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在尼采的超人哲学风靡一时之际,陀思妥耶夫斯基毅然写下《罪与罚》加以抨击,不顾他人谣诼;塞万提斯在狱中屡受非难,仍矢志不渝写下《堂吉诃德》下卷;陆放翁屡遭贬谪,仍心系苍生,坚持北伐。古今中外,无数优秀的作家,不为困境所动,秉承己念,成就了一部部辉煌的“人生佳作”。

由此观之,人要立足于时代,应以宽容之心接纳他人意见,使自己不必困于自我的理想蜜罐,重新着眼于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同时更应以坚守之心烛照内心,不为现实的虚假冲突所扰,写下生活这部“作品”的生动注脚。

故曰,唯纳诫自善、秉己自立方能成就人生大作,方能纵万端激流,秉一支烛火。

名师点评

全文紧紧围绕中心观点“纳诫自善,秉己自立”进行阐述,从两方面切入话题,例举“纳诫”之优劣得失,再辅以“秉己”佐论,论据翔实,分析透彻,逻辑严密,语言有气势,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汪洁)

忠言在耳,初心弥坚

一考生

“每个诗人在其写作生涯中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参与对一位理想的读者、对那个第二自我的寻找。”诗人布罗茨基如是说。作家与读者,正如人生中的自我和他人,不可分割。

我们有两种方式来认知自我:通过自我或通过他人。作为“读者”的他人,对我们来说,是一面自省之镜,是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少了“读者”,“作家”极易陷入自我的怪圈而不自知。

然而,与真实的书籍不同的是,人生之书是动态的、片段的,至生命的终结才有可能在内容上盖棺论定。但任何一位“读者”都可能在忽略“作家”隐去前言的情况下,轻率地断章取义。同时,“读者”的呼声,受其世界观与人生经历的影响,比起中肯地评价“作家”的人生之书,往往是借此抒发自我的感情、思想。葡萄牙诗人佩索阿对此深感痛苦,认为寻求他人理解无异于出卖自我。

“读者”的呼声既可能成为“作家”人生的航标,也可能是庸俗和妄议的风暴。“作家”唯有将目光转移到自我的书卷上,才可能不迷失无措。

在自我纷乱的书卷与对他人之书的匆匆浏览中,初心如星光,在北极天顶闪现。

“作家”时常忽略自己人生之书中最重要的读者,那就是自己。当我们完成了“作家”“读者”身份的转换时,我们便会发现,自己是个具有资质的“读者”。

自我认知往往是最深入的。正如《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在对往事的回溯中,自我之书的章节句段不时呈现,助我们把握全局,梳理成败得失。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纵,在自传《忏悔录》中,他真实地记叙了自我认知过程中心灵的悔过。自我思想的改变比他人意见更能成为把握方向的桨和舵。

阅读自我之书,便能觉察自我追求无可取代。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寄寓热望,甚至能使他忘却一切读者。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面市之初,几乎没有任何学者对该小说进行任何评论,没有人喜欢这部作品;海明威在《过河入林》里抒发战争创伤的情感,成书后小说却饱受诟病。人生之书无人理解,但在真实而坦诚的心灵面前,意义自然萌生:那是初心。

当然,守初心的作家并不意味着固执己见,在作家、读者的身份转换中,作家永远在追寻理想的读者、明智的谏言者、共鸣的知音。在与读者共度的岁月里,作家为其奉上一本独特的人生之书,深谙忠言在耳、初心弥坚的写作要义,并在无人领受时,将人生之书奉给自己。

名师点评

文章,经国大事也。本文以文学创作为切入口进入议论,抓住所给材料的第二部分,在人生之书这个范围内,以“作家”的创作引出论点:忠言在耳,初心弥坚,这既是创作原则也是人生要义。考生以社会个体的身份思考广阔的社会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責任意识。文章气势丰沛,可称考场佳作。(汪洁)

书写自我的生活

一考生

尼采曾说,世界从来不曾如此世俗化,人人在身上撒满了文化的佐料,好让自己成为一道诱人的大餐。这是时代的堕落。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旁观者的掌声与指责都无碍我们昂首阔步地向前走。

人是社会性动物,这也就能够解释人渴望在与他人的互动中进行自我调整与修正。然而,正如学者沃尔特·李普曼所言,我们一早便能辨认出为自己定义的文化,服从于此。我们服从于“读者”给我们定义的条条框框,认为自己创作的生活“作品”符合自己的社会属性,从而让焦虑得到缓解。但当个体意识需靠外界的评价来充实时,我们的生活便像气球一般,被虚无地膨胀化、空虚化。这样为“读者”满意的生活,是我们从本心出发想要创作书写的生活吗?

诚然,个人在这个时代已无法完全做到孤立化、原子化的状态。由此,就像小说《中国式二代》中提到的那样,我们被潮流裹挟,在两堵高墙之间自以为进行了自我选择,到头来只是大众潮流的体现。生活这部“作品”就如此模板化,格调情趣荡然无存,添再多的笔墨也只是显得连篇累牍,无济于事。循着“读者”的呼声而去,“作品”便失了魂,生活便失去了自我。那么,生活应当由我们自己书写,无畏他人评头论足,无畏他人似是而非的指引。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吧!

加缪赋予西西弗斯快乐,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反叛者理论分析,歌德让浮士德升天,萨特给主人公判处死刑。这些人,无一不“离经叛道”,摒弃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创作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生活也如此,外界的指点品评永不会是先决条件,听从本我、书写好自己的生活才会有“中流自在心”,才会有“浩荡光风相候”。

“读者”的呼声只是他人意志的反映,而他人意志总是与我们内心的想法有出入。因此,对他人意见,我们要适当理性地听取,要有所选择地听取,这才是为我们的生活浇灌好沃土,才是内心诉求的坚守,才是书写好人生的奠基、过好我们的生活。

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在城市和田垄间毅然选择后者;曹原探索石墨烯的同时,追逐着星空梦;青年工作者守候中国天眼……他们没有呈现出“读者”想要看到的生活脉络、故事情节,却以自己的本心书写出自己生活的精彩,感染着那些有预期的“读者”。

如蒙田在《论三种交往》中所说的,愿我们都做好“自我的主人”,书写独属于自我的精彩生活吧!

名师点评

如何处理好作品与读者的关系,是作家创作时需要思考的问题。既然人生是一部自己创作的作品,如何处理好自我与他人、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这成为作文探讨的问题。考生给出了漂亮的回答:做自己的主人。被潮流裹挟,虽安稳妥当,可模式化的生存也荡尽了格调和意趣,生活属于自己,对他人意见我们应适当理性地听取,中流自在心。文章论据充分,体现出考生良好的阅读积累。(汪洁)

学生仿写

感激地倾听,执着地坚持

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  张怡

萨特说:“我是一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我只顺从自己。”生活在千万个体聚集的丛林,倾听他人的建议好像为我这株小草拨开一片迷雾,但这丛林的声音太密集,我必然要仔细分辨哪段声音能真正帮助我。我会感激每段声音,但我更会坚定自己的方向。

“读者”千千万。新媒体时代,我的生活这部“作品”彻底展现在世人面前。我生活中的每个细节都被人追逐。不论是早晨上学路上拈起的一片落叶,或是傍晚因焦虑而落下的一滴泪,只要我想,这一切都是“社交网络”上成就“我”这个形象的素材。随之而来的是各方评价。

倾听是好的。领导者的智囊团是社会运行的螺丝刀,矫正每处偏差;企业家的用户反馈是设计师的画笔,完善每件产品;狂傲的青年人的父母是海岛上的灯塔,为迷途之人指引方向。难以想象,缺少了倾听的世界将会陷入何等偏执、纠结与混乱。可是人们未曾料到,若干年后的今天,我们不苦于无人帮助,而苦于言海茫茫,失去了可倾听的清晰而坚定的建议。

那么先倾听自己吧!像卡尔维诺笔下的柯西莫一样,先爬到树上去。他人都只能看到“我”的一部分,只有自己才能看见自我的全部。像鲁迅弃医从文,以笔为枪警醒世人;像程开甲从数学到核物理,扎根大漠创造“两弹一星”;像达尔文放弃剑桥的神学课程,乘坐轮船探索物种起源。当我们找到了自我,找到了唯一坚持与奋斗的目標,我们再去倾听他人吧。

我感激我的“读者”,他们永远愿意为我的生活思考,并总是提出良善的指导;但我更是我自己,我有独属于自己的思考。笔在我手中,如何书写一本富有价值的“作品”由我来决定。我愿意在这丰富多彩的世界中认真探寻真理和品行,愿意在这欣欣向荣的新中国奋斗与奉献,愿意在这变幻无常的虚拟网络中坚持自我。我的读者,是我的父母、我的老师、我的朋友,或网上不知名的陌生人,我愿意听他们告诉我如何实现我的目标,听他们告诉我如何适应变幻的时代,听他们告诉我如何坚持我的理想与信念。

我创造我的生活,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我倾听我的读者,确认我的确创造价值。

名师点评

文章对“读者”的概念阐述清晰,层次性和思辨性较好。作者从“作家”与“读者”的关系入手,“作家”创作时,心里必然要装着“读者”,同时又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创作生活的“作家”,也应当彰显个性,坚持自我。全文的自我追问由始至终,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汪洁)


点击更精彩!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更多
    • 姓名: *
    • 评论内容:
    •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作文网 |

    地址:中国江苏 网监备案:32092502000081 E-mail:[email protected] 站长:陆浩
    编辑部、作文QQ群:228658618 通联部QQ:390008545 技术部QQ:81263931 版权所有©冠华作文网
    万网”提供技术支持 苏ICP备060052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