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点拨】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豪,他这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具有较为深刻的内涵,也有一定的禅宗“破我执”的意味。对学生来说,这则材料是语文教材中苏轼旷达开朗形象的写照,可以联系语文课文中苏轼的诗词文章阐述苏轼的旷达,也可以联系生活与历史,以解放思想立意。我们还可以从反面角度看问题,即从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树立目标坚持到底的方向立意。
1.解放思想,让生命豁然开朗。在生活中,人们往往被许多观念束缚着行动和思考,影响着生活,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影响着很多家长,于是他们强迫孩子参加许许多多的培训班。在历史上,“解放思想”是我党优良的思想传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大思想成果。
2.身在逆境,乐观旷达。以苏轼为例,阐释旷达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屡遭贬谪,甚至远到海南岛,但苏轼仍以旷达的生活态度,不断突围,超越自己,超越荣辱。这样的例子不乏其人,比如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咬定青山不放松,树立目标要坚持到底。反向立意,树立目标就应该坚持到底。苏轼的解放思想是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带有阿Q精神胜利法的意味。如果事事这样,处处这样,我们将会一事无成。
【素材金库】
素材一:一生襟怀数苏轼
惠州、黄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流放之地。而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地在他的笔下却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多石崎岖的坡路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岭南路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被贬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四十岁被贬至惠州时,苏东坡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能从被流放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以幽默的笔调化解之,表现了他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脱,其乐观精神可见一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从儋州遇赦北归时所作,诗中流露出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怀,气势雄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