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是典型的考场作文,所有考场作文的评判规则都是一样的,那就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这把“尺子”来丈量,考生作文成绩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这种“丈量”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考生作文适应和满足评分标准的程度如何往往就决定了考生高考作文的优劣成败。因此,全面了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深入领会其内涵实质,对于广大考生高考作文的备考及应考来说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
从2004年到现在,高考作文一直采用分项分等的方式评分。也就是将考生作文分别从“内容”、“表达”、“特征”三项评分,每一项各占20分,各具有不同的评分着眼点,并从高到低分为四个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具有不同的分值区间,其中,一等(20——16)、二等(15——11)、三等(10——6)、四等(5——0),如下图所示:
|
|
一等(20-l6) |
二等(15-11) |
三等(10-6) |
四等(5-0) |
基础等级 |
内容
20分 |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思想健康
情感真挚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思想健康
情感真实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思想基本健康
情感基本真实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当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虚假 |
表达20分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迹工整 |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基本清楚 |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体潦草难辨 |
发展等级 |
特征20分 |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意 |
个别语句有深意
个别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个别地方有新意
|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内容项评分的着眼点是题意、中心、内容、思想和情感;表达项评分的着眼点是文体、结构、语言和字迹;特征项评分的着眼点是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意。但在评分操作过程中,上述评分的着眼点在评分操作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并不尽相同,比如“内容项”评分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思想”、“感情”两项在等内浮动。“表达项”评分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结构”、“字体”两项在等内浮动。特征项所开列的四个着眼点或表现在内容上,或表现在表达上,即特征项其实已经隐含在内容项和表达项之中了。也就是说,考生作文如果内容和表达存在问题,那么,特征项得分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反之亦然。由此看来,在高考作文的评判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要素是“题意”、“中心”、“内容”、“文体”和“语言”,这既是高考作文评分的着眼点也是高考作文写作的精要所在。这种评价方式告诉我们,评分的着眼点自然也就是高考作文备考训练的着力点。
二、审题是高考作文写作的重中之重
所谓审题,即审核题意,就是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就是要明确试题所规定的各种限制性条件,就是要明确文章写作的范围和重点。高考作文都是有条件的,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命意作文,总是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构思、立意、行文。这与平时写作的“率性而为”和“有感而发”相比,高考作文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譬如说,考生在动笔之前首先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要认真分析试题所规定的各种限制性条件,在体现命题意图的前提下,你的构思、立意和行文还必须满足试题的各种限制性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所以,审题对于高考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某省一位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这样说:“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笔者认为这话说得是很中肯的。另外,从评分角度说,在高考作文评分的几个着眼点中,“题意”是最主要的,最近几年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把“题意”放在“内容”项的首位。而“题意”的明确只能依靠审题来完成。我们都知道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把“题意”摆在首位既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只不过,高考作文所要表的这个“情”、所要达的这个“意”,不是随意的,而是蕴含在试题之中了,考生要动笔行文就必须首先通过审题把它明确出来。评卷者评判高考作文也总是首先关注“题意”是否符合要求,考生作文所表达的意思如果与试题的要求不符合,那么,再好的结构和语言也都是苍白的。
另外,从近几年高考作文评卷的实际情况看,造成高考作文写作跑题或偏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审题不到位造成的。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形式出现,题目比较宽泛,表面上不设审题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求考生作文要在所给话题、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内进行构思立意行文,不允许抛开试题要求、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造成写作的严重失误。如2007年是一个图画材料作文“摔了一跤”,整个画面表现的是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它启发我们思考“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如怎样对待对青少年过度关注小题大做的问题,怎样处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和原因的问题,怎样对待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挫折、坎坷或错误等问题,怎样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怎样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问题)。有许多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而是望图生意,认为造成小孩摔倒的原因是由于地上有西瓜皮,从而痛批环卫工人的不尽责。2009年所给材料是一则关涉人的发展与培养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中心寓意是: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发展培养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考生凡围绕此寓意作文,或谈发展特长,或谈培养多种能力,或谈能力培养须从个性特征出发,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相关问题,均符合题意。但有些考生却在文中大谈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2010年是一个“猫吃鱼”的图画材料作文,图画描绘了这样的情景:第一只猫吃完了面前的鱼,心满意足地用双手抚着肚皮;第四只猫没有吃盘子里的鱼,正在捉老鼠;第三只猫正指着第四只猫向第二只猫发表议论:“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图画通过四只猫面对可直接享用的鱼与本该捕捉的鼠的不同态度,折射出当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多方面的问题,启示我们正确理解享受(成果、安逸、优越生活)与职责、本性、追求、奋斗的关系。材料含义丰富,立意角度较多。考生谈反对坐享其成、强调自我奋斗,不满足已有、积极进取,享受生活又不忘追求,保持自我的本性,坚守自己的职责,居安思危,辩证地对待现实与传统等,凡围绕图画寓意来思考相关的社会、人生问题,均视为符合题意。但有些考生却大谈“改革开放的成果”、“80后的独特优势”等等。2011年高考作文也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材料作文。材料讲述了一位“最诚信业主”的故事,并提供了对垫资代买彩票所获巨额奖金的归属意见不一的网络调查结果。材料表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待利益与诚信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下社会多元的价值观、道德观。考生作文或对利益与诚信进行思考,或由此上升为对价值观、道德观的探讨,均视为符合题意。材料内容丰富,含意很多,赞美弘扬诚信,否定趋利失信,思考诚信观念变化,反思诚信价值,反对见利忘义,坚守道德,拒绝诱惑等均属题意范围。但不少考生却围绕着“必然与偶然”大做文章,还有的考生以“假如我拥有500万”为题,在文中展开无尽的遐想。诸如此类,这些由于审题不到位而“另起炉灶”的文章,虽也不乏文采出众之作,但由于背离试题要求而得分普遍较低。这一事实警示我们:高考作文不论以何种题型出现都需要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
三、重视高考作文的材料工作
材料工作是文章写作第一位的工作,材料工作包括选材和用材两个方面。高考作文“内容项”评分除了关注“题意”之外,还要关注“中心”和“内容”。而一篇文章的“中心”和“内容”往往与写作中的选材和用材有直接的关系。好的文章总是要求中心突出、内容充实,高考作文也不例外。而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否充实首先取决于材料是否典型充分,一篇文章如果从头至尾通篇都是概念化、口号化的空洞说教固然不能算是内容充实,但如果彻头彻尾都是无为的材料堆砌同样也不能算是内容充实。内容充实首先要求所使用的材料相对于所要表达的文意来说必须是富有表现力的,即典型的材料。其次要求所用的材料具有多样化,诸如正反对比、古今对照、点面结合、环环相扣等等。这样可以形成材料使用的层次感,不仅能够更好地表现文章主旨,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增添文章的魅力,吸引读者阅读。中心是否突出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内蕴指向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相互抵牾或相互矛盾的现象。
高考作文写作之所以要重视材料工作,原因就在于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不仅是提炼和形成文章主题的基础,更是表现和深化文章主题的支柱。因此,文章写作要追求材料的真实、典型、充分。对于高考作文来说,选材不仅是考生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素养的直接显现,更是直接关乎文章主题是否能够充分表达的关键。许多考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少必要的论证过程;更有甚者通篇的空谈漫议,一个材料也没有,写到哪儿算哪儿,完全以凑字数为原则。这不仅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同时也必然造成文章意蕴的肤浅和新意的缺乏。还有的考生在选材问题上滥用想象,大量使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胡编乱造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材料。1998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许多考生虚构“父母双亡”的惨剧;1999年高考作文中,又有不少考生不顾科学常识编“移植记忆力”、“克隆记忆”的故事。这不能不说是高考写作中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
许多同学都苦于没有足够多的素材积累而为自己的高考作文写作担忧。其实“材不在多,会用则灵”。研读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材料连续多年频繁地出现在众多高考佳作中。如项羽兵败乌江、陶潜归隐园田、苏轼赋诗赤壁……而且都收到了极佳的效果。这些材料对于每位考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了然于胸的。这就说明只要善于捕捉,勤于思考,我们也可以把手头有限的素材写入不同的文题,巧缀成文。通过仔细研读我们还会发现,这些材料本身不仅具有较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都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能够有效地彰显考生的人文底蕴和文化修养,极易赢得评卷教师的青睐。另外,尽管这些材料频繁地出现在众多的高考佳作之中,但这些材料都不是从教科书中机械地照搬过来的。不同文章对这些材料的使用并不相同,不同文章的作者总是根据文章主题表现的需要,对这些固有材料进行了必要的艺术加工,有所取有所舍,有所增补有所删减或改造,而且在这艺术加工的过程中融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感,从而使加工后的材料都能恰切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这种使用材料的方法可以称为“有个性化地使用固有材料”,考生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有个性化地使用固有材料,那么,高考作文的材料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为在每个考生的脑海里,早已存贮了大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较高的文化品位的固有材料,只不过这些材料还处于潜意识状态,需要考生有意识地把它们唤醒而已。
四、强化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
“表达项”的第一个评分着眼点就是“文体”,所谓文体,即文章体裁的简称,指的是文章的具体类型。写作必须强调文体意识,因为文体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历史的产物,积淀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时代精神;是人们在与自然及社会的长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艺术地感受和体验世界的某种“心理图式”和“精神结构”。从根本上讲,文体是集长期文章写作实践和理论把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相对规范意味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没有一定的文体规范的制约,没有较好的文体意识和特定的文体感,再深刻的体验、再精微的思想也只能像激越的洪水决了堤,无所依凭也无所蕴蓄,失去表情达意的初衷,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一般对文体没有提出限制要求,考生可选择任何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从命题的角度看的确呈现出淡化文体要求的趋势,这是命题者站在历史高度,针对当前素质教育,特为中学生“减负”而采取的有效措施。淡化文体要求具体包括文体选择的多样性、表达方式的综合性。目的是改变过去对文体限制过于僵死的做法,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和喜爱的表达方式去写作,最大限度地展示写作才能。可见,“淡化文体要求”的实质是指命题者不具体限定某一文体或表现手法;但许多考生却错误地将“淡化文体要求”等同于“淡化文体意识”,殊不知这是含义完全不同两个概念。“淡化文体意识”就是“不讲究文体”,信马由缰,任笔东西。这种随心所欲乱涂鸦的东西往往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近几年高考作文中就出现了不少这样的“四不像”作文:像议论文却叙述太多,像记叙文又滥发议论,是散文却“形”散“神”也散,似科幻作品却情节离奇又荒诞……这些文体特征不明的“四不像”文章,就是一些考生淡化了文体意识、忽视了写作体式的训练所致。作文“定体虽无,大体须有”。形式不入格的作文怎么看也只是一堆七拼八凑的“杂碎”,绝对谈不上是一件完整的作品。
强化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首先要求考生要作规矩文,高考作文评分细则中对文体的要求都是很明确的:试题没有限制文体,考生可以任选一种文体进行写作。考生选择某种文体则必须符合该种文体特征。这就要求考生写散文就要像散文,写议论文就一定要像议论文,绝不能出现文体杂糅现象。为此,考生一定要熟悉各种文体的特征,并自觉地按照文体特征的要求动笔行文。其次要求考生在文体训练方面坚持“全面之中有重点”的原则,坚决避免搞“单打一”。《考试大纲》里开列的文体类型有许多种,在我们的作文备考中都要尽可能地涵盖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备无患。当然,这并意味着对所有文体都同等相待,由于每个人的语言习惯、思维特点、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喜爱及适合的文体也不会相同。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可以抓住一两个适合自己的文体多练习,直到滚瓜烂熟为止。确定哪种文体作为自己主攻的文体,还要考虑文体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能力。
五、锤炼语言,追求形质兼备
除了“文体”之外,“表达项”评分还要关注“语言”。高考大纲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写作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追求文采本无可厚非,孔子就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就是“文采”。但衡量文章语言是否具有文采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形式层面,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质的层面,即文章语言相对于“表情达意”来说是否贴切、是否具有表现力。可见,追求文采就要追求“形质兼备”,忽视了任何一个层面都不是真正的文采。但有些考生对此理解偏颇,把“文采”简单地理解为形式美。因而在高考作文中偏重名句的堆砌和锦词的铺张,却将作文最为基本的表达要求“流畅、贴切、有表现力”忽略了。殊不知,华丽的辞藻掩盖不住内容的苍白,造作的技巧反显出心理的稚嫩。也有一些考生喜欢在高考作文中大量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等,并将此视为语言创新,其实这也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为评卷教师大多对这类艰涩难懂的语言很反感,这对考生来说只能是有害无利的。应该承认,流畅而又富于文采的语言无疑会有效地吸引读者。从词语的披沙拣金到语句的跌宕起伏,从音韵的和谐到结构层次的安排,从情感的抒发到哲理思维的开启,考生依托语言的载体,向阅卷老师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语言是否有亮点,是否有出彩之处,也直接影响印象分的判给。如何锤炼文章语言?以往的高考优秀作文给我们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经验,考生可以通过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来吸收和借鉴。
总之,高考作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拿高分,而高考作文的评价方式告诉我们必须从评分标准出发,深入领会评分标准的内涵实质,并在备考训练过程中自觉地把评分标准作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文章: 龚大厨掌勺:作文须“色”“香”“味”俱全
下一篇文章: 备考2016年高考作文专家系列辅导(记叙):行文波澜起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