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以文本的人和事作为写作素材的高考满分作文俯拾皆是。这也向阅读教学提出一个现实问题,怎样复活素材?
《创新设计》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从写作素材的角度阅读文本。譬如:“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是它们的极致。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就是形色神态和环境的自然结合和相互发挥。”(孙犁《黄鹂》)
从立意的角度看: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给人以自由的空间;从语言的角度看:整齐的排比句形象地勾画了虎、鱼、驼、雁的动作、神态,用语准确生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方“源头活水”,我们需要铭记,更需从中“攒足自己的金子”。
(4)以故事为切入点
“故事新编”,是借助历史上或艺术作品中的故事外壳并根据时代的需求,赋予它们新的内涵、新的内容。它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新鲜的情境创意在近年的高考作文中广受好评。某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借助《孔雀东南飞》而别出机杼,根据话题要求和内涵对原作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亮出了一种新的“诠释”。又如某年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诗仙之路》,作者另辟蹊径,赋予《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以新的思考角度,抒写诗仙关于位置与价值的矛盾、挣扎直至最后的突围。文章创设了一幅幅亦幻亦真的画面,引读者进入诗仙的人生,品尝他的苦恼,体味他的心情,吟诵他的佳句。
“故事新编”从近几年高考看,涉及的人物有屈原(《离骚》)、王昭君(《内蒙访古》)、项羽(《鸿门宴》)、陶潜(《归去来兮辞》)等,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形象,如阿Q(《阿Q正传》)、贾宝玉(《红楼梦》节选)、愚公(《愚公移山》)等。因而,阅读教学应打破时空隧道,拓宽人物或人物形象的现实内涵,以便考生在“故事新编”写作中更准确地解构人物或人物形象。
胸藏万汇,方能吞吐自如。从何处胸藏万汇?取材课外阅读?取材生活体验?但时下的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从上述路径搜索目标显然缺乏普遍的可行性。语文教材“这一方神奇的土地”,在很多时候,在很多学生的心目中却成了“被爱遗忘的角落”。倘若现行的阅读教学渗透作文意识,何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呢?高考满分作文为证!可见,俯身关注课本,从课本中收集和吸取作文的养料,并能创造性地移植,我们绝不会再有心枯笔涩的感伤。
5.千条杏一枝——课文素材的运用形式
现行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不愧为学生学习作文的优秀范文。课文除了向学生提供了较系统的写作知识和较具体的写作方法外,还从多方面向学生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奇异美丽的自然景观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和阅读指导,学会运用知识,对课本里的素材进行叙述、分析、说理,使其为所要表述的文章中心服务,学生的知识就会更加丰富,眼界就会更加宽阔。他们感到在作文这个天地里,到处是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无话可说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因此,应指导他们在作文训练中活学活用,总结运用课文素材的方法。
下面结合一些优秀的高考作文片段,分析如何巧用课本内容做作文素材,让作文出彩。
一、化用语句,信手拈来
1.文中的名言、警句、典故等明入作文。
借用法一:根据行文的需要将课文中相关名言、警句、典故作为引子来“起兴”,以引起要说的话题或相关的主题。
借用法二:先简要地、有选择地叙述课文故事,一是用叙述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正面或反面(往往是反面)谈体会,从而与中心思想或话题相联系;二是用议论将所揭示的话题与主旨相结合,产生一种论证的气势。
2.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暗入作文。
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青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经过了落满雪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寻找它的答案。(高考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课文中的人物、事物和景物等进入作文是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事。本段作者借助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将毛泽东的诗词、美国惠特曼的《草叶集》、柳永的《雨霖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杜甫的诗歌以及朱自清《威尼斯》等课文中的人、事、景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来,显得亦庄亦谐。当然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引用,而是经过了艺术的处理,这就好比使用典故的雅词一样,将原文或原诗简缩成一个词或短语,使读者一看便知是用了哪篇课文中的人或事物,从而又使文章典雅而显书卷气,雅致大度而不俗。
3.使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进入作文。
清军溃败,非力不足,势不众,弊在技穷。技穷而力亏,溃败之道也。或曰:“清室苟和,怨技穷耶?”曰:“苟和者源技穷也。盖屡战败,不能侥存。故曰弊在技穷也。”(高考作文《过清论》)
这段文字无论是形式还是语言都基本上来源于《六国论》开头一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而标题《过清论》却来源于《过秦论》,从而显得新奇独到,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和深厚的文言功底。
4.将课文内容翻新,重新造写。
客不在多,有“长”则名。菜不在新,有鳖则灵。斯是醉室,惟吾嗝馨。不辨叶子绿,但觉红花青。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实是醉鬼窟,自诩“醉翁亭”。厚颜曰:“何醉之有?”(高考作文《醉室铭》)
这是一则将课文内容翻新的典型素材。我们已经学过《陋室铭》,作者利用这一体式,结合现实,又“仿写”了一则《醉室铭》,可谓绝妙。它不仅带有《陋室铭》的韵味,更有现代气息:“谈笑尽靓女,哪有翁与‘丁’?可以丧原则,丢‘金经’”(好一个权钱色三位一体的昏官形象);“无‘请示’之乱耳,无‘指示’之劳形”(好一个无所事事、无所作为的嗜酒如命的酒徒形象)。最后还厚颜无耻地称自己的小屋为“醉翁亭”,说自己“何醉之有”。这篇《醉室铭》主要是用来讽刺当代的一些贪官污吏,吃喝玩乐全线出击,却不解决劳动人民的实际问题,不务正事。
二、层层堆叠,铺排有力
所举事例在性质、层面、角度或其他方面无任何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加,通常这种简单的列举应尽量避免,因为它对论证论点的普遍性帮助不大。但在一定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会变得相当有力。例如:
公子小白曾被管仲箭射衣带钩,自是对其痛恨无比。然而,当他认识到管仲的才识时,放下心里的厌恶,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主。
刘邦不喜韩信的出言无忌,却委其以重任,让韩信统兵作战,征讨四方,终于灭了西楚霸王,帮助自己成了天之骄子。
魏征曾为李建成出谋划策暗害李世民,李世民又岂能不恨?然而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魏征为相,遂有“贞观之治”。(浙江省考生《勿以好恶论断之》)
有意的铺排与盲目的堆砌不同,它能够使语言构成一种铺张之态,如上面这一例子,排比举例简洁充分,一个接一个,让人不能不信服其论述的观点。我们在作文时,如果所举事例是众所周知的,铺展开来则难以给读者新意,这就不妨考虑用排比举例。
三、正反对照,加强力度
这是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举出彼此相反的两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从而增强论证的力度。
试想,从古到今,有多少帝王因为选贤授能、“兼听”,而开创了一个个太平盛世。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刘备三顾茅庐求贤才,终有三国鼎立;萧何月下追韩信,方有刘邦后来的强兵壮马。而又有多少帝王因为轻信谗言、“偏听”,而使国家走向衰落、灭亡。楚怀王亲小人远贤能,怒疏屈原,楚国不久就走向了亡国之途。(浙江省考生《情感与理智》)
以上文字,用周公、刘备的“兼听”与楚怀王的“偏听”来对比论证兴亡之道,正反对照,说服力强。
四、说理为主,用例为辅
将用例和说理融为一体,从文字的角度说,有叙述也有议论,这样,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事实作为道理的依靠,道理是事实的进一步延伸。
可是,严谨的科学告诉我们,感性的东西并不准确,唯有理性的态度才是认知真理的途径。当冷静的哥白尼“无情”地打破寄寓人们诸多情感的“地心说”时,人们无法忍受情感的挫折,便疯狂地烧死了哥白尼——人们再次被情感所击败。但火把烧不掉真理,人们必须理性地对待事物。(浙江省考生《理智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通过叙述并分析哥白尼对“地心说”持不同看法的遭遇这一历史事实,论证了不能凭感情用事,必须理性地对待事物的道理。
大量的素材其实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最容易被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文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却不很重视,如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以及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以及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整理,甚至去思索、去研究,而这些归纳、整理、思索、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课文为以后的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本是一个素材库,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的涉及面广,只要我们善于归纳、整理、思考,就能在课本这个素材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障碍。这一现象对语文教学尤为不利,我们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尤其是写考场作文。可以说,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 上一页 [1] [2] [3] [4]
上一篇文章: 2014年课本素材高考作文备考运用要点范文写作技巧
下一篇文章: 2014年度高中课本10个精典素材写作运用与范文点评
|